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10.12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极课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试题预览
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   10.12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极课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上或者答题卡密封线外的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1.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息在材料三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是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把…….联系在一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选C。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2.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 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 “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最后,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故选A。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B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3.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 分论点一是 “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 ‘常’ (形式感和音乐感)”。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B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D 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故选B。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4. [参考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或者横式)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三一共三段, 第一、二两段段提出中心论点“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第三段从“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两个角度反驳一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在论证“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艺术个性相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_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 ‘常’ (形式感和音乐感)”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的“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此类题目作答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看。(立论、驳论、立驳结合)
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思路上看。(横式和纵式)
横式:理论     纵式:理论+实践
横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
③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
④从论点提出的角度(新颖、独到)、位置、方法(直接、间接)方面看。
⑤从论据的角度看。(典型、新颖、有力等)
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鲜明、生动等)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5. [参考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贵任心。⑧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材料二简要 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题目已经确地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和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优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凤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 “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做助教。三年的工夫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是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因此,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学生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他马上递上辞职书,结果辞职书被退了回来。大约有十分钟,他的主意已打定: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做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了。缝缝补补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再没用过家中一个钱。秀华问他:“那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是一对儿好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地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地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地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几乎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给他道谢,顺手放下一筒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受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地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得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
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地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他极快地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地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创作于1943年12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起初阚进一“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他的这种快乐因为是建立在个人的主观想法上的,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B.秀华在提出许多计划时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真不贵!”,这说明她已猜到丈夫可能会反对她的建议。
C.“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突出阚进一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不愿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D.“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阚进一这样问是想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改变做人的原则。
6.D(阚进一这样问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抉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一筒炮台烟”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又突出了阚进一与妻子的矛盾,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舍小说的语言有“俗白精致”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C.小说将主人公阚进一设置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记叙和描写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D.小说通过叙述和对话描写了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为后文写阚进一的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7、D(“为后文写……埋下了伏笔”错误,描写“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是为后文写他们就如何处理三千元钱而产生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8. 文中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8.第一处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对人心惟危的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第二处描写阚进一听了秀华那些生活计划后的神态,突出他对秀华的思想与自己不能达成一致的无奈。
第三处描写丁文拿走钱后他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教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答出一处得 1 分,两处得 3 分,三处得 4 分) 
【解析】“歪嘴”是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就是分析这三处描写分别描绘出人物怎样的神态,以及这些神态背后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时应结合具体语境,设身处地地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 

9.有人说,这是一篇文化寓意小说,阚进一和秀华这两个人物身上各自有所寄寓和象征,请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作简要分析。(6分)
9、阚进一是理想人物的象征。他公正无私,简单直率,乐观热情,有干劲,肯努力,有理想,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2 分)
秀华是现实(世俗)人物的象征。她重视人际关系和应酬,看重个人利益,在她身上可以看出旧文化的影子。(2 分)
阚进一与同事和秀华的冲突,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2 分) 
(本题学生答题可能不是很理想,如有学生仅从人物性格上分析作答可酌情给分) 
【解析】小说中阚进一在与同事和秀华的冲突中,性格相当鲜明:他年轻,有朝气;思想简单,性格直率;乐观热情;对未来理想化,公正无私,与旧的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由阚进一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他是理想青年的象征。而秀华注重人际交往、社会评价,认为为别人做事就应该得到报酬,还有些自私。由秀华的形象特点以及她与阚进一的对比可知,她身上有浓重的世俗气息。从整体看,小说主要写了阚进一与同事和秀华的矛盾冲突,这象征着简单直率的理想青年与旧的世俗文化的冲突。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担当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有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乃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