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十中2020级高一(上)第二次月考(第五、六、七单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答题卡)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瑞安十中2020级高一(上)第二次月考(第五、六、七单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答题卡)(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级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乡土中国》)(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试题预览
2020级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乡土中国》)(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5题。(共9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洋的社会格局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这个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B. 我们的社会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这个譬喻说明我们社会的团体界限是不分明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C.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张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这表明一张网络的中心不只一个。
D.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中国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这是因为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我们的团体界限正是取决于这一社会圈子的大小。
5.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在我们的社会格局里,“差序格局”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3分)
热中议热
安黎
天热,就是天在发高烧。以此类推,天下雨,就是天在悲泣;天电闪雷鸣,就是天在发脾气;天阴,就是天心情郁闷。
天热,人就热。但人的热,和天的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天热,是天真的燥热,并把自己的热,释放出来,从而让大地滚烫,让草木发蔫;但人热,并不是人体真的很热,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天热好不好?从人的感受上,肯定是不好的。在酷热里,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安眠,那些令人生厌的蚊子,更是像喝了兴奋剂那般地载歌载舞,时不时就叮咬得人皮肤肿痒。然而,再好的物事都有人憎恶,再坏的物事都有人欢喜:一场大雨,带给这个人的,可能是丰收在望的憧憬,而带给那个人的,则可能是被洪水围困的惆怅。就天热而言,也不乏受益者,其中既有临时的受益者,也有终极的受益者,但归结到底,最终获益的,还是对其无比憎恶的人——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天热,西瓜就难以甘甜。西瓜,是靠暴晒才滋生蜜汁的。没有天热,稻谷无法成熟。稻谷,是在阳光的作用下,才聚集起饱满的粒…而西瓜和稻谷,最终皆转化为人的口腹之享。
不要责怪夏热,没有夏热,无以知秋爽;也不要责怪天冷,没有冬寒,无以知春暖。春夏秋冬,皆为大自然的蓄意安排和精心布局,无一多余。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人热,而不是天热。人一旦发高烧,犹如深度醉酒者那样,是很难将其唤醒的。人发烧,绝非吉兆,很有可能预示着灾殃的迫近。皮肤发热,一定是某个部位有炎症;头脑发热,一定会繁衍出丧失理智的疯狂。
人器官之发热,是用不着太过担忧的,也许扛一扛,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就能退烧。实在不行,吃吃消炎药,打打消炎针,轻易就能恢复常态。唯有头脑发热,最为难以医治,其带来的危害性也最为难以弥补。理智一旦被高烧烧毁,情绪就会如烈火焚燃,从而将人的正常思维带来的灰烬,使人的判断力瞬间骤降为零。重要的是,那些头脑发热者,从来不认为自己头脑异常,他们拒绝良药,拒绝良言,哪怕别人一句清风般委婉的建议,都会被他们视为挑衅自己权威的闪电,引发一场雷霆暴雨。他们像醉酒者不知己醉那样地昏晕,辨不清方向,亦辨不清气象;看不清路灯,亦看不清路障;无视世界的风云,亦无视人间的状况。
普通人的头脑发热,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定,或进行一些把陷阱当馅饼的投资,对社会的伤害是有限的,至多,他给自己或自己的家庭,造成某种损失或伤痛,属于自作自受之类,不会“城楼失火殃及池鱼”。但那些公共人物,一旦头脑发热,注定社会的某条系统,或国家的整个中枢神经,都会因他而失调失控。他的感冒,会导致社会的发炎;他的发炎,会引起社会并发症的发作—在这方面,就人类千转百回的发展史而言,惨痛的反面事例俯拾皆是,比如纳粹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和军国主义时期的东瀛帝国等。
天热,是一种自然现象,夏热之后就是秋凉;甚至夏热,也某种程度上应该被赞美:夏日的绚烂,就是由夏热之手绘制的;秋天的瓜果,就是由夏热之力催熟的。然而人热,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有百害而无一益,需要被警惕,被戒除。
时值互联网时代,话语不再被有话语权的人垄断,每一个个体,皆拥有发声的机会。面对一方小小的荧屏,在键盘上撒欢或者撒野,已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人看不见自己,于是就可以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因为只要不涉及违法而免于被追究,于是就可以像泼妇一样地爆粗口,像流氓一样地耍无赖面对一个话题或一个事件,更是情绪化地煽风点火,无理性地上纲上线,热油猛炒,烈火熏,硬是将小题炒大,将凉事炒热,也使好端端的互联网,时而像滚烫的煎油锅,时而像无人打扫的厕所,或烟雾缭绕,或满地污秽。
要防止社会因发热而偏离正常轨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必要管控好自己的脑子,以避免其发热昏胀。
(选自《美文》,2020年16期)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热,是真的热,把自己的热释放出来,是为了让大地滚烫,让草木发蔫;但人热,并不是人体真的很热,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B.就天热而言,也不乏受益者,其中既有临时的受益者,也有终极的受益者,但归结到底,最终获益的,还是对其无比憎恶的人,对此我们要有清晰地认识。
C. 本文标题中,“热”既指天气热,也指人的头脑发热,失去理智。公共人物一旦头脑发热,注定社会的某条系统,或国家的整个中枢神经,都会因他而失调失控。他的感冒,会导致社会的发炎;他的发炎,会引起社会并发症。
D.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发声的机会。面对一方小小的荧屏,在键盘上撒欢或者撒野,可以像泼妇一样地爆粗口,面对一个话题或一个事件,情绪化地煽风点火,无理性地上纲上线,是因为知道他人看不见自己。
7.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文字的语言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析本文的论证方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39分)
徐文长传
明  袁宏道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又当诗道荒秽之时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注】①曲糵(niè):酿酒的发酵物,后遂以之代指酒。②寒起:(半夜)因寒冷不寐而坐起。③数奇(jī):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④囹(líng)圄(yǔ):监狱⑤间世:相隔几十年,三十年为一世。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稍就灯间读之                金就砺就厉
B. 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      顺风而招,声非加疾也
C.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僮仆睡者皆惊起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故其为诗,如嗔如笑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于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如寡妇之夜哭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记叙了自己读到《阙编》而赞叹不已之事,表达出作者对徐渭才华的叹服,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徐渭才华之横溢。
B. 不被当道看重,于是徐渭放浪形骸,纵情山水,游历中的奇异景观和郁结心中的不平和悲凉之气,使他的诗作独具匠心。
C. 石篑一方面为徐渭命途坎坷致使愤激而狂疾的不幸身世而哀叹,另一方面又为徐渭的才情奇崛而最终无人能欣赏而伤感。
D. 徐渭老友梅客生认为徐渭人怪病更怪,诗奇人更奇,而作者认为徐渭的无一处不奇,导致了徐渭一生命运的艰难与坎坷。
12. 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B.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C.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D.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4分)
                                                                              
(2)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4分)
                                                                              
14.用自己的话简析徐文长的形象。 (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儿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 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③,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藤床纸帐”:“藤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②“吹箫人去”:出自《列仙传》,写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③“一枝折得”: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赋诗以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从这首词的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丈夫赵明诚深切思念。
B.词一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醒来,心中有说不尽的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C.“沉香断续”二句,写词人只有玉炉相伴,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而词人无心再续,心情如水一样平静。
D.“梅心惊破”句,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用一“惊” 字,将梅花开放时的形态和神情都活现出来。
16.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_  ____ ,          _  ____ ,用心躁也。(《劝学》)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  ____ ,                    。(《赤壁赋》)
(3)《赤壁赋》客人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___        ______,                    。
四、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晓晓考上了一流高校,却自嘲是“小镇做题家”,觉得自己“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你如何看待晓晓的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专题: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限时检测』  下一个『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限时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