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方相应的区域内。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试题预览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方相应的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而分离的。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管理在文明社会里依然延续下来了。虽然也出现了城市,但城内的氏族贵族阶层与城外农村里的氏族平民,属于同宗同族同血缘,因此城市与农村是不可分离的,统一在血缘管理共同体之中。
西方文明起源后,原始氏族社会的公共土地被分成小块归个体家庭所有,手工业、商贸业也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土地以及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都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土地仍然公有,手工业、畜牧业仍然附属于农业,所有的产品在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酋长贵族阶层领导下,按等级分配。
西方文明起源后,青铜器被用于生产工具,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文字则服务于商贸产品交流记账及私产记录。而中华文明起源后,因农耕生产需要而祭祀天地神灵,因血缘管理需要而祭祀祖先神灵,原始巫术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升格为原始宗教,神灵观念进一步强化,通神手段集中到氏族贵族手中。因宗教祭祀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文字均没有被制作成生产工具或服务于产品交流,而是成为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是神权、族权、军权的象征,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具有神圣性。
以上三方面说明,随着农耕生产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起源了,但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因文明的出现而瓦解,反而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因此,张光直先生称中华文明起源表现为“连续性”型态,而与西方文明起源的“破裂性”型态相区别。侯外庐先生则称中华文明起源走的是“维新”路径,与西方的“革新”路径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相区别。
大量考古材料及相关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 5000 多年前即已开始出现。而这种中华
文明起源过程持续了 1000 多年,相当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五帝时代。到了夏商西周时期,中华古文明则表现为早期发展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早期文明出现转型。秦汉以后,中华文明则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这样的发展过程也是与西方文明不一样的,因而其内涵特征也有诸多不同。
这些不同有许多具体表现。例如,从社会形态考察,虽然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阶段也有奴隶制现象,成熟文明发展阶段也有封建制现象,但中国的奴隶制、封建制与西欧的奴隶制、封建制在外延与内涵上有许多不同。
欧洲的封建社会表现为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上的各自独立的庄园经济。各庄园之间彼此隔离,没有联系的纽带。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欧洲才打破了这些彼此封闭的状态。而中国的情况并非这样。秦汉以后的成熟文明虽然也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封建经济,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以地主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形式。地主经济保证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多余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而全国范围内的中央集权制又使得这些不同地域间的联系交换成为可能。因此,秦汉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央集权领导下的长城以内的共同地域、共同官方语言,以及共同的农耕经济。到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中央集权政府独尊儒术,从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所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才形成的,而是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了。如果说,世界上其他地区只能有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而不可能有封建主义的民族;那么,在中国,却有封建时代的民族。在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成熟文明发展阶段一直绵延壮大,并转化创新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江林昌《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材料二: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毫无疑问,没有一种文明仅仅依赖一条途径来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同样,也并非所有的文明都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每种文明形成时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各不相同,人们在面对相同或类似情况时采用的途径因此也丰富多样。从前的文明起源研究侧重研究文明起源的统一机制,后来大家发现,这是徒劳的。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在宏观的层面上形成共识,而在文明形成的途径上根本不可能找到共识,文明因为多元融合才能历久弥新。
从多元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起源,就会发现所谓中华文明其实也是立足于多元融合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文明起源阶段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国模式。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也就是多元融合。从时间进程上说,中华文明起源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年代可以早至距今 5800 年;第二波发生在
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年代可以早至距今 5000 年;第三波发生在
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距今 3800 年左右。而二里头文明的水平比早先的文明更复杂,生产、仪式、军事、商路等都更出色。
笔者认为,正是立足于多元文明的基础,中国才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三代文明。
(摘编自陈胜前《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
高三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西方与中国在文明起源时,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状况不同,这取决于城市与农村间人之血缘的有无。
B.在中国古代,宗教祭祀赋予玉器、青铜器和文字以巫术通神的法器媒介的性质和神圣的色彩。
C.中华文明在 5000 多年前已开始出现,但其起源过程却纵贯五帝时代,并一直延续到夏商周。
D.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式,后来这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原始氏族社会的诸多因素延续下来,并获得更具体更系统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起源的区别之处。
B.中华文明出现于 5000 多年前,随后经历了早期发展阶段、转型阶段,在秦汉以后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C.今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D.从多元视角来看,中华文明起源是立足于多元融合的, 而在起源阶段出现的三波浪潮,前后则是相对独立的。
3.从文明起源的模式上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良渚文明显示,包括海洋鱼类在内,水生资源很丰富,有集约化的稻作农业。 B.石家河文明多城池设施,大大小小的古城星罗棋布,似乎是更强调防卫设施。 C.陶寺的先民有建筑和凿井技术,能饲养家畜,生产方式多样化,社会产品丰富。 D.秘鲁古时的海岸鱼类资源就很丰富,更有若干小河谷适合开展灌溉,人口较多。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有封建主义民族而欧洲却没有的原因。(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游移的容器朱以撒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多搬几次家也有好处,它和新鲜的周边环境、人事关联,会生出许多新的念头。每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包括新空间的各种结构,和自己以前的感觉肯定有差别。
我搬到闽江边正是莺声已老的时节,江面上总是在清晨浮动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很氤氲的情调。我不善水,却对水有着欣赏的兴致。每日在水边行走,看白鹭一步一啄的闲适,觉得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闽江水在流经我住的这一段似乎特别徐缓,使人不复有孔夫子的逝水之叹。一些人春冬无辍,背着浮桶下水,向江心游去,
高三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8 页)
让自己的体温融在寒冷的水温里。由于水缓也就不容易获得什么戏剧性——日子平平常常就好了,戏剧性是给外人看的,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上风情万种地演,眉眼都是波澜,待她坐在后台喘气歇息,觉得这下才是真实的。
把楼盘建在江边肯定是开发商蓄谋已久的,而于入住者言,长久地拥有了一条江也是一种快慰。譬如它的滋润,离江河很远的人是觉察不到的,滋润融在江边的空气里,无声地进入皮肤、器具。滋润永远看不到,是感觉出来的,或者在抚摸时,指掌间触碰到了。我往往会把一些宣纸钉在墙上退退火气,要写的时候取下来,抖一抖,它们柔软无骨,声响变得温和柔顺,不像先前哗啦哗啦地急切。我说,我听到滋润潜入一张纸的每一条纤维里了。
几年后,我又搬了一次家。那是在夕阳斜晖里,我看到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素心同调,彼此俯仰。很快地,暮色下来,四处静谧,后来就看到头顶密集的星辰,心中便有一丝暗喜。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座山更显示出它的厚重和威严,尤其是草木朦胧其上,星点秋萤之火掠过,更是疑幻兼有。山水如此地不同,水以长流为法,山以不动为宗,它们相同的地方只有一点,都是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天物,动者自动,静者自静,于人来说,都可深于托寄情思。
我房舍后边的山算不上奇崛,附和南方的清雅,平缓地隆起,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由于山的不动,四季过往,我看到的都是动的生命,飞动的、跃动的、蠕动的、摇动的,各逞其性。尤其是草木中亿兆的虫豸,如此细微,也趁着自己适宜的节气,适时生适时长,完成一个短暂的轮回。蔓草荒烟莫问浅深,自适其适也就最为佳好。作为不动的山,失去的总是速度——一个人见到山,完全可以慢慢地欣赏的,尽管我相信山的自身每一日都在起着变化,但是面对它时,还真是浑然无觉。
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我对空间的要求大抵如此。不断搬家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新空间有一种追求感,不会止于一处。每个人的追求根据有许多差异,参照物更是大相径庭。记得我买江边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进入杂乱泥泞的工地,我是见到江边的一株榕树,叶片青绿了无尘泥,树冠饱满力蕴其中,风来时,当风有声。一株树在此时,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搬到山居前,满山的芦苇在风中拂动,优雅中的坚韧,一洗都市素有的凡近之气,也比舌吐莲花的促销介绍要远远胜出。明代袁宏道曾经说:“物之传者必以质。”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自然之物往往无声,但物之质的传递,会更真实不虚。
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居住空间成了人们的话题。一些人对新空间的进入,使以往的住宅成了二手房。那些祖宗留下来的宅院名曰老房子,住的功能消失了,欣赏的功能滋长了。房子的种类多了,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有的彻底拆除,再也不见影踪;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置于异地——每一个宅院都有自己的命运。在人生的许多忧虑中,空间忧虑是长期存在的。父亲曾说我们是从中原南迁到此的,这么大的跨度,为什么选择这里,可能是偶然,如我见到榕树或者见到芦苇,而后成了必然。所谓诗意地栖息,就是不断出现寻觅的过程。
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也许要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停下来,守着不动。适宜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如同时间没有尽头。烟水芳草、浓荫匝地的南方啊,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来了,人和万物都在晶莹之中,又一次舒展。
(有删改)

高三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白鹭、江水、芦苇、星辰、山等景物的特点与作者对所居之处的追求格调一致,物我相融。
B.作者通过自然生命的“动”衬托山的“不动”,突出山的厚重威严、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特点。
C.文章不吝笔墨地描写新居的环境,尤其是居住体验,这是作者对陌生环境进行意义探索的体现。
D.末段前的文字对房子功能、种类和命运的分析,反映了城市大兴土木、老房子未得到保护的现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中的几处比喻运用得精巧自然,如“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
B.文章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对江水的“滋润”特点进行了细腻而传神的描写,给人以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真切感。
C.尾段说“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强调搬家次数之多,既呼应首段,又说明作者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
D.文章围绕“搬家”这一生活常事进行描述,语言生动,联想丰富,既抒写了个体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
8.作者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为什么对闽江边和山前这两处居家环境进行详写?请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标题“游移的容器”很吸引人,请你从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博陵豪族有崔谌者,仆射之兄,将从其宅诣德林赴吊,相去十余里,从者数十骑,稍稍减留。比至德林门,才余五骑,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燻灼。任城王高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时尚书令杨遵彦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因大相赏异。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既是西省散员①,非其所好,又以天保季世②,乃谢病还乡,阖门守道。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诸士友陆骞、宋士素,名医张子彦等,为合汤药。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数日间,一时顿差,身力平复。诸人皆云孝感所致。才满百日,夺情起复,德林以羸病属疾,请急罢归。
(隋)开皇元年,高祖敕令与太尉任国公于翼、高颎等同修律令。事讫奏闻,别赐九环金带一腰,骏马一匹。苏威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乃欲于一乡之内,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难得。敕令内外群官,就东.宫.会议。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
高三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苏威又言废郡,德林语之云:“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今令才出,其可改乎!”


德林自隋有天下,每赞平陈之计。及陈平,授柱国、郡公,实封八百户,赏物三千段。晋王广已宣敕讫,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颎入言之,高祖乃止。
德林少以才学见知,及位望稍高,颇伤自任,争名之徒,更相谮毁。所以运属兴王,功参佐命,十余年间竟不徙级。
(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
【注】①西省散员:中书省中无固定职事的官员。②季世:一个历史时代的末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B.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C.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D.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艰,又称“父忧”,是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应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
B.秀才,本指才能秀异之士,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指参加乡试并中榜的人。
C.敕令,指古代帝王发布的命令、诫令、法令等,与“诏”“谕”“旨”等词的意思相近。
D.东宫,是古代宫殿的指称,因方位而得名,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所以又称 “储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德林事亲至孝,被人敬慕。十六岁时,他冒着严寒,亲自驾灵车,把父亲的灵柩护送归乡;为表示敬意,崔谌前去吊唁时,低调行事。
B.李德林面对利禄能坚守道义。朝廷授予他殿中将军一职时,因其无固定职事,非其所好,于是他以生病为借口,返回家乡,闭门守道。
C.李德林才华卓越,屡受重用。任城王高湝看重他的才能,征召他进入州馆;隋高祖命其参与制定律令,并在事成之后,赐予他金带和骏马。
D.李德林参赞大计,功劳甚高。高祖平陈之时,他常常出谋划策,因而得到丰厚的赏赐;他有很大功劳,官职却在十多年间没有得到提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4 分)
(2)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今令才出,其可改乎!(4 分)
14.在设置乡正一事上,苏威与李德林的意见相左,各自的理由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秋深闲兴韩偓
此心兼笑野云忙,甘得贫闲味甚长。病起乍尝新橘柚,秋深初换旧衣裳。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把钓覆棋兼举白,不离名教可颠狂。
【注】韩偓:早年深得朝廷器重,后期信仰道教,热爱樵耕生活。举白:举杯告尽,犹干杯。名教:儒家礼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诗人借写对“野云忙”的嘲笑,衬托了自己对清闲生活的热爱,切入诗题。 B.“乍”“新”二字体现了诗人病愈后的喜悦之情,语言平实浅近,却富有生活情趣。 C.颈联前后互文现义,有动有静地展现出一幅雨后初晴、鹊语花香的喧闹的生活场景。 D.诗人欲通过钓鱼、下棋和饮酒等,以表达脱离名教束缚、向往自由放达生活的愿望。
16.颔联中的“旧衣裳”意象用得别有意味,请你加以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蚓”和“蟹”作对比,说明二者成败的原因分别是 “                        ”、“                         ”,从而深入论述了“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 ”两句,描绘了乡村田园虽然鸡犬相闻,却无丝毫喧嚣烦躁之感的生活画面。
(3)同为写“愁”,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 “                          ”一句巧用比喻,贴切形象;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一句却是直接抒写,淋漓尽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旧地重游,泰山已不复三十年前我初游时的清寂,变得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午后时 分,登上了观景台,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然而,环顾南北而有所思,此 处泰山独高,再遥望西南,那边陲上的珠峰,要高出泰山若干倍。珠峰有灵,会视泰山为 小丘的。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其实,居北斗而俯瞰 泰山,它仅是砂石一粒,渺焉难寻。我彼时不由自问:天下小了,泰山小了,①                          ?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八年后,岁近八旬的老朽,有幸三登泰岳。在车上,在缆车车厢里,坐看窗外,满山遍野的绿,夹杂着些许的红,天成的斑斓,是老成而醇郁的秋滋味。那明灭断续的登山路,似断线的珍珠串,时隐时显,美极。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初登泰山时那般艰辛, 多挪身一步都觉烦难。如今, 便捷舒坦了, 却还
② 。
高三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
1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午后时分,登上了观景台,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 B.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
C.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D.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着窗外,满山遍野的绿色当中夹杂着一些红色,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秋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设置小份菜、半份菜、拼盘,鼓励饭后打包……②从这些创新举措表明,倡导和践行节俭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③让这一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④还需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更多的人着眼于自己的饭碗,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⑤在米面粮油上一丝不苟,在餐桌上精兵简政。⑥以健康生活为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进行一场饮食文化的“绿色革命”,⑦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深入人心。 22.阅读下面的统计图,请你抓住图中信息,概括“全国卷字数”的特点,并写出一条结

论。(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一档节目叫《追梦者》,讲述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英勇牺牲、不懈奋斗的故事,如此主题重大、历史厚重、意蕴深刻的作品,如果由传统媒体来实施的话,几个整版的特刊也不会嫌多,而这个节目时长只有不到 5 分钟,播放后却异常火爆,收看者是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
虽然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人们从电脑中、从手机中获取东西,以速读、粗读、浏览为主要方式,以求实用、轻松,但它与“浅思考”甚至不会思考相伴,不会有多大好处。但有人不这么看,既然受众偏好“浅阅读”、反感“假大虚空”报道,那就让作品短了再短,但短而不减感染力、吸引力,这种“硬核”短新闻、短节目就会喜闻乐见、入脑入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 项,“取决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之间人之血缘的有无”错, 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各自独立而分离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没有血缘,文中阐述的一点是因为“封建领主经济制度”。C 项,“并一直延续到夏商周”错。D 项,“这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错, 材料二中第一段第四行“从前的文明起源研究侧重研究文明起源的统一机制,后来大家发现,这是徒劳的。”)
2.D(“前后则是相对独立的”错,二里头文明的水平比早先的文明更复杂、更出色,就说明后者融合了前者的成果;其实文中的“多元融合”应包括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文明融合)
3.B(这是战争模式,其他的主要为生产模式)
4.①欧洲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各自独立的庄园经济,彼此缺乏联系的纽带。②而中国当时是以地主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形式的,且秦汉以后逐步有了地域、语言、农耕经济和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性。(共 4 分,每点
2 分)
5.①文章先从城乡关系、土地及产品归属、器具和文字的功用等外在的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方文明起源的不同;②接着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性”“维新”性特点。③然后阐明中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不同,内涵特征的不同,并举例具体阐述。(共 6 分,每点 2 分)
6.D(“老房子未得到保护”错,文中明确说“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置于异地”)
7.B(描写江水的“滋润”时,没有运用视觉)
8.①江边环境闲适徐缓、滋润柔顺;山前景象厚重威严、秀清,有动与静的和谐、适宜。②这两处更符合作者对空间的要求: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没有世俗凡近之气。(共 4 分。每点 2 分)
9.① “游移”包含着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和寻到后的愉悦之情。②在这种寻觅中,家成了被不断替换的“容器”,宅院的这种命运让人忧虑。③文中未写“容器”而详写“容器”的环境,突出了对空间意义的探索,传达出对人对适宜空间追求没有止境的深沉忧思。④题目简洁形象,易引发人的想象与思索。(共 6 分,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关键词:愉悦之情、忧虑、忧思,意思对即可)
10.A(有人说高颎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11.B(“明清时,指参加乡试并中试的人”错,应指举人。明清时,秀才指在府学、州学、县学学习的生员)
12.D(“因而得到丰厚的赏赐”错,据原文“颎入言之,高祖乃止”可知)
13.(1)不久(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学情调查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