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O~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
试题预览
202O~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在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支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①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药照,他说的“即如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摘编自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既对立又统一,要想寻得教育的动向就得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B. 在传统教育者将“教育与生活分离”现状的背景下,改良主义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C. 作者认为,若把小鸟笼扩大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便可达到“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目的。
D. 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念可知他倡导先到社会去实践,再回学校学知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教育之动向的论题,为下文对教育的新生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第五至七段从“教学做合一”,行与知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注重知行合一。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 文章尾段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是要努力开辟创造,这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好、坏、前进、倒退能从生活的好、坏、前进、倒退体现出。
B. “学校即社会”是生活教育者的主张;“社会即学校”是改良教育者的主张。
C. “教学做合一”是在综合考虑先生和学生二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
D. 在“复”和“兴”的关系上,作者认为,若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早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要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要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细紧些》,《经济日报》2020年8月31日)
材料二: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在“面子文化”的驱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长了浪费现象。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点一桌菜、铺张浪费并不是餐桌礼仪的一部分。相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四川成都一些餐馆开展了“光盘”即送优惠券的活动,陕西西安将存在浪费严重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多措并举,树立起让浪费者丢面子、让节约者有面子的新理念,必将推动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好氛围。
(摘编自孟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
4. 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也需要再绷紧一些。
B.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之一,在国内外一些不当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从来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C. 从长远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可以实施两战略;一是保护耕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推广新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D.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要占用部分农田,所以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除了加强对耕地保护外,还要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B. 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家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并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C. “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公民自身加强修养外,媒体也可以对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会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氛围。
D. 法治是解决食物、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6. 如果学校开展“节约粮食,浪费可耻”的倡议活动,你打算如何响应学校的倡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好的脸面
刘诗良
有时候,成长是一瞬间的事。
那个年代虽然贫穷,可对初中时代的我来说,感受并不深,直到那次学校通知我去省城比赛。
那回老师要我转告家长两天后我将作为县里的两个选手之一,去省城参加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需要备上五元钱。
我们村离县城六十华里,一年里头进县城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下能去省城比赛,我心里甭提有多自豪了。
当我一溜小跑把好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眯起小眼睛,使劲摸了摸我的头:“我儿子可有能耐哩,我们村还没人上过省城嘞,你可是头一个!”
我小心翼翼地说要带上五元钱,母亲一愣,笑容僵了,迅即又阴转晴,盯着我说:“好,妈带你想办法去!”
那会秋季开学不久,阳光还毒辣。妈理了理头发,让我洗了把脸,娘儿俩顾不上吃饭,就往外冲,屋外热浪滚滚。妈进了邻居光华伯家,光华伯正吃饭哩。母亲拉过我,说:“我家老四被县里选中要上省城考试哩,需带上五元钱,光华伯手头松不?”
光华伯站起身,两手一拍,过来摸着我的头:“哈,比你爸妈能耐大哩!”又两手一摊,“家里刚进了两只小羊,不然的话,这忙一定得帮。”母亲拉过我,躬身告别:“明白的,我再找别的乡亲问问。”
我们退出光华伯家,循着村路,一家一家进,一家一家出,我的心情像坐过山车。
我忽地眼前一亮,前边就是同学旺仔家,他爸是方圆十里的杀猪匠,家里可富啦,全村就他一家砖瓦房。
我先母亲一步跨入大门,旺仔正啃着油滋滋的鸡腿,他爸妈都在。母亲清楚这是最有把握借出钱的乡亲了,一进门,她笑得更开了,把我拽到桌前:“旺仔他爸,老四这次可给村里长脸理,要上省城比赛!只是还缺点钱……”
旺仔爸抬起肥嘟嘟的脸:“好事,好事,只是我石匠木匠都约好了,正要盖个猪圈呢,手头也紧。”母亲怔了怔,转而赔着笑脸:“嗯,好事赶一块了,没事,没事。”
我颓丧着出了门,脸在发烫。
母亲满怀希望又一次次谦卑开口,一次次被委婉拒绝。我看在眼里,难过在心里堆积,我觉得母亲像极了絮絮叨叨的祥林嫂。
有好几次,我想挣脱母亲紧紧拉着我的手,扭身回家去:我不要借钱了!我不想去省城比赛了!但我终究没挣脱母亲的手。
母亲和我的上衣都被汗水浸湿了,一个村庄三四十户乡亲快被我们走遍了,可连钱的影儿也不见。
我越来越泄气,越来越屈辱,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这么央求过人家,我从来没有见过母亲这么央求过人家。
但母亲拉着我,又往村子最东头的单身汉老米叔家走去。母亲扎好的长头发已经凌乱,几缕发丝贴在她满是汗水的脸上,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
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进门的一刻又容光焕发,她虔诚地看着老米叔,仿佛他是救命菩萨。
可老米叔穷,穷得连老婆都讨不上。
母亲没放过哪怕这一丁点希望。她又拉过我,从脸上挤出夸张、惊喜的笑容:“老米叔,我儿子这回可了不得,他被县里选去省城比赛哩!”母亲略一迟疑,小心恳求:“也是不凑巧,家里这两天没个闲钱,就想看看老米叔这……有没有五元钱……”
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母亲的声音越来越低,她似乎闻到了绝望的气息。
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这个中午,我仿佛一下子尝遍了人间疾苦,体会了人情冷暖,我感觉我们母子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两个人,那么孤独,那么无助。
“哇,小小年纪这么厉害啊,你老米叔还没上过省城呢!”老米叔和别的乡亲一样,脸上满是喜悦,露出夸张的表情,冲我竖上了大拇指。
我已经吃不下这一套了,我噙着泪水木木地扭头看母亲,她定定地只盯着老米叔,仿佛他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妹子哩,侄儿哩,这么大喜事,我得尽尽力哦。”说罢,扭头进屋去了。
母亲的目光像一根线,紧紧拽着老米叔的背影,继而瞄准我,洋溢着惊喜,仿佛告诉我:妈就说有办法吧。
老米叔走出房门,双手捧着一小堆零碎纸币,又一张一张铺平,叠着,郑重地递到母亲手上:“读书比啥都好哩,妹子你有福气,我看这孩子,准保是文曲星下凡哩。”
母亲摩挲着纸币,那是两张一元的,三张五角的,四张两角的,七张一角的,她把十六张纸币抚平,叠齐,折一下,再折一下,用一只手紧紧捏住,装入贴身口袋,又用两只手按了按。再次拉过我的手,说:“儿呀,和妈一块来谢谢老米叔,他可是你的恩人哪!”
我满眼眶的泪,再也憋不住,哗地淌了下来——我弯下腰,向着老米叔,深深地躹下一躬。母亲也深深地弯下腰去。
仿佛所有的劳累都被洗涮了,仿佛所有的体力又回到了身上,我们从村东头,飞奔回村西头,冲进了饭菜已凉的家。
一进家门,我再也控制不住心中千万吨的委屈和羞辱,泪水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哭着责问;”妈妈,我不想这么求人,我不想一次次被拒绝,这太丢脸了,我宁愿不去省城考试!”
“傻儿子,你给妈妈记住,你给妈妈长脸了,妈妈不丢脸,你才是妈妈最好的脸面!”
后来,我带着这句话,走出小村庄,走进大学,走进大都市的写字楼,它无时无处不在我的心头敲响:我,才是妈妈最好的脸面!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写为去省城比赛,母亲带着“我”向全村人借钱的故事,作者只安排了三次详写,就给人完整的感觉,可见其详略处理上的功夫。
B. 故事多次写“我”借不到钱时 沮丧无奈的心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恼怒,反衬了母亲遇事有主见和坚强执着的个性。
C. 母亲“眯起小眼睛”,表现了母亲为“我”的好消息而高兴,而“赔着笑脸”则是母亲强装欢颜的无奈苦笑。
D. 老米叔出手相助,使“我”去省城比赛得以成行,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心中增添了一份温暖的回忆。
8. 作者是如何刻画“老米叔”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 文章开实说“有时候,成长是一瞬间的事”,经过这次借钱,“我”得到了哪些成长?请简要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建武5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B.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C.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D.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用来表示征召或声讨。
B. 建武:是西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西汉的第一个年号。
C. 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D. 薨:指古代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皇子或者封王的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汉抓住时机,激励将士。建武三年,吴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用封侯的好处来激励众将士努力战斗。
B. 吴汉很有谋略,做事果断。面对诸将争着想攻打据城而反的时鬲县五姓的情形,吴汉果断禁止并移檄告郡。
C. 吴汉处变不惊,机智应敌 当谢丰率五万多人夜间进攻吴汉军营时,他镇定自若,后于当夜派精兵出营突击。
D. 吴汉轻视田产,一心为公。吴汉得知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出征时购买了田宅,就用将士们供给不足批评他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2)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①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任阳武令,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他的妻子和儿子也都殉难。其女当时年方十七八岁,姿容甚美,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云横度”是词人从驿车车窗向远眺望所见,既交代了出发的时间又渲染了战乱的气氛。
B. “辘辘”是车声的摹写又是其内心悲苦的回响,“如水去”表明车声绵延不断,可见其悲苦之重。
C. 词 上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一天行程,字字蕴含着凄恻悲苦。
D. “飞鸿过也”这一特写镜头,运用飞鸿可以自由南归来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
15.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加以概括。
(三)名篇名句鉄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常困惑,难道写作真的只是为了超越生活,而不是进入生活?当我在生命的谷底接纳写作的治愈时,却______地相信,(   )。
文学是对各种事物想法的诗意延伸,更是尖锐的诘问,它像是锋利的匕首,令我们______的话语面具彻底瓦解。当然,这不意味着文学是一种隐蔽的精神暴力,恰恰相反,它是一项极尽温柔的手艺。比如小说,其本质是作者孤独的故事。他自顾自地讲述着,尽管他讲到了阳光与海岸,但是他的脸、他的身体处在一片_______的黑暗之中。叙述已经成了他________的能量之源。一开始,他在讲述自己,后来,他或许是在代替别人讲述,再后来,也许他的讲述只是为了语言的呈现。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但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那片黑暗他置身的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作多情 自欺欺人 高深莫测 欣欣向荣
B. 一厢情愿 掩耳盗铃 深藏不露 欣欣向荣
C. 自作多情 掩耳盗铃 高深莫测 生生不息
D. 一厢情愿 自欺欺人 深藏不露 生生不息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写作是为了进入生活,是我进入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 唯一门票
B. 为了进入生活而写作,是我进入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门票之一
C. 为了进入生活而写作,是我进人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唯一门票
D. 写作是为了进入生活,是我进入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门票之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那片黑暗他置身的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B. 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C. 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但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那片黑暗他置身的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D. 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但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脑是通过什么方式令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爱情,并维持爱情历久弥新的呢?脑科学目前只能从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层面做出解释。多巴胺是被谈论最多的一种“爱情递质”。多巴胺在脑中的分布非常广泛,___,运动、感觉、情绪、认知等都需要这种递质的参与。研究发现,各种成瘾物质均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并将信息传递到前额叶皮层,引发欣快感。___,人和动物会不断寻求成瘾物质的刺激,从而对成瘾物质有越来越深的依赖。爱情——我们也可以视为一种成瘾,当你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感到很愉快,就希望____,直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21. 下面是某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表述和格式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并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我校决定于6月15日在学术报告厅召开家长会,届时我们将聘请知名心理辅导专家作专题讲座,同时也希望您能为学校发展提出拙见。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
2019年5月8日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处在今天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每天海量的信息使人应接不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频率加快,人们已经很难坐下来静静地“精读”。因此,有人说,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精读”,而是需要摄取更多信息量的“泛读”。
对此,你有怎样 思考?请就此问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娄底市春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