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屈原列传》同步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报任安书》《屈原列传》同步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谦虚)B.若望仆不相师(责备)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C.弥甚(更加)若有所亡(失)D.以稍凌迟(稍微)恨死心有所不尽(遗憾)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 极:极至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一:
试题预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          不逊(谦虚)
B.若望仆不相师(责备)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C.弥甚(更加)           若有所亡(失)     
D.以稍凌迟(稍微)                恨死心有所不尽(遗憾)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         极:极至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一:一些
C.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治理   
D.而齐竟怒不救楚               竟:终究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排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⑨兵挫地削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⑨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⑨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     ②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③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④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⑤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⑥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A.③④        B.④⑤       C.②④       D.④⑥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①蝉蜕于污秽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④方正之不容也   ⑤明道德之广崇
A. ①③     B.②⑤    C.③④     D.①④
7.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 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二、一词多义
(1)望:
①若望仆不相师        ②先生德隆望尊       ③在丁卯三月之望        
(2)何:
①何足怪乎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③何其衰也                                 
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大王来何操?           ⑥阁中帝子今何在?        
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⑧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⑨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疾
①疾痛惨怛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③君有疾在腠理                      ④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胜:
①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③沛公不胜杯杓                          ④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三、情景式默写
1.司马迁观察,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发现,
“           ,              ,           ”,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
2.司马迁自述其创作史记的目的是              ,                  ,              。
3.司马迁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                   ,               的情况下,著书立说的事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逆境成才”,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遍现象。
4.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
5.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做出的解释是:          ,         。
四、翻译
(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3.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二)阅读文段,完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20分)
选文一: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
选文二:
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选自章学诚《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叙》)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厚币委质事楚            质:抵押
B.奈何绝秦欢             欢:友好关系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说坏话
D.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       英: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B.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C.竟死于秦而归葬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D.太史推与日月争光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请用“/”给选文(二)中画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以 谓 忠 君 爱 国 伤 痛 疾 时 宗 臣 之 义 不 忍 去 人 皆 知 之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分)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分)
                                         (3)太史所谓悲其志欤?(2分)
                                                                                  五、情境体验  思维提升
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

1.专刊编写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




                        .

2.有同学建议专刊中配一些关于屈原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左右。(8分)
   
 














【阅读材料】
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在文艺史上,决定选择死亡所作的诗篇达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见的。诗人以其死亡的选择来描述,来想象,来思索,来抒发。生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被多样而繁复地展示出来,是非、善恶、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对立、冲突、变换的尖锐性、复杂性被显露出来,历史和人世的悲剧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然如此,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
要驱除掉求活这个极为强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丑恶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对一个真有血肉之躯的个体,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这种判断从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应,而且在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尽管屈原从理知上提出了他选择死亡的某些理论上或伦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见事态发展、祖国沦亡等等,但他不愿听从“渔父”的劝告,不走孔子、庄子和“明哲”古训的道路,都说明这种死亡的选择更是情感上的。他从情感上便觉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这里明显地展现为情感上的“决不能活”。这种情感上的“决不能活”,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渗透了并且经过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积淀产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热,而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但是,它虽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它们。它是生死的再反思。
所以,尽管后世有人或讥讽屈原过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学”;或指责屈原“露才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温厚精神。但是,你能够去死吗?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如果说“从容就义”比“慷慨从仁”难,那么自杀死亡比“从仁”“就义”就似乎更难了。特别当它并不是一时之泄愤、盲目的情绪、狂热的观念,而是在仔细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价值和现世的荒谬之后。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着人类的心理本体。
也正因如此,便是这种展现存在的情感本身,而不一定是自杀这死亡的具体行动方式,给后世华夏文艺以极大影响。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代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
尽管屈原以死的行动震撼着知识分子,但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动而毋宁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因之是以它(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不是樱花式的热烈在俄顷,而毋宁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长久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愤哀伤,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产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们都考虑过或考虑到去死,尽管他们并没有那样去做,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
(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有删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苏武传》同步习题』  下一个『《过秦论》《侍坐》配套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