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练: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练: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时作业(十二) 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A组 对点精练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并头牡丹诗□袁 枚两枝春作一枝红,春似生心斗化工。远望恰疑花变相,鸳鸯闲倚彩云中。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枝春”即两枝牡丹花,“一枝红”写其并开在枝头,更显鲜红艳丽。B.“斗”字写春天好像有意地表
试题预览
课时作业(十二) 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A组 对点精练
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并头牡丹诗
□ 袁 枚
两枝春作一枝红,春似生心斗化工。远望恰疑花变相,鸳鸯闲倚彩云中。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枝春”即两枝牡丹花,“一枝红”写其并开在枝头,更显鲜红艳丽。
B.“斗”字写春天好像有意地表现它创造万物的本领似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并蒂牡丹之美的赞叹。
C.“疑”字与“花变相”相连,写牡丹之美,表现诗人如痴如醉的赏花神态。
D.“闲”字既展示牡丹花的悠闲姿态,也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情怀。
D [首句用“两枝春”写出了两枝满含春意的牡丹花的形象,“一枝红”写其并开在枝头,更显鲜红艳丽;次句的“斗”字,写春天好像有意地表现它创造万物的本领似的,表现诗人对并蒂牡丹之美的赞叹之情;第三句的“疑”字,引出“花变相”,不仅写出牡丹花让人眼花缭乱的感受,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如痴如醉赏花入迷的神态;第四句先将并蒂牡丹比作一对“鸳鸯”,再将绿叶比喻为“彩云”,中间用一个“闲”字,表现牡丹花在绿叶间的悠闲姿态,可谓自然贴切,充分表现出诗人赏花的忘情之态、热爱大自然的心情。D项,“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情怀”错误,“闲”字既展示了牡丹花的悠闲高贵,也描写了美丽的花朵在绿叶间如一对鸳鸯悠闲地互相依偎在彩云中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 王 维
褒斜①不容幰②,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③祭酒④客,山木女郎祠⑤。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 ①褒斜: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而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③官桥:官道上的桥梁。④祭酒:古人出行要祭祀路神。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当为泛指。
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解析: 从标题“送杨长史赴果州”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先写离别的情景,再写友人行程之远、路途艰辛等,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是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属于虚写。诗人使用两个传统意象,一个是“月”,一个是“子规”,意在借月亮表达相思之情,借子规表达寂寞、愁苦以及盼朋友早归之意。
答案: ①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在同一轮明月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听子规”借用典故抒发诗人盼望友人早归之意。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通过描写九州的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自己内心的凄楚之情。③含蓄地写出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君应听子规”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感遇(其三)
□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请简要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并概括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该诗全篇平白如话,用词不求华丽,体现出质朴的风格,而“何摧兀”的感叹,“无全躯”的描述,以及最后“但见”“谁怜”的呼应和反问句式的运用,使语言又体现出刚劲雄健的风格。“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却遭遇惨败的史实。历史与眼前之景融合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悲惨的气氛,流露出诗人无限感伤之情和对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同情,全诗笼罩着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
答案: 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而有力;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B组 综合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D [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5.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的诗眼。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答案: “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龙阳县歌①
□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狗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B [B项,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
7.“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 “鹧鸪惊鸣”“橘柚垂芳”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鹧鸪惊鸣”是动景,“橘柚垂芳”是静景,一动一静,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整个图景生机勃勃,给作者带来了喜悦。
答案: ①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龙阳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 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心境闲适。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C [C项,“意境空明,心境闲适”错误,应为“意境凄寒,心境孤凉”。]
9.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 解答该题,先判定手法,然后指出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尾联“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这两句写的是想象的内容,想象江南长满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斩钓竿”说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捎云竹”,极言竹之高,用了夸张的手法;“竹”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正直、坚韧,也表现词人追求高尚节操。
答案: ①想象。想象江南长满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达了对远离官场、隐逸山林的渴望。②象征。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③夸张。“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写出竹的修长。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清平乐
□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地迥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词人不说“人迥”而说“地迥”,暗喻其徙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词人从此融入了世俗。
D [“融入了世俗”错,应是“暗喻词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
1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解析: 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答案: 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诗歌鉴赏之对比阅读』  下一个『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熟悉诗歌鉴赏题常考的7大题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