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语文2020.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
试题预览
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
语    文
2020.1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均超过200公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杜绝浪费,亟需有效引导。
餐饮是资源型消费,必须重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杠杆,必须创新路径形成高效治理机制。具体来说,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加强对自助餐门店食物浪费的监管。
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一是塑造健康、理性的餐饮消费理念,从节约意识的树立、节约美德的养成入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舆论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粮食安全、节约美德的主题教育。二是建立对消费者的餐饮浪费罚金制,例如规定食物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结账时菜价也上浮一定比例。三是严查严控公费餐饮浪费,实行趣戒机制,遏制公款消费的餐饮浪费现象。
(取材于李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增进民生福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从政策上扶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旦出现有钱也买不来粮的情况,就要陷入被动。
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让百姓端稳手中的饭碗,就必须要抓好粮食安全,使社会之基更稳更牢。
(取材于韩长赋、刘慧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B. 我国的粮食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C. 我国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D. 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餐饮浪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球餐饮浪费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
B. “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
C. 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D. 塑造健康餐饮消费理念可以从树立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美德人手。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现象。
B.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C.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要。
D.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
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
B. 非农业化占地造成耕地数量减少。
C. 粮食安全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安全。
D.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
5. 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D    3. B    4. D    
5. ①有效遏制餐饮浪费。  
②守住耕地。  
③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种类结构合理。  
④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保障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⑤坚持粮食自给为主,适度进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错误,由材料一“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可知,约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所以食物损耗不仅是指“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浪费”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不是“普遍存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由材料一“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可知,餐饮浪费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并导致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但是称其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损耗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
B项,“‘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错误,由材料“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可知,“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但称之为“主要原因”的说法于文无据。
C项,“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错误,由材料一“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可知,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只是解决餐饮浪费问题部分措施,此外还有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等措施,所以“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二“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可知,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错误,由材料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可知,不是“必须”而是“主要”。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的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 
由材料一“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可知,餐饮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由材料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可知,守住耕地,既守住了明天的饭碗,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  
由材料二“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豆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可知,要避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问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农产品种类结构合理。  
由材料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可知,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可以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来保障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由材料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可知,面对粮食安全问题还应该采取粮食自给为主,适度进口的策略。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一) (共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论上
苏洵
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资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日:史以事、词胜。
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
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
(有修改)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卒之论其效            卒:最终
B. 而用实相资焉        资:帮助
C. 旌善而惩恶习        旌:表彰
D. 故本《周礼》以为凡        凡:平凡
7.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史何为而作乎            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
B. 以其名知之                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
C. 然弗验之行事            后之人其务希迁、固
D. 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        则规无所效其圆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君子不待褒而劝
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
B. 经或从伪讣而书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
C. 安能事为之褒贬
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
D. 嚣嚣然冗且僭
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知高低
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
B. 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C. 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
D. 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
11. 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
【答案】6. D    7. D    8. A    9. B    
10. 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    
11. 相同点:(1)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2)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
不同点: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D项,“故本《周礼》以为凡”意思是: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凡,凡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史何为而作乎”的“为”连词,因为;“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的“为”,当作。
B项,“以其名知之”的“以”,凭借;“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的“以”,用来。
C项,“然弗验之行事”的“之”,代词;“后之人其务希迁、固”的“之”,组词,的。
D项,“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与“则规无所效其圆”中的“则”都是连词,那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A项理解错误,“君子不待褒而劝”意思是: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劝,劝勉。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经非一代之实录”(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正,校正;待,需要;而,介词,来;晦,晦涩难懂。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先分析“经”与“史”的相同点:“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可见,二者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可见,二者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
再分析“经”与“史”的不同点:“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可见,二者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
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
《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
假使后人不知道历史就去看经书,那经书所表彰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善事,所贬斥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恶行。所以我说: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假使后人不精通经书,就去专攻历史,那事物的称号就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惩戒和劝勉也就不知道来源于什么。所以我说: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而书写的,有的是由于隐瞒忌讳而不写的。像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都只能是适宜于教化罢了。所以我说: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的一篇本纪、一篇世家、一篇列传,其中的美恶得失固然不是能够一一数清楚的,那么在它文末几百字的“论”“赞”中,又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像《春秋》一样让天下人一举一动都有可遵循的准则呢?所以我说: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
唉!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像王通、陆长源等人那样扬扬自得冗长而不知高低(模拟圣人的经书),那就很好了。
(二) (6分)
12. 下面《论语》中,孔子对“食”的态度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概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齐【1】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注释:【1】齐,同“斋”,斋戒。
【答案】态度:饮食要有节制;饮食不惧粗劣;斋戒用的食物要精细。
思想: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重视修德修身;安贫乐道,重视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能力。
本题选取了《论语》中的三则语录,第一则,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第二则,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第三则,孔子指出,斋戒要严肃认真,斋戒用的食物要精细。
从以上三则语录中,我们可以推知孔子对“食”的态度,分为“对自己”“对斋戒”两种情况,对自己:饮食要有节制,饮食不惧粗劣。对斋戒:斋戒用的食物要精细。这些态度反映了孔子在这方面的思想: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要重视修德修身;要“安贫乐道”,对于“礼”,要重视。
【点睛】参考翻译: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学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述而》)
斋戒时变更平常的食物与居处。平时于饮食不讲究,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乡党》)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 (共1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1】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注释:【1】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
13.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
B. “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
C. “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
D. 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喻指拒仕新朝的自己和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
B. “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
C. “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
D. 这首词抒写深情,寄寓感概,具有深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15.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二)新高考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