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经典研读“主题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经典研读“主题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经典研读“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局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都是他作为“新人”的表现。所谓“新人”,就是有了“人的觉
试题预览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经典研读“主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局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都是他作为“新人”的表现。所谓“新人”,就是有了“人的觉醒”的人。但是贾宝玉的觉醒,不是看到了自己是个“人”,自感人的尊严,倒是看到自己是人当中的“渣滓浊沫”,自惭形秽。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也不奇怪,无非他还仅仅是“新人”的胚胎的缘故。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到那么多的美丽聪明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样屈辱,命运是那样悲惨,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他对女性的尊重,看来也许有过于美化的地方,其实那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穿着女装罢了。他在穿着女装的“人”面前自惭形秽,就是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际上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宝玉,而是贾琏、贾环、薛蟠之流,正因此,他们决不会自惭形秽,他们正自幸生为“须眉男子”,可以奴役女人,在女人面前自觉高她们一等。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理想着完美的“人”,但是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只有美丽的女性才比较能做他塑造“人”的完美形象的原型。他唱的女性的颂歌,其实就是“人”的颂歌。但是,他又眼见一幕又一幕的女性的悲剧,眼见这人世间仅有的美,逃不了毁灭的命运。
    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贾宝玉所能寻到的一点光明是微弱的,他的心情是悲凉的,但是他这个艺术形象作为“新人”(尽管还只是胚胎)的力量却是强的。这个艺术形象十分可爱。书中有人给他勾出一幅速写肖像:他自己被烫了手,倒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他自己被大雨淋的水鸡儿似的,反提醒一位姑娘赶紧避雨。他甘心为丫头充役,受丫头的气。他聪明而憨厚,女性化而不侧媚。他喜欢女孩子们,也为女孩子们所喜欢,尤其林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可是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认为他“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认为他“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轻一点儿说也是有“痴病”……这样看宝玉的,不是他的仇人,而是最疼爱他的祖母、母亲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他们的观念都是当时最正统的观念。贾宝玉这样复杂的形象,带着光辉和芳泽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一件小事。
(摘编自舒芜《< 红楼梦 >前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贾宝玉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还寻到了一点光明,却不是真正的“新人”。
B.屈辱、悲惨女性,贾宝玉对之爱敬,为之悲愤,他对女性的尊重是由感性到理性的。
C.自幸生为“须眉男子”、自觉高女人一等的贾琏、贾环、薛蟠等, 是真的“渣滓浊沫”。
D.贾宝玉长期接触许多美丽聪明的青年女性, 为女性所喜欢,但只把林黛玉当作知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新人”的胚胎,全文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
B.贾宝玉很尊重女性,原因在哪里, 实质是什么, 文章对这些逐层递进地展开了论证。
C.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以贾琏、贾环、薛蟠等人来反衬,使贾宝玉形象更鲜明。
D.为了证明“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觉得现实中“峨冠博带”的男人太丑恶了,古代的贤哲、文人则还是很可爱的。
B.贾宝玉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复杂而又完美的形象。
C.贾宝玉自惭形秽,心情悲凉,只能在现实中寻到微弱的光明,但他已经开始觉醒了。
D.观念最正统的祖母、母亲和父亲最疼爱贾宝玉,对聪明而憨厚的他是“恨铁不成钢”。

答案:
1.B 。B项,“他对女性的尊重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歪曲文意。原文说“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
2. D 。D项,“为了证明‘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分析有误。“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这句话虽然位居段首,但并不是该段的分论点。该段着重论述的是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作为“新人”(尽管还只是胚胎)的力量是强的,这个艺术形象十分可爱”。
3. C。A项,歪曲文意。原文说“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可见“贾宝玉觉得……古代的贤哲、文人则还是很可爱的”的说法是与原文文意矛盾的。
B项,“完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个艺术形象十分可爱”。
D项,故意扩大范围。原文只有贾宝玉的父亲“恨铁不成钢”,不包括他的祖母和母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答案:
1.A 解析 张冠李戴,不是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原文第一段可找到答案,是编者这样安排的。
2.D 解析 A.范围扩大。B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C.因果倒置。
 3.A 解析 程度言重了,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由此可以明确与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带来的,如年龄、性别、血缘等;有的则是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如身份、等级、官职等。不管何种因素所带来的差异,礼乐制度都是表征这种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固化差异的主要途径。随着礼乐表征的差异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由形式上的差异带来了实质上的差异。这种实质上的差异意味着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使得礼乐制度具有了政治意义。《礼记》以及其他礼书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体现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这为古代中国政治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范式参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礼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活政治”的政治哲学范式。
    所谓“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指的是将政治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指的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生活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广为接受,成为促成社会凝聚的途径;“生活政治”的消极意义是使得日常生活被“泛政治化”,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公私不分,使得社会逐渐失去自由和生动。汉语里所指的“生活政治”特别体现在传统的礼乐文明中,礼乐制度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礼仪规范起来,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标志着等级、身份、权力的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作用场域,并将政治价值通过礼乐仪式的载体,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
    在《礼记》中,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都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
    饮食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能够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由此,在一定意义上饮食成为政治事务,成为权力、秩序的展示场,尤其成为等级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标示物。《礼记》里所体现的饮食之道,正是通过围绕饮食问题的礼仪制度性安排,将人们限制在不同的宗法等级、爵秩等级、官僚的秩品阶位等级等一系列社会等级“框架”里。这种“生活政治”的色彩,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从生存欲望的满足以及饮食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而应该关注到古典饮食之道背后的政治关切。
    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区分等级、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以及落实儒家伦理政治观念的多重作用,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文明和政治文明。历史地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朱承《<礼记>中的礼乐制度与“生活政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
    B.《礼记》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维护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
    C.《礼记》中的官民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
    D. 《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关涉政治认同、身份等级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阐明了《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体现儒家“生活政治”范式这一观点。
    B.第二段先从概念、展现路径、意义等方面对“生活政治”进行介绍,再谈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紧扣标题。
    C.文章在论证“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这一观点时,以饮食为例,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肯定了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及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政治”的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文章只做客观介绍,不带主观情绪。
    B.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在果腹及饮食审美之外,还应关注它背后的政治关切。
    C.礼乐制度是用礼仪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衣食住行中体现儒家主导的价值观。
    D.从历史的角度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是我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反映。

答案:
1.(3分)D(A项,原文是“《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B项,不是“维护”,而是“体现”;C项“《礼记》中的官民”表述不当,应是在《礼记》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
2.(3分)D(混淆概念,原文是“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3.(3分)C(“体现儒家主导的价值观”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原文是“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
简捷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的特点是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个伦理性的方法,与法家以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动,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观念信仰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诸侯国,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天子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直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天朝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当时国界之分渐渐混灭,学者智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亲疏无常。而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锐敏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返治之道。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
孔子,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与国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都是孔子的信念。
(节选自林语堂《孔子思想的特性》,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然后由概括分析到具体分析层层深入地对孔子思想的特质进行阐释。
B.文章第四段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分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内部及外部原因,彰显了孔子在乱世中弥足珍贵的信念及力量。
C.文章由今及古,纵横开阖,作者阐析纷繁复杂的史实,语言凝练雅致,句式整散交错,说理透辟深刻。
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中西方观念对比,儒家学说与其他学派学说对比等,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把追求“人的标准就是人”作为最有力的教义,这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当今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B.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做人要有社会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适世玩世,因此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
C.对于周室王朝,孔孟在学说上尊崇但实际行为却不屑,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周室衰微对他们实现志向终无大用。
D.当时天下情势纷乱,国运没落,却迎来了思想的黄金期,各路学说精彩纷呈,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是一个智者,还以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道。这是中外学界对孔子的共同认识。
B.儒家思想立足现实,强调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既和适世玩世的道家大有不同,也摒弃了毫无价值的玄学与神秘主义。
C.在孔子的理性社会里,要实现政治的修明,没有法家之“法”,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道德力量。
D.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尊崇人性中的“善”,常人必须以此作为为人之道去追求实现理想中的完美。
答案:
1.B          2.B                3.C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科技“主题练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中国文艺“主题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