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语文试题(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记叙文阅读专练1.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朋友老卢①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②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
试题预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记叙文阅读专练
1.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老卢
①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②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老卢干活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从此干不了体力活,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成了贫困户一点也不奇怪。听村干部说,老卢原本性格挺好的,乡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伤了以后就变了,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摊上老卢这样的贫困户,我还是有些嘀咕的。不过我想,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就算是块冰,也能够慢慢融化。
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老卢家,有时带些油米水果慰问金,有时空着手,老卢一律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不过,老卢家人倒是对我挺热情的。
④然而,有两件事让我有些生气。
⑤先说第一件事。贫困户家门口都要钉一张连心卡,金属的,上面写着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钉的时候,老卢倒也没阻拦,只在一旁木然看着。然而,当我再次走访时,连心卡没了踪影。问老卢,老卢爱搭不理地说,不知道,你又没叫我守着。没办法,只得又去领了一张来重新钉上。可这次更绝,当我走访完下一户路经老卢家时,新钉的连心卡又不翼而飞了。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老卢撬下来给扔了。责问老卢,老卢依旧冷冰冰的,咋不钉你家门口?对此,我也无奈,就算再钉上去,也得被老卢撬了。
⑥还有件事。老卢因干不了体力活,我便介绍老卢去我朋友厂里当门卫,老卢答应得很爽快,我当即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说,上次跟你说的,我帮扶的贫困户到你厂里当门卫……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说了,我不去。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卢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后是好说歹说的,可老卢油盐不浸,说多了,一句要去你自己去。然后不再理我。
⑦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例行公事。都说帮扶干部要和贫困户攀亲戚交朋友,我自认为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可老卢从来没给过我好脸色。有一次,我还买了些鱼肉准备跟老卢一家吃一餐连心饭,可老卢拉长着脸硬是没给我做,弄得我灰头土脸的。
⑧当然,老卢也从来没有麻烦过我。因此,当有一天我正在县里上班,接到了老卢电话,我心情格外好,估计是老卢终于有事主动找我帮忙了。电话里老卢支支吾吾,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原本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这事倒也好办,找个市里的朋友,安排老卢吃个饭,然后买张车票送上车便成。
⑨很简单一件事。然而,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恳地向我道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卢竟然跟我聊天,且聊得不亦乐乎。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件事来,便问老卢,三年下来,虽然没帮什么大忙,但送温暖的事做了不少,自掏腰包也好几千块,可老卢你却从来没说过半个谢字,这次不过是举手之劳,怎么还登门致谢呢?老卢突然便有些腼腆,一会儿才说,你那朋友跟我说,你跟他说,我是你朋友,让他招待好了。
⑩这怎么了?我有些恍惚。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朋友,没说我是贫困户。
⑪我心里一阵震动,不由得握过老卢的手,眼睛竟然有些湿润……
(文/三石,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表神态的关键词 老卢心情
①________ 木然、爱搭不理 不高兴
不去当门卫 ②________ 生气
没给“我”做连心饭 拉长着脸 内心排斥
登门致谢 腼腆 ③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卢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老卢)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
(4)结尾写道:“我心里一阵震动。”请将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5)这篇小说以帮扶干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嘴不理,脸上全是厌烦。
    ③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少年看一眼他,不说话。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爱你的那个人。”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④别欺负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
    ⑤他幼年失母,父亲在电器厂做工,夜里十二点多才下班到家。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 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 会立即 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每当他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⑥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窜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但他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上网。父亲找到他,扯着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⑧高考后,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也是每次必坐高价动车。一次他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额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陪笑脸,说好话。
    ⑨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说:“我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⑩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⑪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老也改不了向各路亲戚伸手要钱的毛病,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⑫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
    ⑬“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
    ⑭“没啥,就是想静一静。”
    ⑮“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
    ⑯“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炼,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父亲说。
    ⑰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⑱异国四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何时,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列车回家。
    ⑲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1)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他”的几件事(概括三件即可)。    
(2)请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细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做赏析)
(4)我们都知道用第一人称叙述事情会让读者觉得更真实、更具有感染力,但是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也有同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十七岁的远行
陈晓卿
    ①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得很紧,里面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②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③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④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⑤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⑥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说,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得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⑦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⑧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地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⑨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
    ⑩大学同宿舍有一个维吾尔族同学,看到我挂在床头网兜里的粑粑,几次欲言又止。后来,他终于说:“这个东西,我听说是大油做的……”其实,外婆家的粑粑是纯素的,除了米,没有添加任何别的东西。不过为了维护我们的友谊,我决定改变每天消灭一块粑粑的节奏。
    ⑪与别的同学分享吧,一来舍不得,二来别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那天晚上,我买了点大白菜,和着方便面的调料,煮了一饭盆汤,把剩下的五块粑粑全部放进去,并且全部吃完,撑得我直翻白眼。
⑫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⑬假如没有十七岁的远行,我现在是否也会像我妈一样,成为一个口味界线非常清晰的人呢?我真的说不准。
    ⑭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地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⑮更难得的是,    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即便是同一种食物,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出现,它既会有同一性,又会有差异性;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又大相径庭。
    ⑯所以,我总结说,吃百家饭,行千里路,等同于读万卷书。
    ⑰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⑱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十七岁那年的远行。
(选自《读者》2019年第19期,有删改)
(1)请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⑫⑮两段横线处,第⑫段应填________,第⑮段应填________。  
A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
B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
(2)第⑭段说“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请简要分析“我”变成“世界胃”的原因。    
(3)第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品析其表达效果。  
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    
4.文学类文本阅读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那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图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⑥然后他用一支红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⑧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父亲的9个兄弟姐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他的结论常常是:“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天天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不住的,父亲形容说:“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有一回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父亲玩笑地说:“因为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把他从睡梦中唤醒的,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战后返回家乡,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屋前屋后种满了番薯。屋前种的是白瓤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⑪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
    ⑫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似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选自《文摘报》2018年3月17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2)文章第④~⑥段插叙了“我”童年时对番薯的记忆,有何作用?    
(3)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4)结合文章,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一一”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⑩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⑪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⑫“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⑬“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 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⑭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⑮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⑯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⑰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⑱“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⑲“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⑳“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21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22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3 秋明真是好样的!
         24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25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前些年, ________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3)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秋明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彭程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整整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淡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看那里的天空、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生成为熟悉,热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歌。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展,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一幕果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脚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珠在厚重松献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看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江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激澄碧的溪水,用奇老、飞泽、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授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就在它的边,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这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⑤久久视郡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
    聚。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于一片国土的感情。
    ⑥“胡马依北风,越乌莱南枝”,【甲】,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誕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迹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乙】在敌寇铁蹄残踏、因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素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⑦漫游,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
    脚步每当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⑧我的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选自《光明日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广州市黄埔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南省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专题汇编:古诗文默写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