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十二)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酒泉子•长忆西湖宋代: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忆西湖”,“忆”字是全篇关键
试题预览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酒泉子•长忆西湖
宋代: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忆西湖”,“忆”字是全篇关键。既显示西湖景美,令词人难忘;又使下文脱开现实转入回忆。
B.“尽日”“望”照应“长忆”,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阐楼上”表明词人终日留恋,下文之景入目无遗。
C.“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照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反衬词人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
D.全词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词人吟咏潇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2).这首词别具韵致,作者在描景状物时,运用了哪些突出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②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②巴陵:湖南岳阳的别名。
1).第一、二句中的“风”“寒”有何含义?
2).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①飞花②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解把:解得,懂得,②飞花:柳絮。
这首诗巧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B.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C.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7.阅读下面的两首咏物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 “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2.)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①点面结合。“三三两两钓鱼舟”是点的描绘,点名钓鱼舟的位置,“岛屿正清秋”属于面的铺陈,写出“忆”的背景,相映生辉。②视听结合。“笛声依约芦花里”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悠远、似有若无的韵致;“白鸟成行忽惊起”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骂)翩然而逝、候然而惊的形态,颇具情味。(答“动静结合”亦可。)③白描。词人对于钓鱼舟、岛屿、笛声、芦花、白鸟等都只记其名,不作着力描绘,却足使忆中之事如在眼前。
解析:1).C.“反衬”错误,应该为正衬。
2).“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两句中,“钓鱼舟”是点,“岛屿正清秋”是面,点面结合,让画面完整而重点突出;“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上句写笛声,是听觉,下句写白鸟,是视觉,视听结合,动静有致;整体而言,作者没有对景物多加描写,只是以其名字组合引起人们的遐思,属于白描手法。 
2.答案:1).①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
②更主要的是指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朝廷风雨飘摇。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作者难以忍受!
2).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精神。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
解析:
3.答案:拟人(或“比喻”);趋炎附势、得势便张狂。
解析: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4.答案:1).C; 2).①用典: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②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
③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解析:1).“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另外,反问也不准确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中“蝴蝶梦”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上句虚写梦境、下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视听结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5.答案:1).D;
2).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两句写诗人由听琴联想到以后离别的悲伤,衬托琴声的感染力强。
解析:1).“诗人离京还乡”错误,由“清淮奉使千余里”可知诗人是奉命出使清淮,不是离京还乡。“暗自潸然泪下”无中生有。
2).解答本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把握诗歌整体内容,再结合相关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本诗三、四句“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用“乌飞”“霜凄”“风冷”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凄凉,以此衬托后文琴歌之美;七、八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通过“一声”演奏后万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星稀少衬托琴音之美妙,演奏者技艺之高超;最后两句“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诗人由听琴联想到以后离别的悲伤,衬托琴声的感染力强。
6.答案:1).D; 2). 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
7.答案:1).C; 2.)《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袁诗中的“白日不到处”指的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8.答案:1).B; 2).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1).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2.)本题考查表达诗人情感的手法。“长年忽得南来鲤”一句是借物抒情,“恐有音书作急烹”是用典。
9.答案:1).A; 2).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解析:“回忆昔日游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冲刺练习(十六)古代诗歌鉴赏』  下一个『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巩固练习(二)古代诗歌鉴赏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