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意蕴理解肤浅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意蕴理解肤浅(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意蕴理解肤浅【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留住美丽李忠元我一向喜欢花草,就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对每朵花都心怀怜惜。我认为每一棵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也和人类一样时刻需要呼吸,同样值得敬畏。别人爱花草,也许都
试题预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8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意蕴理解肤浅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留住美丽
李忠元
我一向喜欢花草,就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对每朵花都心怀怜惜。我认为每一棵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也和人类一样时刻需要呼吸,同样值得敬畏。
别人爱花草,也许都垂青于名花异草,而我却单单对那些野花小草感兴趣,对它们的成长与花落花开有特别的期待。那些小草,再普通不过,路边、草原上随处可见。所谓野花,就是小时候大草原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名字也稀奇古怪,登不了大雅之堂,什么烟火头、黄马料、小蝶花、药吊、婆婆丁、紫茄子花、黄花,但别看名字不伦不类,花却开得争奇斗艳,芬芳四溢。
小时候,我还是一个草原放牛郎,从早到晚在草原上,手握一柄长笛,骑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吹奏,引来玉蝶花间飞舞,那意境俨然神仙一般。
那时的草原辽阔,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百鸟鸣唱。草原之上,藁草丰茂,像铺了一卷厚厚的毡子,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迎面扑来的是青草的清香。其间,一朵又一朵纯朴的野花交相点缀,把整个草原装点成五彩斑斓的世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我经常和伙伴们在草原上流连,采野花、掏鸟窝、捉蛤蟆,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等晚上回到家,还要把采来的野花插到水瓶里,让这些野花陪家人度过一段芬芳妖娆的时光。对于那些带根的花草,我则把它栽到家里的小园中,给它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把美丽留在身旁,延续下去。那时,家里的小园里还栽种着好几种野花,让每年春夏的小园姹紫嫣红,美丽非凡。
长大后,我离开农村,住上了楼房,但我还是喜欢将一些小花小草移栽到花盆里,欣赏它们花开花谢,仿佛重返童年岁月,顿感无限温馨。
对花草之爱,可能来源于母亲。母亲痴爱花,一年四季在家里养花,家里的花盆难以计数。只要是能开的花,她就爱不释手,非得把它移栽回家,把它们伺候得无微不至。
母亲一直蜗居乡村,她的小园见缝插针,种满了各种花草,春夏时节花团锦簇,五彩斑斓,给平凡的乡村岁月平添了无限生趣。
左右邻居经常慕名而来,欣赏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母亲非常仁慈,除了在物质上接济乡邻,还将自家养的花草赠予友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母亲看到别人家的小园也开满鲜花,她便开心地笑着,与人分享自己的养花技巧。
母亲爱花出了名,她作为小村花神,播撒爱的花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将一种叫石竹的花扩散到小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户人家。弄到这种花种,还有一个特别的经历。弟弟小时多病,为了治好他的病,父母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在医院就医时,母亲第一次看到石竹花,感觉此花矮小,如碟状,色彩艳丽,煞是好看。母亲动了心,捋了花籽回家种植,没想到石竹花生命力极强,很快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开在园子里,齐刷刷一大片,如碟状的艳丽花朵分外惹眼,很快在母亲的极力推广下普及开来。
遗传母亲的爱花基因,我也很关注花草,对花草格外殷勤。可时代不同了,因为草原的过度开发,那些在童年时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现在越来越难找到。所以,一旦看到哪一种野花,我都会视若珍宝,想方设法弄来花籽或幼苗来精心培育,在它上面捕捉童年美好时光的点滴记忆。
在我家阳台上,不但摆放着玫瑰、长寿、月季等,还摆放着几盆诸如紫茄子(紫花地丁)、婆婆丁等野花,闲暇时,我躬身窗前,浇水、施肥,一样也不落,一边伺候,一边满含期许,静待每一朵花开。
这些野花虽然植株低矮,但开起花来却毫不逊色,一朵一朵艳丽芬芳,惹人喜爱。周围邻居见了,都爱围在窗前观赏,啧啧称赞。
为了投母亲所好,讨母亲欢心,我有时也会把好看的花种或花苗带回家,让母亲栽在老家的小园里。
我一直钟爱丁香花,也曾采摘丁香花的花籽种在花盆里,待出苗后移栽到老家的小园里。盼望着,盼望着,经过父母的精心侍弄,两三年的光景,几棵丁香花终于开出繁茂芬芳的花朵,如期绽放自己的美丽。
父母望着开得烂漫的丁香花,闻着馥郁的花香,每每笑得合不拢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得到父母的肯定,我感到无比自豪,父母养育多年,能回馈一二,实属幸事。
此后,我更加关注花草,把更多的花草带回家,期待每朵花都开出绚丽的花朵,吐露出馥郁的清香,满足母亲的爱花情结,表达一下自己孝顺老人的拳拳之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花草”,表达了作者对花草的喜爱之情以及众生平等的观点。
B.第二段写野花小草的名字稀奇古怪,登不了大雅之堂,重点是为了表现这些野花小草的卑微。
C.母亲在自家小院里种植花草,“我”在阳台上养花,环境的变化也暗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D.母亲痴爱花,日常养花,“我”把好看的花种花苗带回家除了自身的热爱外,也有取悦母亲的意思。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指出在爱好花草方面“我”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也为后文介绍这些野花小草做了铺垫。
B.第四段对童年草原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草原的姹紫嫣红、生机勃勃,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C.文章第六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在童年时对花草的热爱,引起下文对母亲热爱花草的描写。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长辈的孝顺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在众多花草中,作者重点介绍了石竹花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文为什么以“留住美丽”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标题意蕴理解肤浅
高考常见的标题类探究题目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考生在解答该类试题时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表层义)、艺术特点(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象征等);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
【对策】解答探究小说标题妙处类试题的五个角度
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看标题是不是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 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 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 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黄家山是甘肃成县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满山的黄土地里,过去只种粮食,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山上还养蜜蜂,养牛羊。
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地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都从林路里走。后来,帮扶企业来了,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明。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
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莱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寒冬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修花园、种菜园、栽花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帮扶队有位小丁,大个子,戴眼镜,爱说爱笑,人缘好。他帮村里建起了青皮核桃脱皮车间,帮助乡亲们在网上卖农产品。平日里,他乐于为乡亲们捎个东西,换个灯泡。晚上有空,他帮盖房有困难的人家找工匠、买砖瓦,为孤寡老人打扫院屋。农忙时节,他替没劳力的老人收庄稼、背粮食。周末,他开着车把没出过村的老魏拉进县城逛公园。学美术专业的他,还给家家户户的堂屋挂上书画。五年的朝夕相伴,黄家山人把他把帮扶队员当成了亲戚。
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通过退耕还林和生态扶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听,有人在唱小曲:“正月呀,冻冰呀,立春消,二月的鱼儿水上漂,三月的桃花映山红……”竹笋、香椿、蕨菜千发万长,青杏正肥,深山正秀。我聆听露水滋润庄稼,向田野展望。看,澹澹的是春山,蓬蓬的是汀草,山山村村焕然一新,掩映在绿树中的村落,保留着马鞍架构、两坡檐水的民居风貌,大气又亮堂。上百年的大宅门依旧挺立,起起伏伏的三山九梁更加蓊郁,合抱不住的大橡树愈显苍翠。
我知道,努力创造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创造: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每一座青山,都是养人的金山银山。
离开黄家山时,蓝莹莹的天边。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压弯枝头的满树樱桃由翠变红。
满野生机,一定又将迎来穰穰满家的好收成。已经开学的山乡校园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少年书声,琅琅回荡……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帮扶队进驻黄家山后,主要进行了帮助村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改进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村庄生活环境等几项工作。
B.黄家山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路筑桥和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时不砍树、不炸山;退耕还林,漫山遍野都是林海、花海。
C.“努力创造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创造”这句话富有哲理,作者虽然说“我知道”,但也有启迪读者的意味。
D.文章结尾写山乡校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少年书声琅琅回荡,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愿景,也能引发读者的广泛联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地,薄草,有苗,耘苗,扶正,重土,压实,浇水,这一系列白描式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黄家山妇女们辛勤劳作的精神。
B.文章通过黄家山今昔的对比。表现了黄家山人生产、生活的变化:以一幅幅生动可触的画面,表现了黄家山脱贫致富的主题。
C.“唱小曲”一段的描写,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黄家山人的精神风貌和山里的秀丽景色,也增添了语言的诗意和美感。
D.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申在一起;文章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扶贫脱贫工作的肯定。
3.文章为什么要写帮扶队小丁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满目青山有新姿”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相识成都细雨中
彭志强
①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展,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后的成都。现在,我终于可以去亲眼看一看《春夜喜雨》传诵千年之后的成都,那里是否还下着诗意绵绵的雨,是否还开着娇美红艳的花,是否还留有浣花溪水环抱的草堂茅屋。
②那年秋天,达成铁路还未开通,成南高速公路也还未开工,我只能选择走一条碎石公路。清晨六点出发,坐八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一路颠簸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幸运的是,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第一个成都表情,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
③从北门的汽车站到东郊的师大校园,一路上,我终于真正见识了成都的雨。尽管是秋雨,却也是软绵绵的,街道上就像铺了一匹淡青色蜀锦。车上不时有人抱怨雨下个不停,我却不觉烦闷,目光一直向窗外搜寻。那时的二环路外多是农田与低矮瓦房,它们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醒目。一条由北向东的婉蜒沙河很有辨识度,几乎就是一条联结城乡的纽带。
④到了师大狮子山校区,雨渐渐小了。报到之后,我便赶去瞻仰心心念念多年的杜甫草堂,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在成都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⑤于是,大学四年,只要有空,特别是雨天,我都会待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或者浣花溪一带。春天,我会静坐于茅屋里听春雨,想象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温馨画面,直到傍晚草堂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盛夏,各色花朵沿着草堂的红墙开出一条花径,回应着杜甫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尤其喜欢雨后的这条花径,从花径尽头的草堂影壁往茅屋方向漫步,掩映在花丛下的两道红墙湿漉漉的,更有诗的意境。秋天,草堂藏经楼后院那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会落满一地金黄色的银杏叶,仿佛是一地金黄色的雨。到了冬天,雨化成雪,从天而降。成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紧地连在一起。
⑥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对成都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雨渐渐忽略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已无心看风景。不知不觉间,我差不多有十多年不再去草堂,也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年。为生活而奔走的汗水流出来时,也顺带把内心的诗意和对雨的向往一并带走了。
⑦直到2014年春天,还是一个雨天,一位外地朋友非要拽着我陪他去参观杜甫草堂。在草堂,在雨中,我给他讲解杜甫在成都写的那些经典诗歌。他觉得我很懂杜甫,劝我重断提笔写作,重拾诗歌。他指了指茅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
⑧后来重返文学之路,我想,是被这位外地朋友说服的,还是被那天细雨的呼唤喊醒的?从那以后,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杜甫生平,写了一本杜甫诗传,向诗圣致敬。
⑨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2日第20版)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到“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者人生的巨大改变,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
B.作者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不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也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变化。
C.杜甫在文中多次被提及,他既是作者向往成都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文学道路上的精神榜样。”
D.作者的外地朋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既是对杜甫的赞扬,也是借杜甫对作者的一种劝勉和激励。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十九岁那年”开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成都之美,融诗情与美景于一体,构思巧妙,真挚动人。
B.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在草堂里看到的景色之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
C.文章在结尾处提到《春夜喜雨》一诗,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抒发自己对成都、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清新动人,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雨中成都的美景。
7.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8.文章以“相识成都细雨中”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这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秋生一来就是干活,挑着桶去水井,一担一担地挑水,把大缸小缸都盛满水;再抡起斧子劈柴火,将它们码到柴垛上;要不就是握着扫帚扫院子,将屋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从东窗,常能看见秋生的影子。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叫着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是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和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和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她似乎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我到玉米地时,隔着栅栏,常能看见她在菜园劳作的身影。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的皮肤非常白皙,眼窝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座钟,座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只装着蚕豆,一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些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的汉语说得有些生硬,好像她咬着舌头在说话。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的时候也会有一块糖。我自幼满口虫牙,硬东西不敢碰,而她虽然已是个老人,牙齿却格外地坚实,嚼起蚕豆有声有色的,非常轻松和惬意。与她熟了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白雪覆盖了。天冷,我就很少到老毛子家去玩了。玻璃窗上总是蒙着霜花,一派朦胧,所以也很少透过东窗去看那座木刻楞房屋了。她家的炊烟几时升起,又几时落下,我们也就不知晓了。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一趟房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要习惯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两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它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写出了炊烟的特征,而且还给读者传递了独特的信息,为下文有关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B.文章说“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这句话体现了老太太对待生活的态度。
C.“她似乎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这体现了俄罗斯老太太的孤独冷漠。
D.文章结尾作者说俄罗斯老太太的炊烟最美,寄寓了对老人的怀念和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讲述了一个与生活在北极村的俄罗斯老太太有关的故事。
B.这篇文章艺术手法灵活而多样,如“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使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C.“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这句话将文章内容由景物描写过渡到对老太太的回忆。
D.作品中北极村村民是温暖的,但是也是谨慎的,选文将村民和老太太进行对比,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有利于表现主题。
11.在作品里,作者回忆了一些她和老毛子之间的温情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怀念以及赞美。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老太太的形象。
12.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分析不清』  下一个『2021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意概括类要点不全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