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东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2020.12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试题预览
广东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2020.12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
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更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维机器能够诞生。
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
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就是如何形成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上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这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这样的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他们将构成一种跨人类主义。或许,我们在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材料二:
去年辞世的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
B.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
C.如果找到了连接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
D.从“竞速学”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纯粹机器学习的思考。
B.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C.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掌控,目前还未可知。
D.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打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3分)
A.自动驾驶              B.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C.快递分拣机器人        D.餐厅的上菜机器人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区别。(4分)

5.从“竞速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怎样成为“人工非智能”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吃过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故事。过一会,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火光也渐渐熄灭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结束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象十分快乐,象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的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象,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象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的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象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的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截取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但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定人群的生活面貌。
B.年轻商人问老人是不是独居时,老人先说“我一个人”,接着又说“嗳,就是我一个人”,这一回答反映出他内心的悲凉。
C.当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了。
D.老人本想早睡,又想和客人聊天,但最终并未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他既想把心中苦痛倾诉出来,又不想博取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并不带给人们希望与惬意,反而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B.小说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的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C.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小说通过客栈老板的悲剧,体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漠然,同时也隐喻了人们需要彼此的关爱,并以此来对抗孤独。
8.客栈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nì幼小聪慧】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修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凡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
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倘若】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修以为:“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延后耽搁,延期】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反驳】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隐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揄扬、称赞】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B.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C.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D.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可以取“字”。
B.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北宋朝代实行两京制,将开封称为西京。
C.品服是古代官吏穿的公服,颜色、形制、质地各不相同,以表明品级和尊卑。
D.贡,指贡士,古代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举,指乡举里选,后泛指科举考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欧阳修力纠当时文风,态度坚决。他曾利用掌管考试的机会,对凡是写“太学体”的士子都不予以录取,这些人就聚集起来围堵他,然而考场文风由此得以改变。
B.欧阳修为人率直敢言,不顾利害。范仲淹被贬后高若讷落井下石,欧阳修写信指责他不知羞耻;陈执中被谏官批评后未及时引退,欧阳修上疏批评皇帝包庇他。
C.欧阳修仁民爱物,处事有远见。他出使河东时,废除赋税过重及百姓不能承受的事情十多件;奉旨带兵平定保州叛乱后,建议宣抚使富弼不要杀害投降的士卒。
D.欧阳修喜欢引荐后辈,对朋友忠厚。不少人经他赏识推荐,如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人,后都成为名士;朋友在世时就帮扶他们,死后则保护他们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高)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4分)
不如顺着水流的方向,加固加高堤坝,疏通下游,使河水流入大海。
(2)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4分)
14.黄河决堤泛滥,欧阳修为什么反对贾昌朝、李仲昌的治理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蕲”同“祈”,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南北远隔,音信难通,想要委托鸿雁传信也做不到。
B.颈联上句写友人生活清贫,赞其为官清廉,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
C.尾联想象友人身处恶劣环境仍坚持读书,既表达敬佩、怜悯之意,也为友人鸣不平。
D.全诗善于用典,翻出新意,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又情深意挚,寄慨深长,亲切感人。
16.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众人在宴饮时的快乐不仅在于音乐,还在于“            ,            ”的游戏之乐。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地写出阿房宫中美人宫妇之多,如她们打开的镜子像“            ”,晨起梳头时头发如“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自己谪居浔阳时,早晚听到的不是“            ”等动物的悲声,就是乡野间的“山歌与村笛”,因此听到琵琶女的琴声就感觉“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天好像并不遥远了,我放下手中的笔,遥望那面白雪覆盖的山坡,白茫茫的雪依然那么阴冷,丝毫没有融化的意思。我想这里并无春天,矿山的春天只是冬天的一个  ①  ,或是夏天的一个开端。杏花开的时候,雪还没有化完,空气里的暖意依旧躲躲闪闪,不肯  ②  地到来。风从谷底扫过,带着煤尘,带着冬天的余温,一缕一缕,忽地在你身旁随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急速向高处一路卷过去,遇到一棵树便散开了,一转眼,又聚在一起,横穿马路,最后在山坡上的居民区  ③  。
我无数次站在山下的平原上,观望眼前这一道道瘦瘦的山峰,就如一匹匹瘦骨嶙峋横卧的瘦马,它们营养不良,皮毛杂乱。它们的身后并没有更多的山峰,是一个被抬高的荒原,荒原之下是厚厚的黄土,群峰只是一个假象,显得很冷峻,很有筋骨,那些突显裸露的山崖四季都是一个颜色:灰色。夏季  ④  的绿根本遮挡不住山坡的苍凉,这种苍凉是北方的苍凉,是命中注定的苍凉。但苍凉之下却埋藏着乌黑的煤,积淀了亿年之久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煤,深深地潜伏在苍凉的山体之下。多年之后,我终于悟出:真正美好的事物,都隐藏在朴实并不华丽的外表之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结束     大大咧咧     作鸟兽散    零乱
B.延续     大大方方     作鸟兽散    零星
C.延续     大大方方     一哄而散    零乱
D.结束     大大咧咧     一哄而散    零星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所用比喻的相似性。(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缕一缕带着煤尘和冬天余温的风从谷底扫过,忽地在你身旁随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急速向高处一路吹过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出①②两点任意一点给 2 分,答出第③点给 2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近年来,①我国学生近视率发生了不断攀升,②状况不容令人乐观。③其中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出,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我国近视管控的重点年龄阶段。④此外,高度近视问题不容忽视,⑤高三年级学生高度近视,也就是近视度数高于600度以上,在近视总数中占比达到21.9%。⑥高度近视会影响眼球结构,增加患上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⑦这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9月20日,历时30个月的建设,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顺利投产。流花油田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平均水深410米。这也是目前我国在南海产量最大的新油田群,高峰年产量可达420万立方米,能够满足400多万辆家用汽车一年的汽油消耗。它的建成投产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与世界科技大国差距较大。如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能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
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通过互联网开展科学教育前景广阔。
某市电视台举办“走近科学”主题论坛,邀请嘉宾畅谈对“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看法。应邀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教授、科技杂志专栏记者梁先生、科普作家马女士、网络公司总裁曾先生,观众席上有各校学生、家长代表和感兴趣的市民。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讲评)
      2020.12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安徽省六安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