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新津中学高2018级(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
试题预览
新津中学高2018级(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 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神至上观”就是鲁迅的转变国人的精神世界,振兴旧中国的理想,我们又称为“精神至上主义”。
B.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之一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主义,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这是鲁迅被誉为“民族魂”的原因。
B.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C.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原因是鲁迅的“个人”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D.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表现为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走上文艺道路的原因是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
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
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
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在优化农产品结枸、增强抗风险能
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
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
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材料二: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中,粮食安全举世关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受多
种因素影响,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
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
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基于这些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一
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复杂严峻形势和历史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
从容”的战略定力。
材料三: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一个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今年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周边各国竞相发布暂缓粮食出口的消息,让我们意识到“粮食安全”并不像字面上的这样简单。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但是粮食安全依然存在着问题,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粮农收入过
低制约种粮积极性、外资并购、落后粮食加工方式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等等问题。夏季多省份
洪水自然灾害等无可抗拒因素,也影响了粮食产量。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人不再为食不果腹犯
愁,于是便将节约意识抛在了脑后。有的人在餐饮消费中片面追求“上档次”,用餐往往“只
点贵的,不选对的”;一些婚丧嫁娶等聚餐活动中,“点得多、吃得少”依然大量存在;在部分单位、学校的食堂,食物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把糟蹋劳动者的汗水、浪费国家的粮食当成“有面子”。这种吃相,实在难看!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餐饮浪费现象存在着巨大危害,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勤俭节
约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各地各部门、各餐饮机构、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采取加强立法、
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教育等举措,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营造勤俭节约之风。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稳固“三农”这个基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构建好粮
食的安全保障体系。
B.在农村,我们要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一同设计和推进,深化各项改革,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受各种因素的影响,2020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也发出了世界粮食危机预警,引起了
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D.要形成勤俭节约的好风尚,政府应加强立法、监管和宣传,餐饮企业也应积极行动,
个人更应从我做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与人口数量严重不匹配,粮食安全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个
永恒的民生课题。
B.中国自古推崇“谷为民命”“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三农”改革,因此粮食安全
对中国尤为重要。
C.今天,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生活中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这主要与部分消费
者“好面子”有关。
D.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还需要科研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倡
寻勤俭节约的风气。
6.我国新闻媒体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是基于哪些现实因素考虑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诗魂(赵丽宏①)
    到三角街心花园了。一片空旷,没有你的身影。听人说,你已经回来了,怎么看不见
呢……
    从幼年起,诗魂就在胸中燃烧。母亲携着我经过这条林荫路,走进三角街心花园。抬起
头,就看见了你。你默默地站在绿荫深处,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远方,正在沉思......
    “这是谁?这个鬈头发的外国人?”
    “普希金,一个诗人。”
    “外国人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哦……”母亲笑了,她看着你深思的脸,轻轻地对我说,“等你长大了,等你读了他的诗,你就会认识他的。”我不久就认识了你。
    你的身边永远是那么宁静。坐在光滑的石头台阶上,翻开你的诗集,耳畔就仿佛响起了
你的声音。你在吟你的诗篇,声音像山谷里流淌的清泉,清亮而又幽远,又像飘忽在夜空中
的小提琴,优雅的旋律里不时闪出金属的音响......
    你还记得那一位白发老人么?他常常拄着拐杖,缓缓地踱过林荫路,走到你的跟前,一
站就是半个小时。那天正读着你的《三股泉水》。你的“卡斯达里的泉水”使我困惑,这是
什么样的泉水呢?正好那老人走到了我身边。
    “老爷爷,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卡斯达里的泉水’吗?”
    老人在我身边坐下来了。那根深褐色的山藤拐杖,轻轻在地面上点着。他的话,竟像诗
一样,和着拐杖敲出的节奏,在我耳边响起来:“卡斯达里的泉水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
假如你热爱生活,假如你真有一颗诗人的心,将来,它也许会涌到你心里的。”
    梦里也仿佛听到一声巨响,是什么东西倒坍了?有人告诉我,你已经离开三角街心花园
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奔跑着穿过黄叶飘零的林荫路,冲进了街心花园。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触目惊心的一幕:你真的消失了!花园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座破裂的
岩石的底座,在枯叶和碎石的包围中,孤岛似地兀立着......
    我呆呆地站在秋意萧瑟的街心花园里,像一尊僵硬的塑像。蓦地,我的心颤抖了——远
处,依稀响起了那熟悉的拐棍叩地声,只是节奏变得更缓慢,更沉重,那一头白发,像一片
孤零零的雪花,在秋风中缓缓飘近,飘近……
    是他,是那个老人。我们面对面,默默地站定了,盯着那个空荡荡的破裂的底座,谁也
不说话。他好像苍老了许多,额头和眼角的皱纹更深更密了。说什么呢,除了震惊,除了悲
哀,只有火辣辣的羞耻。说什么呢……
    咚!咚!那根山藤老拐杖,重重地在地上叩击了两下,像两声闷雷,震撼着我的心。满
地枯叶被秋风卷起来,沙沙一片,仿佛这雷声的袅袅余响……
    没有留下一句话,他转身走了。那瘦削的身影佝偻着,在落叶秋风中踽踽而去……
    只有我,只有那个破裂的底座,只有满园秋风,遍地黄叶......
    我再也不走那条林荫路,再也不去那个街心花园,我怕再到那里去。你知道么,我曾经
沮丧,曾经心灰意懒,以为一切都已黯淡,一切都已失去,一切儿时的憧憬都是错误的梦幻。
没有什么“卡斯这里的泉水”,即使有,也不属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这辈人,不属于我……
    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又翻开了你的诗集。哦,你却依然故我,没有任何变化,
还是流泉一般清亮而又幽远,还是那么真诚。你那带着金属声的诗篇,优美而又铿锵地在我
耳畔响起来。
    当绿色的原野画卷一般在眼前展开,当坎坷的田埂蛛网一般在我脚下蜿蜒,当飘忽的油
灯用可怜的微光照耀着我的茅屋,当寂寥的晨星如期闪烁在我的小窗……你,便似乎在我的
身边出现了。然而已经不是在街心花园里站着沉默的那个你,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你。一个又
潇洒又热情的你,一个又奔放又深沉的你。田野的风清新地吹着,你肩上那件斗篷在风中飘
扬,像一叶远帆......
    你为我铺展开一个灿烂的世界,使我在艰苦的跋涉中始终感受生活的暖风。当我消沉悲
观的时候,你总是优美地用你那金属之声,一遍又一遍向我呼吁着:心儿永远憧憬着未来!
相信吗,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
    我真的写起诗来了。我在诗中倾吐我的欢乐,我的苦恼。我追求着……诗,使我的精神
和情感变得丰富而又充实。在缤纷的梦境里,我常常踏上久别的林荫路,你仿佛从来不曾走
开过,依然静静地在那里伫立,沉思着遥望远方,似在等待,似在盼望......
    现在,我回来了,怀揣着我的第一本诗集,我忐忑不安地看你来了。然而你没有回来,
三角街心花园里,依旧人迹杳然。在你曾经站过的地方,我久久地站着,纷纷扬扬的落叶,
 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肩膀......
    一位年轻的母亲,携着她的七八岁的女儿,从林荫路走进了街心花园,仿佛来寻找什么。
前不久,有消息说你将重返这里,人们大概都知道了吧。母女俩说话了,声音很轻,却异常
好听:
    “妈妈,就是这里吗?就是爷爷以前常来的地方吗?”
    “是的。这里以前有一座铜像。”
    “什么铜像?”
    “普希金。”
    “普希金是谁呢?”
“一个诗人。以后你会认识他的。”(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于上海)
【注】①赵丽宏:作家、散文家、诗人。出生于上海,小学开始阅读文学经典著作,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初著有诗集。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作者年幼时初见普希金铜像的情景,铜像触发了作者的诗心,增进了对优
美诗篇的领悟。
B.在插队务农的寂寥生活中,作者沉浸在普希金的诗篇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潇洒
奔放、热情深沉。
C.文章在“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中,展现出作者对“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
毁坏铜像行为的反思。
D.文章将写作的人物称为“你”,显得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易
于作者与之倾述交流。
8.文章写老人和七八岁的女孩,有什么作用?(6分)
9.赵丽宏认为:“散文应有自传色彩。自传色彩是指人生的片段经验,或者是一段思想
感情的真实经历。”文章是怎样表现“自传色彩”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四级考试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合格者共分为三个等级,称一甲、二甲、三甲。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
C.天顺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另还有教授、博士、侍讲、侍读、司业等主管太学生、监生的教育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2)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完成14-15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①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地处潮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
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我怎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具体描写韩愈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15.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其颈联用词精妙之处。
(三)16.按要求填写下列诗文(每空1分,共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总结秦王朝灭亡历史教训、给历代人们以警诫。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揭示为官应造福百姓、与民同乐的句子是“__,___” 。
(3)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活在世上应有敬畏之心、不应成为物质财富名利的奴隶的句子是“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了       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          ,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     ,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C.爆发             鼓舞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B.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复兴宏愿,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复兴宏愿,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D.秉承精“五.四”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们通常认为,①         ,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其实后天的学习和体验有重要影响。为验证鸟类是否能通过学习来辨别筑巢材料的好坏,研究人员用草雀进行了分组比较试验,②         ,另一组则只能获得更坚硬、结实的材料。结果发现,之前使用过较软材料的草雀这次都会选择更硬的材料,而此前就使用硬材料的一组草雀并未对两种材料表现出好恶,但在完成一次筑巢后,这些草雀都对硬材料更感兴趣,这说明③         。 
21. 下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简要说明构图要素,并结合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  下一个『辽宁省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