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艺术手法及效果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艺术手法及效果(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2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艺术手法及效果【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相识成都细雨中彭志强①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展,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
试题预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2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艺术手法及效果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相识成都细雨中
彭志强
①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展,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后的成都。现在,我终于可以去亲眼看一看《春夜喜雨》传诵千年之后的成都,那里是否还下着诗意绵绵的雨,是否还开着娇美红艳的花,是否还留有浣花溪水环抱的草堂茅屋。
②那年秋天,达成铁路还未开通,成南高速公路也还未开工,我只能选择走一条碎石公路。清晨六点出发,坐八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一路颠簸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幸运的是,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第一个成都表情,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
③从北门的汽车站到东郊的师大校园,一路上,我终于真正见识了成都的雨。尽管是秋雨,却也是软绵绵的,街道上就像铺了一匹淡青色蜀锦。车上不时有人抱怨雨下个不停,我却不觉烦闷,目光一直向窗外搜寻。那时的二环路外多是农田与低矮瓦房,它们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醒目。一条由北向东的婉蜒沙河很有辨识度,几乎就是一条联结城乡的纽带。
④到了师大狮子山校区,雨渐渐小了。报到之后,我便赶去瞻仰心心念念多年的杜甫草堂,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在成都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⑤于是,大学四年,只要有空,特别是雨天,我都会待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或者浣花溪一带。春天,我会静坐于茅屋里听春雨,想象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温馨画面,直到傍晚草堂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盛夏,各色花朵沿着草堂的红墙开出一条花径,回应着杜甫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尤其喜欢雨后的这条花径,从花径尽头的草堂影壁往茅屋方向漫步,掩映在花丛下的两道红墙湿漉漉的,更有诗的意境。秋天,草堂藏经楼后院那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会落满一地金黄色的银杏叶,仿佛是一地金黄色的雨。到了冬天,雨化成雪,从天而降。成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紧地连在一起。
⑥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对成都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雨渐渐忽略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已无心看风景。不知不觉间,我差不多有十多年不再去草堂,也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年。为生活而奔走的汗水流出来时,也顺带把内心的诗意和对雨的向往一并带走了。
⑦直到2014年春天,还是一个雨天,一位外地朋友非要拽着我陪他去参观杜甫草堂。在草堂,在雨中,我给他讲解杜甫在成都写的那些经典诗歌。他觉得我很懂杜甫,劝我重断提笔写作,重拾诗歌。他指了指茅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
⑧后来重返文学之路,我想,是被这位外地朋友说服的,还是被那天细雨的呼唤喊醒的?从那以后,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杜甫生平,写了一本杜甫诗传,向诗圣致敬。
⑨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2日第20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到“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者人生的巨大改变,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
B.作者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不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也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变化。
C.杜甫在文中多次被提及,他既是作者向往成都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文学道路上的精神榜样。”
D.作者的外地朋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既是对杜甫的赞扬,也是借杜甫对作者的一种劝勉和激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十九岁那年”开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成都之美,融诗情与美景于一体,构思巧妙,真挚动人。
B.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在草堂里看到的景色之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
C.文章在结尾处提到《春夜喜雨》一诗,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抒发自己对成都、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清新动人,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雨中成都的美景。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4.文章以“相识成都细雨中”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不明艺术手法及效果
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对策】熟记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一、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作用:即打比方,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 甲像乙 有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 甲是乙,有喻词“是、成为 出现”。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 甲代乙。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拟人/拟物)
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使读者对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a.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b.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如: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10.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例如:

11.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12.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二、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bai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三、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老是嘴唇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
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域,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树上的鸟雀、椿树和各种果树,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旨在强调嘉峪关这座城市环境的优美以及人们生活的安定。
B.文章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的场景描写。富有极强的画面感,让人感受到嘉峪关这座城市的沧桑和发展。
C.文中写嘉峪关这座城市有作者常去的店、喜爱的服装城、专业的修鞋师傅和讲信誉的裁缝铺,意在强调这座城市的独特性。
D.文章结尾作者深情独白“我回家了”,凸显了作者对嘉峪关这座城市深深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第二故乡的认同和礼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在深圳超市看见“嘉峪关酿皮”这件事,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人们也能感受它的魅力。
B.文中作者连用五个“想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嘉峪关这座城市不同季节人们生活的乐趣,情感抒发恣意而又浓烈。
C.文章中多次写到作者家人相聚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从一个家庭来展现一座城市,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喜爱,角度独特。
D.文章叙述从容淡定,蕴含着浓浓的情感,对嘉峪关味道的品味渐次深入,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变化的感受,从一座城市的变化来见证时代的发展。
3.本文所写的嘉峪关的味道,有实有虚,请分别加以说明。
4.本文写嘉峪关的味道,但花了不少笔墨写小树苗,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智慧之花
赵丽宏
①十五年前,有一天晚上乘飞机飞抵墨西哥城。从机窗俯瞰大地,只见地面上一片灯海,这灯海波澜起伏,一望无际,仿佛集中了全世界的灯光。当时,我也曾在夜晚乘飞机飞临上海,在空中俯瞰夜上海,看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没有辉煌的灯火,也看不到楼房的轮廓,黑蒙蒙的地面上,闪烁着稀疏暗淡的灯光。
②这当然已经是老话了。今日的上海,新的高楼大厦从我们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拔地而起,以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姿态占领着地面和天空,改变着上海地平线的轮廓。前几天,我从海南岛乘夜班飞机回上海,在空中俯瞰夜幕笼罩下的上海,只见灯光如海,无边无涯,在我的视野里一直铺展到天的尽头。在灯海中,能清晰地看见灯火勾勒出的道路和建筑,道路大同小异,都是一条条晶莹闪烁的直线,而建筑就不同了,它们高低不等,曲折多变,如高塔,如危岩,如艨艟,如巨兽,如精致的杯盘瓶盏,也如朦胧的丛林山峦,在天空下闪动着神奇的光芒。这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光芒,这光芒照亮了茫茫夜空,折射着人类的智慧和人间的繁华。所有到上海的人都惊叹上海的巨变,惊叹上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新的楼群正以空前的速度驱赶、覆盖、挤压、改变着旧的建筑。这是时代前进的脚步。
③是的,建筑是历史的脚印。不同时代的建筑,凝结融和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可以说,建筑,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和审美品味的结晶和象征。旧上海,被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风格,在上海滩都能找到蓝本。譬如建于1923年的汇丰银行,便是古西腊和古罗马建筑的混合,那巨大的廊柱和巍峨的圆顶,犹如古罗马的万神殿。小时候,我常常到外滩去玩,站在这栋有着巨大圆顶的庞大楼房面前,我感到张惶失措,感到神秘莫测。这样的建筑,是岩石屈从于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开出的绚丽的花朵,人类的智慧和灵巧使花岗岩开出了永不凋谢的花。那时,大楼门口有两只造型精美的铜狮子,我曾经骑在铜狮子的背上,仰望着头顶上那通天的圆柱,陷入荒诞的幻想,我的眼前,幻化出无数古西腊神话中的人物……
④我的手边有摄影家尔冬强赠我的一本画册:《A LAST LOOK(最后一瞥)》。摄影家将旧上海那些建筑精美、风格迥异的老房子一栋一栋地摄入自己的镜头,读这本画册时,给人的感觉真正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老房子也是一栋一个面孔,绝无重复和雷同。面对这些建造于大半个世纪前的老房子,你不得不赞叹我们先辈丰富的想像力和巧夺天工的手艺。看这些老房子,你得承认,拥有这些建筑的城市是一个崇尚艺术、崇尚个性的有品味的城市,是一个宽宏大量、海纳百川的有博大胸襟的城市,是一个将高贵与平凡、恢宏与精微融于一体的城市。有些房子,我在这本画册上才第一次看到,它们默默地座落在我们这个城市的许多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从不招摇,也从不张扬,只是以自己那份独特的优雅为历史作着彩色立体的注释。
⑤石库门楼房,这是上海人的创造,是很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石库门楼房的色彩、造型都各有千秋,墙面有青砖和红砖的,也有水泥浆灰粉刷的,它们的外貌吸取了很多西式楼房的特点。然而打开前门走进去,从天井到中厅,再到两侧厢房、灶庇间,你会觉得是走进了老式的江南民居。如果在幽暗中踏着狭窄的木楼梯走上去,经过玲珑的亭子间,走进宽敞的前楼,或者折入幽深的厢房,简易的卫生间里白瓷砖一亮,犹如乌云中射入一缕阳光……前几天,我去看了一片由石库门改造的新天地,在离淮海路不远的市中心,原来是成片的居民弄堂,现在还保留着石库门的外墙,里面却富丽堂皇得像五星级宾馆,石库门里应该有的气息荡然无存。根据投资者的设想,这里将成为宾馆、商场、饭店、酒吧,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从那片已经虚有其表的石库门里走出来时,我的心里存着几分疑惑:这样的地方,来寻访旧上海脚印的旅游者会有兴趣吗?
⑥时代的风格,决定了建筑的风格。上海是一个新旧交替并存的城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气象万千的时代,是打碎枷锁和桎梏的时代,在建筑上超越先人,超越历史,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上海新建的高楼中,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杰作。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想,音乐也有优美和拙劣之分,那么,和我同时代的建筑师们,请用你们的才华,多创造优美的音乐吧,让它们凝固在空中,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好象征,成为盛开在天地之间的智慧之花。
⑦再过半个世纪,现在的这些新楼都成了老房子,成了历史的遗迹,到那时,会不会有几个尔冬强式的艺术家能激情洋溢地拍几本《A LAST LOOK》一类的画册,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展示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建筑风格和成就,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先人骄傲呢?
(选自《赵丽宏散文》,有删节)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旧上海的建筑虽然精美绝伦,风格多样,但在智慧、审美情趣方面早已落伍。
B.作者站在有着巨大屋顶的汇丰银行面前,感到惊慌失措、神秘莫测,是因为被其艺术魅力所震撼。
C.文章将新旧上海的建筑关联起来,说明了不同时代的建筑反映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
D.作者以石库门的改造为例,表现了商业化对旧建筑的冲击,蕴含作者对老建筑盲目“转型”的担忧。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十五年前上海夜晚灯光的暗淡,与当时墨西哥城的辉煌夜景进行对比,为下文展现当令上海的飞速发展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第一人称,以亲历者的视角叙述了新旧上海建筑的特点和发展交化,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又给人以真实感。
C.文章第⑥段直抒胸臆,呼吁当代建筑师应有历史担当,又将建筑和音乐类比,期待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杰出建筑。
D.本文叙议结合,既有客观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也有精当而富有情感的议论;文章多处相互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8.本文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语言风格及文本特征』  下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重难考点限时练:散文阅读之主观表达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