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对阅读理解本质的思考从接受说到建构说,可以发现人们对阅读理解的理解是从以文本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滑动过程。一个极端是消解读者的主动力意义,把恢复文本原意作
试题预览
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对阅读理解本质的思考
从接受说到建构说,可以发现人们对阅读理解的理解是从以文本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滑动过程。一个极端是消解读者的主动力意义,把恢复文本原意作为理解的核心;另一个极端是消解文本的存在价值,把自我建构提升到极高的水平。很显然,理解并非是文本对于读者的输入和思想的占用,反之,也不是读者对于文本的随心所欲。阅读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文本和读者的双向进入,也是二者意义的重构。
在阅读理解中,文本并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主体,没有读者理解的文本,实际上并不具备文本的价值,只能算是文字的聚合体。只有当读者进入文本并对之进行理解和解读之时,文本的本质才会显现出来。因此,文本必须具有召唤的能力,必须能够召唤读者对之展开阅读理解。
文本对读者的召唤,首先体现在为读者规划了一个他们期待进入的世界。接受美学的主要倡导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认为每一个读者在阅读之前即对文本产生了一些期待。这种期待究其实质就是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是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示。当文本大体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又提出一定的挑战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读者进入文本,对读者期待视野挑战过大的文本,则会对读者的阅读形成“拒止效应”。
文本对读者的召唤也体现在为读者设置了丰富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的另外一位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们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镶嵌在整个作品的结构中,因此可以称为“召唤结构”。其召唤性是读者阅读的契机和动力。也就是说,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充实文本中的空白,对文本中的意义不确定性做解读,从而真正进入文本。
文本对读者的召唤也体现在其解读的多重性上。在这个方面,伊瑟尔提出了潜文本的概念。在他看来,读者阅读之前的文本只是一个具有潜在意义和潜在价值的文本。它必须有读者的参与才能让它真正成为作品,获得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读者的进入,文本意义才变得越来越丰富。因此一个文本的真正面目或者真正价值,不完全是作者所决定和完成的,而是由读者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作品的意义不等于作者的“原意”,而是等于作者所赋予的意义和接受者所赋予的意义的总和。另外一位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甚至宣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作品的阐释权已经被移交给了读者。他提出“可写文本”的概念。他从文学作品阅读角度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无限可能性,积极的读者对这种文本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它的不断重写。这种文本的读者必然也是文本的生产者。
如果说文本需要读者进入而完成自身,那么读者同样不仅仅是一个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完成的、具有确定性的主体。相反,他们也需要通过进入文本来丰富自身。通过阅读,不仅把读物从一系列符号变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作品,而且改造阅读者本身。
(节选自《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说认为,“阅读理解”是以文本为中心,以恢复文本原意为理解的核心,读者的任务是接受文本原意。
B.建构说认为,“阅读理解”是以读者为中心,是根据读者需要来阅读文本,把读者的自我建构提升到极高的水平。
C.在阅读理解中,文本需要依靠读者才能存在。因为没有读者理解的文本,实际上并不具备文本的价值,只能算是文字的聚合体。
D.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每一个读者在阅读之前会对文本产生一些期待,这个期待包含有读者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针对人们对阅读理解的理解存在的片面认识,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阅读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文本和读者的双向进入,也是二者意义的重构”,重点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论述。
C.文章有总论点,也有分论点。在论述“文本对读者具有召唤能力”观点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主要运用了引证法。
D.文章第五段引用伊瑟尔、罗兰•巴特的可写文本概念,从文学作品阅读角度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无限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可以说明不同的人的“期待视野”是不一样的。
B.当一个人说出“我喜欢阅读xxx作品”时,我们可以认为这部作品大体符合他的期待视野同时又对他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而吸引他进入了文本。
C.阅读理解,需要文本和读者的双向进入。文本需要读者进入而完成自身,把读物从一系列符号变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作品;读者需要通过进入文本来丰富自身
D.一个文本的真正价值,不是作者能够决定和完成的,是由读者的阅读决定的。因此,有了读者的进入,文本的意义才变得越来越丰富。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民间力量在全球行动。风雨无阻、急人所急,把最紧缺的防疫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倾囊相授、授人以渔,分享中国抗疫的好经验、好方法;真诚帮助、志愿服务,把中国人民的支持与问候传递到四方……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中国民间力量秉承大国胸怀与国际担当,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各国民众风雨同舟,谱写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篇章。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民间力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性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在中联部指导下,中国最大的国际交流类社会组织联合体——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推动中国民间力量在国际多边场合积极发声,为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惠民项目。2017年和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上,中促会分别发起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简称“合作网络”)和“丝路一家亲”行动,旨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中外民间组织人文交流与民生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实现各国民心相通。
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为了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发挥民间力量的独特作用,中促会发起了“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简称“共同行动”),汇聚起中国民间的广泛资源和力量。
共同行动实施以来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在共同行动框架下,中促会发出《“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倡议书》,呼吁民间力量为国际抗疫合作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合作网络向其300多家成员组织发出《同心协力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就凝聚国际抗疫合力、反对污名化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等民间组织联合55国166名青年发起《携手抗疫,成就无悔青春》的倡议,号召各国青年携手打赢疫情防控的全球战役。这些倡议得到了海内外积极响应,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民间力量投身抗疫国际合作的积极性与使命感。截至目前,已有50多家社会组织、企业和民间机构在50余个国家实施了70多个抗疫国际合作项目,合计捐赠金额达1.76亿元人民币,举行线上经验交流活动30余场。
携手世界抗疫,中国民间力量传递温暖真情。坚守岗位的医生感激的眼神,复课在即的教师舒心的笑容,贫民窟的老者饱含深情的泪水,难民营的孩子充满惊喜的目光,外国网民留下的一句句赞许……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感人瞬间,源自中国民间的一份份无私奉献。疫情之下,世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中国人民的大爱无疆,为至暗时刻点亮光芒。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作为民心相通的使者,中国民间力量连接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参与国际双多边事务,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传递中国声音、践行中国承诺,架起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国民间力量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王慧)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7日17版))
材料二:
 
材料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对世界经济带来冲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也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带来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把保基本民生作为“六保”任务之一,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稳定人民预期、增强人民信心,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意义重大。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保基本民生需要就业、产业等方面的支撑。只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才能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好基本民生。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力度保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让更多人有工作、有收入。另一方面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经济循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达产,为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提供充足物资保障。
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有力措施,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发放临时生活补贴等,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力度。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阶段性价格临时补贴工作的通知》,努力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将这些保障措施落到实处,还有利于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
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保基本民生,最直接的就是保障好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稳定物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莱篮子’货足价稳,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殷实。”为此,各地区各部门已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在生产环节、供应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副产品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多管齐下保基本民生》(杨典)选自人民—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中国民间力量以积极行动展现了大国胸怀与国际担当。
B.众志成城,材料二图一显示,疫情期间我国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捐资近190亿元。
C.民生为本,材料二图二显示,政府企业携手稳住就业基本盘属于“六保”任务。
D.保基本民生就是保障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充足。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和2019年中促会分别发起了“合作网络”和“丝路一家亲”行动,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B.若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就无法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好基本民生。
C.“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一认识是中促会发起“共同行动”、汇聚民间力量、提出各项倡议的直接内在的原因。
D.疫情之下,为防止贫困人口因疫致贫或返贫,相关部门印发的相关通知能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带来的的消极影响。
6.“大国担当”是此次疫情期间我国展现出的风采之一,请在材料一、三中各找出一个具体事实做论据,分析论证这一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泥土的虔敬
石耿立
顺着畦埂走,不知不觉,你就忘了回家的路。特别是有青纱帐的时候,那畦埂的深处,就像有一种诱惑,逗你让你向更深处走,前边无人,后面也无人,你只想这样一直走下去。母亲的声音传过来了,显得辽远,显得空茫,那声音在庄稼的秸秆上来回震荡,一圈一圈,最后把你包围,你知道,有母亲声音的地方就有家。在畦埂上走的时候,能听到母亲的叫声,是一种幸福。
每次从城里回木镇,把随身的东西往家里一扔,如果不到畦埂上走走,心里就像欠缺一块。父母知道我这个心病,有时才到家门,没和父母搭话几句,母亲就会急着撵我,走吧走吧,到地里转转去吧,反正在父母跟前待不住。
一回家就往地里跑,这举止是被某些乡间人耻笑的:已经是城里的人,还脱不了乡下的土气。我有时就想,在田野中间的畦埂上,搭两间草庵或者弄两间黄泥屋子,住下也不错,索性就做一个陪伴庄稼和自然的耕读者。但我没敢说出来,乡下人一定会说我作,大家都挤破头往城里钻,你偏好折身归返到田地里。
是的,我承认自己内心对泥土的迷恋,总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还在泥土里。记得小时,在街道或是畦埂跌倒,母亲总是在地下抓一抔土,喊:“回来,回来!”委顿的神态就立时精神了。
有一年的冬日,我在城里整日整夜睡不着,每到晚间,必得把两只耳朵用棉花堵上,否则一点响动就心惊肉跳。当时还不知抑郁这个词,,但总觉得生活就像冬日里的薄幕,沉默压抑。常常是天黑透了,我推开老家木镇的门,当时母亲总是惊愕地从油灯下站起,起身时,母亲带起的风把那油灯的火苗吹得东倒西斜,我却觉得温暖无比。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进屋,母亲用笤帚为我的身上扫雪。
是什么让我迷恋那些畦埂呢?我自己也摸不清。也许这种神秘的牵引,只能用古老的乡间哲学——命这个字来解释,其实所谓的命就是一种生命的密码,没有人能破译得了。
一踏上畦埂,漂泊巳久的人,就像接通了某根神经,情绪一下激荡,好像听觉味觉嗅觉都重新张开了。有时走着走着,你不自觉地就想吆喝一声,哎——哎——哎。想到小时候,我们在地里割草,割累了,就把草摆在畦埂上,然后就吆喝起来,哎——哎——哎,不多一会儿,远处也有人吆喝起来,哎——哎——哎。这边呼,那边应。
整个平原都是哎哎的吆喝声,仿佛无数孩子的嘴在半空中呼喊。
麦子扬花的季节,我曾扛着铁锨追随着父亲把河水引到地里给麦子浇水。那些草啊庄稼啊,像是过节在等着这一顿酒似的,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埂网开一面,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松软出一道口子,再喝几口,咕咚——咕咚——嗝——清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这时父亲就大喊着:快堵上口子,别把麦子撑死了!
其时,经过少雨的春天的庄稼,灌了几口猫尿似的酒,一个个如灵魂附体,浑身颤抖。酒不是把他们灌醉了,而是把这些小生灵们的筋骨唤醒了,伸胳膊伸腿的,大呼小叫的,到处都是吱吱的争先恐后的拔节上蹿声。那些畦埂却好像是父亲给出的一个个咒语箍住那些小生灵,怕他们得了便宜卖乖,发疯。
原本我想放这些麦子一马,让他们喝个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到麦子登场的时候,好记得我的好,把最好的面筋和淀粉奉献出来。但听了父亲怕撑死他们的话,就让小生灵的肠胃欠一点,不知他们会不会怨恨我。
我常想畦埂是农人的精神线条,是农人的美学。父亲在田地里打畦埂的时候,把畦埂打得非常规矩非常讲究,就像做活的木匠一样仔细。我们家的地,每一块都是笔杆条直的同样宽窄,那畦埂也是宽窄一样,如模子倒出来的。每次打畦埂,父亲先是眯起眼照一下,用步伐量一下,或者放线,然后把打畦埂的松土用脚踏实。每个地方踩几脚,父亲都用心查着,口里念叨着,一脚不多,一脚不少;这个畦里种甜瓜,那个畦里种辣椒大葱,在畦埂的边上,就种绿豆或者小豆;父亲爱喝酒,每次都是从畦埂的边上摘两根黄瓜,回家用井拔凉水一洗,然后用刀拍一下,放上盐、醋、蒜或者芥末,然后用他的锡制的咂壶温了酒喝。每次母亲都劝他少喝点,父亲总是讨好地笑着说:“就二两,就二两。”那时就像个馋嘴的孩子。
畦埂有四季,也有脾气。我以为春温、夏酷、秋沉实、冬肃然。在木镇,我生活了二十年才离开,那畦埂就像我的肋骨,我知道她的根底。惊蛰了,地里的一些生灵开始活动筋骨,那时畦埂上就像起了泡泡,一堆一堆的土。父亲说,那是蚯蚓或是别的虫子开始钻出来透气。那时的田野总是蒸腾着一层热气,是封裹了一冬的阳光,开始在田地里溢出来。刚播下的种子或是经历一冬的麦子,这时都像张开了嘴,大口大口呼吸,这时的土地和畦埂是温暖的。而到了夏季,你再赤脚踏.上畦埂,就感到像踩着了红彤彤的鏊子底;到了秋季,畦埂好像陡然瘦下了,那是庄稼把他们挤的。别急,收获过后,畦埂是霜和雪留恋的地方。那时的畦埂变硬了,一场大雪后,那些畦埂突出在田野里,如散了架的马倒在雪地里。
畦埂会老,但他会活着,即使龙钟年纪,那更有沧桑。我原先曾天真认为,畦埂也如这土地上的人会生生不息,就像一代人老去,他的子孙依然顶替着在土地上活着。但我现在回到木镇,看到很多的土地荒芜,畦埂也委顿了,甚至再也看不到踪迹。我想到,有一次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
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现在,父母故去,我看到的乡间,多的是田园荒芜兮,心中难掩悲抑。回吧,回吧,我低声告诉自己。在归去的田野里看到一具鸟的遗骸,鸟的零散的骨架和半片羽毛,这小小的飞翔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我把她埋在田野里,低头祈祷,会有人发现那像小坟包的鸟的埋葬地,来凭吊飞翔吗?
我心里一紧,有谁凭吊小时的畦埂呢?这土地的肋骨已灭绝,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
顺着畦埂,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
(选自2017年第1期《星火》,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畦埂的同时,也加入了母亲的呼唤,使文章更加亲切,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意。
B.文中描写我儿时在畦埂摔倒后母亲抓土的情节,形象地写出了土地可以寄托一个人的灵魂。
C.文中引用雅姆的诗歌,能够点明主题,表现了对农人的尊重,同时也照应题目。
D.文中描写到母亲为父亲擦拭脸上的泥土这一细节,意在表现母亲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爱。
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9.请结合全文分析,“泥土”都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逊字伯言,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幕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逊正色曰:“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射声校尉松于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髡其职吏。赤乌七年,代顾雍丞相,诏曰:“朕以不德。应其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遑鉴寐。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弥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者,必荷社稷之重。”赤乌八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长子延早天,次子抗袭爵。孙休时,追谥逊曰昭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B.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C.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D.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也用于古代帝王的自称。文中“逊少孤”指前者。
B.“髡”,即“髡刑”,中国古代一种杀头的刑罚。文中指的是陆逊当着射声校尉孙松的面将他的手下头砍了。
C.“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荷社稷之重”意为担当国家重任。
D.“袭爵”,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袭爵指的是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文中说的是次子陆抗继承了陆逊的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逊出身名门,年轻有为。世代都是江东大族,跟随堂祖父陆康生活。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幕府任职。
B.陆逊宅心仁厚,积极建言。百姓遭遇大旱,他打开官府粮仓赈济百姓;山林中藏有散民,他建言献策请求招募。
C.陆逊深谙时局,腹有良谋。他提议先平内乱,再行远征。作为曹操的内应,用奇巧的办法打败了费栈。
D.陆逊为官正直,不惧权贵。建昌侯斗鸭玩乐,他严肃地批评;射声校尉不整军纪,他当面对其手下施以髡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2)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描写、夸张手法等,着力描绘了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与下文的欢乐场面形成对比。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露当时嫉贤妒能的社会风气。
第II卷(选择题 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    ),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    ),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义气用事,(    ),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闭门造车    洞明    只要    自暴自弃
B.韬光养晦    清楚    只要    妄自菲薄
C.韬光养晦    洞明    而    自暴自弃
D.闭门造车    清楚    而    妄自菲薄
18.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在于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
B.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C.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
D.关键就在于臣了的谋议不能得到采纳和施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B.可谓一语打破了贾谊们这种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C.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