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14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社区体育活动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在公共行政力量的支援下,就地就近开
试题预览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
第14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区体育活动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在公共行政力量的支援下,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社区居民可以自发自愿地以各种方式自由灵活地组织在一起,充分运用公共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休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施)进行具有生活娱乐性和低竞技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社区体育是国家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以及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伴随体育的大众化而来的就是它的社区化,即由国家统一办体育,推演到整个社会,各个社区都在兴办全民体育,提升社区体育场地的容量和质量,开展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吸引社区内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它能够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居民社交关系,促进社区精种文明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实施。
(摘编自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体育发展》)
材料二: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中国正大力推广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郑宇):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影响健康60%以上的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全国展开,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行动。
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普及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让科学运动走进公众的生活,中国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介绍:“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平米及以上和2.3平米及以上。”
中国努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以后,明确了每年的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中国的许多城市建设了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城市慢跑步行绿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同时,有关部门一直在大力推广普及广播操和工间操健身制度。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女士说:“力图通过这种活动,提高老百姓健身的意识,弘扬我们体育的文化、健身的文化,让老百姓养成自觉健身的意识和自觉健身的习惯。在此,我们也希望号召全国各界的朋友们,每天做两遍广播操,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近年来,在公园、体育场、马路上,随处可以见到跑步健身爱好者的身影,马拉松、徒步等运动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而手机计步、微信运动等小程序、APP也成为“网红产品”。太极、瑜伽、健身、马拉松等,已成为部分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方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对预防和改善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运动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如何科学运动、适度健身,降低在健身过程中受伤的风脸?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厉彦虎说:“运动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适度、柔和、均衡、循序渐进、个性化,这是科学运动的五大基本原则。健身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儿童和成年人、老年人运动方式、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包括运动频率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科学的评定,指导科学健身。”
材料三:
美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已有100余年,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美国政府推出“健康公民2020”计划,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是其主要指标,城市社区每万人修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万人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千人建造一个4英亩的开放式休闲公园。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要求政府每年投资7.8亿美元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并批准了在城市社区建设步道和自行车道的计划。可见,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美国的很多社区中均建有公共的休闲公园,这是公共运动场和休闲公园的综合。社区里还有社区体育中心,有各种样式的体育设施,能够进行多种活动,它们可以被社区居民全天免费或低价享用。
中国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场地。以广东省为例,早在2013年,广东省就制定了《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设立了12个试点单位。到2018年,广东省已修建社区体育公园2025个。在使用与管理方面,以属地为原则,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有资质的组织负责管理与服务。社区体育公园市政公共设施纳入当地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体系,由财政出资,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的维护和正常使用。而市民在发现社区体育公园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故障时,也应及时向政府管理部门反馈。可以说,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但使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开展健身活动,而且在市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了一条“相互沟通的纽带”。
(摘编自李冬等《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方式,就地就近,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有政府支持,形式多样,满足了居民的各种健身需要。
B.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偏低,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的人格比例偏低,所以推广《全民健身条例》势在必行。
C.居民运动健身方式很多,其中跑步健身、参加马拉松、徒步运动的人数最多,所以手机计步、微信运动等小程序受到人们的喜爱。
D.居民在运动健身时,要遵循五大基本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健身方式,不要盲目跟风,降低在健身中受伤的风险。
2.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下列不属于社区体育活动的—项是()
A.在社区体育馆举行家庭羽毛球比赛。
B.居民到社区内私营健身房训练拉力。
C.青少年自发组织到社区学校踢足球。
D.社区老人在小区广场上练习太极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体育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它的发展需要依赖国家力量而由各社区自行兴办并管理。
B.中国许多城市建设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健身场地设施,就是要提高老百姓健身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健身文化。
C.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健康公民2020”计划等多项举措,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公共体育设施,居民享用时不完全免费。
D.中国居民很多都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提升个人健康水平,但如果不懂得科学运动、过度健身,就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4.中美两国在社区体育发展的成功路径上有何异同?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5.根据材料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请给“全民健身运动”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1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2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3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4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5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1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2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3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0.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记者:
祝晓宏:语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Landry最先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新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借由语言标牌中目标语言的各种信息来描写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从而揭示这种关系。同时,语言景观打破了语言的口语和书面二维对立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的多维存在形式。语言景观研究唤醒了我们对视觉化语言符号资源的重视,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记者:
祝晓宏:短短几年,语言景观研究迅速崛起,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倾向,有助于弥合社会语言学领域内语言使用和宏观语言政策研究脱节的情况。当然,目前对于拍摄到的语言标牌还没有达成标准化的标注意见,因为缺乏一致的编码框架,资源库搭建的基础工作也只能各自为政,这也限制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的开展。另外,当前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城市极少,农村地区尚属空白。
记者:
祝晓宏:语言景观研究还在升温,可以预见更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会关注这一领域。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经济的关系等。
(选自《语言景观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拓展——访暨南大学祝晓宏教授》,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语言景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语言标牌可以为当地居民或来访者提供诸如位置、方向、店铺的经营业务等最基本的信息,并反映某种语言的使用状况及该地区的语言生态。此外,语言标牌上某种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语言呈现的先后顺序、双语或多语的使用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公共空间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势关系、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进程。
语言政策是政府、机构或个人对语言及其社会功能的管理行为。语言景观有时跟语言政策并不一致,这是因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体现出复杂的语言使用现实和社区语言权势博弈。此外,语言景观还能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隐性语言政策。在人文交流比较深入的地区,语言景观能够反映出语言政策的包容性和价值取向,人文交流影响力越大,语言政策和语言景观越有可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
经济因素也会对语言景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往往会考虑将语言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议题。一些国家的私人商铺为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对其招牌、广告牌上的语言加以设计,使用游客熟悉的一种或多种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象,从而引发潜在的消费行为。
同时,各国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对各自的语言景观产生影响。定期举办的文化博览会、文化交流论坛、艺术节等活动甚至会长期使用语言标牌,从而对公众的文化认知产生长远影响。此外,各种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加深了中外文化间的理解、欣赏和融合。中外文化的共生共荣、互学互鉴对各自的社会语言生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会从语言景观中直观体现出来。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及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沿线国家语言景观中使用汉语的场所增多,汉语出现频次更高,汉语放置顺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彰显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在当地影响力的提升。语言景观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沿线各国的语言景观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语言景观的全貌,也成为各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纽带和重要标志。
(选自王辉《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与语言景观》,有删改)
材料三:
(一)研究对象:人民路百货大楼周围、山河路中段、复兴路万达广场附近。这几条街道比较繁华,集中了我市比较有名的一些商铺和公司,涉及的行业也较为全面,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教育等诸多行业。
(二)研究方法:采取拍照法获取资料,对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共搜集到308张照片。其中,官方标牌98张,私人标牌210张,包括路牌、传单、菜单、海报、广告、通知等。
(三)研究结论:从用字情况来看,语符类型多样化且纯汉字语符数量最多;音节个数符合认知规律; 简体字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从命名要素来看,商铺命名要素的格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审美功能方面来看,大部分的店铺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本地区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拼写错误、选字庸俗、繁体字使用不当。
(选自某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景观是指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标牌,如路牌等。
B.语言景观研究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
C.语言景观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既有隐性的信息功能,又有显性的象征功能。
D.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文化交流的功能。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景观选择使用何种语言,主要受语言政策、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B.语言景观是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的语言实践,并非完全受语言政策的管理和约束。
C.经济因素会影响着语言景观的形成,语言景观也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D.“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可通过沿线国家的语言景观体现出来。
1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公共场所标牌上必须使用马来语,若需写有英语、华语,必须将马来语列在第一排。
B.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山水风景”“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等主题。
C.埃及政府并没有规定英语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但开罗的街道路牌上一般都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D.每逢春节,迪拜哈利法塔会有大型灯光秀,呈现“恭贺新禧”等新年祝福语及龙、长城等中国文化元素。
14.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
15.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材料一:
我国音乐文化已有8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却也历史性地将之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滥觞。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雅乐被历代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正宗。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新雅乐”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还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等;有的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单是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更非只是休闲生活的娱乐和点缀,而是要通过以和为德的“乐”来陶冶人的心性情操,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礼记•乐记》就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和调节,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
总之,现代音乐创作有必要放弃一味追求“新奇特”“短平快”的趋势,而着力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孙甜甜《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追星族”“粉丝群”纷纷涌现,他们高昂的激情,不断刺激着流行音乐市场的勃发。
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今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街头戴着耳机,在地铁低头凝视手机视频欣赏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流行音乐深入地介入到青少年人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考方式与社会行为方式。
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以便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去理解音乐内容。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20岁上下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都已基本塑造完整,只需要合适的机会和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怀。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比较分析类
』  下一个『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冲刺高频题型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访谈、传记类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