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精准分析环境描写”精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精准分析环境描写”精练(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高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精准分析环境描写“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峡 谷阿 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
试题预览
2021年高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
“精准分析环境描写“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开篇写峡谷,写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险。山被直着劈开,两边是峭壁、巨石。②奇。对大树、巨石和石头的描写。③静。连壁上落下的些许石头的声音都听得见。④深。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2.小说善于利用环境来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酒店的特点。


答案 ①狭小。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骑手喝汤时,满屋都是喉咙响。②阴暗。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才看清物件。③简陋。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④简单。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一碗酒。⑤年久。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
3.小说中多次写到布旗,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交代骑手出现的背景,突出峡谷的静;②“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突出小酒店年代久远;③“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用“布旗”代指小酒店,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对骑手吃肉饮酒的描写。④“布旗上下扭着动”,富有象征意味,暗示骑手漂泊不定,惊险的未来生活,动人心魄。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二、【2020•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灵之夜
[法]莫泊桑
她去世时并无痛苦,就像一生无可指责的女人那样平静地死去。现在她的脸纹丝不动,闭着双眼躺在床她那银白色长发梳理得很精心,好像刚刚打扮过。苍白的面容非常宁静、安详、虔诫。显然,这躯壳里的灵魂多么的温顺。心地纯洁的老妇人度过的一生是多么的安谧。这个贤淑的妇人死得一定从容不迫,问心无愧,这是善良妇人的命运。
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跪在床边。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他们已经泣不成声。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他,儿子,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
他们全然不记得自己的父亲,只知道他给母亲带来不幸。
修女发狂般吻着死者垂下的手,一只像躺在床上的耶稣圣像的象牙色的手,另一只手还保持临终前抓床单的姿势。
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的座钟,在黑暗中有节奏地发出嘀嗒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伴着淡淡的月光从开着的窗户飘进来。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有时,夜间昆虫像子弹一样飞进窗口,撞在墙上,发出嗡嗡的叫声。此外,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
法官一直跪在床前,头埋在被子里,用一种低沉的、令人心碎的声音,呼唤着:“妈妈!妈妈!”姐姐则仆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像癫痫发作似的,全身颤抖,呻吟:“主啊!主啊!妈妈,主啊!”
俩人悲痛欲绝,哭得喘不上气来,声音都嘶哑了。
很久之后,他们站起来,又悲痛地看着刚刚故去的亲人。遥远的回忆,昨天的欢乐,而今如此痛楚的回忆,又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想起了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生活中的各个片断情景,她再也不能和他们说话了。他们再一次看到她是那样幸福、安详,看到她轻轻的手势,像打拍子一样,这是在她讲到有特殊意义的话时,常有的动作。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她。她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向导,是他们青春的化身,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快乐。
修女对兄弟说:“你知道,妈妈最喜欢反复看自己的信。信都在那儿,在她的抽屉里。我们看看这些信,让我们今夜在她身旁重温她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经历一下她苦难的旅程,了解一下外祖母和我们不熟悉的祖先。”
于是,他们从抽屉里拿出几十打发黄的信笺,都精心捆扎在一起,摆得很整齐。他们找出一叠写着“父亲”字样的信拆开看了起来。开头写着“这亲爱的”“我可爱的小孙女儿”“亲爱的孩子”等。突然,修女高声朗读起来,停下后说:“我们把这些信放进她的坟墓里,用这些信做一件白色殓衣,裹在她身上。”
这时她又拿起另一打没有任何签名的信,高声念道:“我最崇拜的人儿,我爱你,简直发了狂。从昨天起,我感到很痛苦,我像被判要受地狱苦刑:对你的思念在炙灼着我,我感到你的芳唇在我的嘴唇上面,你的眼睛在我的眼睛下面,你的身体贴着我……”
法官站起来,修女不再读了。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
他收起那些信,扔回抽屉里,随后放下床帐。
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
(节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第四卷,李显扬译,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守灵之夜”,既是儿女对母爱感恩之夜,也是儿女责怪母亲而离开之夜。
B.“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一句,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
C.母亲的那些没有签名的信是儿女认定母亲在道德上存在问题的证据。
D.小说中写儿子、女儿对母亲离世的悲痛,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
2.试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


3.小说结尾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答案】
1.B
2.①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②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暗示母亲的纯洁,与下文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③用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
3.①(情节结构上)使结局陡转,出人意料。儿子竟然给母亲“判了罪”,女儿竟然也认为母亲“不道德”,两个人丢下母亲的尸体狠心离去。②(形象上)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法官将工作上的执法严厉、冷酷无情,错误地带回家庭来处理事务;修女从修道院看人的角度审视母亲。两个人都冷酷无情,通过歪曲母亲的情感生活的言行刻画这两人,圆满地完成了两人形象的塑造。③(主旨上)使主题鲜明。通过法官、修女为母亲去世而悲痛,却怪母亲私留追求者信件而离去,讽刺了一些人偏激固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情。④(读者阅读上)留下空白,余味无穷。结尾法官、修女离开已逝的母亲,让读者想象,进行道德评判,进行艺术再创造,可谓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错误。结合“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分析,写这句话的目的不是高度赞扬儿子,而是为下文儿子给母亲无情判罪埋下伏笔。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抓住“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发出嗡嗡的叫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等分析,主要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以动衬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分析,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结合“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分析,暗示母亲的纯洁,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使万物都安静下来”等分析,用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尾段作用的,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结合“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分析,讽刺了一些人偏激固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结合“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分析,使结局陡转,出人意料。
结合“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等分析,法官将工作上的执法严厉、冷酷无情,错误地带回家庭来处理事务;修女从修道院看人的角度审视母亲。通过歪曲母亲的情感生活的言行刻画这两人的冷酷无情。
结尾法官、修女离开已逝的母亲,让读者想象,留下空白,余味无穷。
三、【202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4.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5.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
4.C
5.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昏暗模糊的背景。②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③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6.①“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他坐过的地方几乎立即就被一个年轻人占领了”。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②“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故选C。
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画线句“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暮色苍茫”“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渲染出暮色苍茫,夜幕昏暗的氛围,为人物出现设置了典型环境。刻意突出环境的昏暗、模糊,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使得情节发展自然合理:正因为环境昏暗,老人不知道自己丢了香皂,而年轻人的话因这块香皂得到了葛尔特茨比的信任。而这段凄凉的环境描写也暗示着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6.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筛选重要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看清题干的要求,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返回原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情节;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暗示。
如认为“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可结合“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分析,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以及两人都恰巧有“香皂”,这就是合作的证明。
如认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可结合一下内容分析。“‘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精准分析情节结构”精练』  下一个『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赏析语言艺术”精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