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准确判断信息转述正误精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准确判断信息转述正误精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一:准确判断信息转述正误精练一、(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
试题预览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一:准确判断信息转述正误精练
一、(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 B
解析 B项偷换概念。浏览原文第1、2段可知,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有两个差异:一个是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即口耳相传和小说家们创作再加工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区别并不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异。B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本质差异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C项否定失当。“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错误。原文中说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这里“讲故事的方式”指的就是如何来讲,说明现代小说更注重如何来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B
解析 B项推论无据。结合原文第3、4段判断,第3段强调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因此小说家更侧重于虚构。第4段强调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体现在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这里只是说虚构的重心发生转移,而没有说降低对虚构的依赖。

精要总结: 
1.遵循答题步骤
 
2.掌握答题方法:切片比对
“切片比对”是做这类题的主要方法。但在“比对”前,强调“理解在前”,要有整体思维,千万不可机械地比对,那样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所谓整体思维,就是在整体中去把握一个段落乃至全文的内容,要在整体框架内进行切片比对。
“切片比对”要对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有所了解、认识。如常见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混淆肯定与或然、现在与将来,无中生有。这里要特别强调跨段落的筛选整合。这种跨段落的筛选整合比较少见,理解难度较大,一旦出现,往往令考生摸不着头脑。对于跨段落的筛选整合,其一要辨明选项涉及的段落;其二要对涉及的段落的大意有所概括,还要把握段落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从段落关系入手,命题者最喜欢“乱点鸳鸯谱”“强加因果”,混为一谈,对此要有所警惕。
“切片比对”要掌握三个角度:①内容角度。这是比对的主要角度,注意是选项中有的内容而原文中没有,或原文中有的内容而选项中没有,还是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相反、不一致。②语法角度。有时利用语法知识来分析选项对应的原句,才能看出选项到底错在哪里。如看句子的主语,选项与原文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在对句子改造时是否丢掉了一些修饰限定词,或者凭空增加了一些修饰限定词。③逻辑角度。在选项中出现了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选择句,换言之,就是选项中带有“只有……才能……”“只要……就……”“因为……所以……”“不是……就是……”关联词语时,就要考虑它与原文原句所表述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有无改变原句的逻辑关系。

1.善于抓住选项中的敏感词判断,如表范围的“都”“全”,表已然与未然的“已经”“可能”“将来”,表句间关系的关联词,如“如果……就……”“只要……就……”“因为……所以……”等。
2.特别关注概括式转述。所谓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起点是基于人性。
自古以来,对于人性本源善恶的争论便没有标准答案。“人性本善”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的观点,但后来又有荀子“性恶论”与之相悖。西方传统经济学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假设人性是自私的,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六项精进》中,也强调了“积善行、思利他”。那么到底在设计股权激励机制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依据“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呢?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经邦集团董事长薛中行有他独特的理念。他认为人性是同时具有自私性与利他性的矛盾体。在企业管理中,重点在于对人的引导,通过好的机制设计,引导人将自私与利他结合。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好人”变成“坏人”,人性本矛盾。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72岁的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教授用他的学术研究验证了这一点。他认为自利原则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们会通过合作来达到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赠。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经邦集团17年丰富的案例积累告诉我们,成功的股权激励各有各的特点,但不成功的股权激励往往存在共同点——员工未出资。员工出资是股权激励成功的必要条件,它是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所以如何避免股权激励方案的失败,增加成功的机率?薛中行强调在于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环节的重点——员工是否出资。
薛中行认为人是一个兼具自利性与利他性的矛盾体,对自身选择也是存在矛盾的。如何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忠诚度?是股权激励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员工出资环节。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的理论更是与薛中行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心理账户理论,也能完美的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初始状态”对于人们行为的选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同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已经持有的资源更加看好,不会轻易放弃。就像股民炒股,即使股价下跌,也不会轻易抛售手中已有的股票。所以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之后,便不会轻易离开企业,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心理账户理论从专业学术角度揭示了出资环节对股权激励成功如此重要的原因。
股权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要让员工掏出“真金白银”!
 (选自《股改的真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性本源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儒家大师孟子与荀子观点相悖,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理论分析时也假设人性是自私的,可见此问题自古以来便没有统一的答案。           
B.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起点是基于人性,判断人性是善还是恶是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环节中的重点。
C.成功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人的自利性与利他性有机统一,帮助人在自利性与利他性之间寻求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以求取共赢。          
D.出资环节对股权激励的成功是重要的,理查德•泰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从学术角度对此做了解释。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人性本矛盾,所以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股权激励机制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B.薛中行通过经邦集团积累下来的案例总结出:失败的股权激励普遍是因为员工未出资购买所在企业股权,成功的股权激励恰恰是因为员工出资认购了企业股权。
C.理查德•泰勒的理论是与薛中行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如心理账户等。          
D.“初始状态”是指人们最初做出的某种选择,而这种“初始状态”会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最初的选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B项,“成功的股权激励恰恰是因为员工出资认购了企业股权”分析错误,原文为“经邦集团17年丰富的案例积累告诉我们,成功的股权激励各有各的特点”;C项,心理账户理论是理查德泰勒的;D项,“无时无刻”说法绝对化,原文“在相同情况下”。故选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薛中行对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之说,得出了“人性本矛盾”的结论。           
B.薛中行和理查德•泰勒都认为人是同时具有自私性与利他性的,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人性特点。
C.股权激励机制是为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引导、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设计的。           
D.在股权激励方案中,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之后,也就增加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不会轻易离开企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得出了‘性本矛盾’的结论”说法错误,得出的结论是“让员工出资认购企业股权”。故选A。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即作者的思想情感,“非我”即客观现实。
B.文艺作品既要反映社会现实,又要表现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所以决不可无“我”。
C.只有先走进艺术世界,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D.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C【解析】A 项对象有误,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我”不只是创作者。B项因果不成立,原因只有后者。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只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总分的结构,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不可无我”。
B.文章第⑤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证明了创作的辩证法。
C.文章第⑥段通过形象的动作辨析,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
D.文章从“非我”与“我”的辩证关系及体验的过程两个层次来展开的。
B【解析】B项“喻证法”有误,是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卜算子•咏梅》中,陆游对人生的感慨、高洁的追求,全都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这是创作者把“我”化为了“非我”。      
B.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但由于欣赏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会带来对作品的误读。
C.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书就是我阅读、我体会、我理解;吸收什么、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     
D.《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 
D【解析】曲解原文,这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因知识构成影响人物认识事物的角度,在“非我”世界中,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自我”的体现。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选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下一个『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第7题强化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论证+概括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