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精选阅读(四)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精选阅读(四)(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选阅读文言文(四)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
试题预览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选阅读 
文言文(四)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有改动)
【注】①兑:同“悦”。②硾(zhuì):在物体上系以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药名。即乌头,有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     释: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苟可     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     也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     句读之不知
D.学者师达而有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而二螯
B.圣人之所以为圣     句读之不知
C.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入则无法家拂土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宇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B.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B.士是西周贵族等级的最下层,后演变成既指文士又指武士,也指青壮年男子和有某种品质、才干的人,文中指读书人。
C.古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指文中的《诗》《书》《礼》《乐》《春秋》。
D.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根据这一标准,文中的“四寸”相当于今天的10厘米多—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学习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土,一作卿史、卿事。西周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勉学(节选)
颜之推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老而弥笃(   ) (2)曾子七十乃学(   )
(3)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 (4)世人婚冠未学(   )
2).下列对本文论证方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早教”的重要性,颇能打动人。
B.以孔子的言论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若晚学不可自弃的道理。
C.接连列举了许多古人的事例,对比鲜明,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D.最后作者以“日出之光”和“秉烛夜行”为喻,说理生动形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苟可/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句读之不知
D.所求尽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治学
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硫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 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璺璺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赛:勤勉不倦的样子。
(1)下列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兮
B.哉
C.夫
D.矣
(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本段内容加以分析。
(3)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 且非矣
(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8.(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_____知之②______,③_____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④_____为惑也,终不解⑤______。生⑥______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______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______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嗟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为选文(一)①-⑧处分别选择一个恰当的虚词,并将其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乎    而    所    孰    者    矣    其    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愈以是得狂名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第二段文字反映出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作者给予了士大夫强烈的批判。
B.选文(二)字里行间,虽有谐谑的意味,却隐含着作者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C.选文(一)(二)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在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中,劝人从师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
D.韩文侧重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柳文侧重讽刺“不事师”的社会风气,均表现出作者独抒己见的精神。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一不良现象,韩愈在《师说》中也作了揭露,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1).B;2).D;3).B;4).C
5).(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解析:1).B项,疾:努力。
2).D项,“而”都表并列。A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A项,意思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意思是“凡君主和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也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
4).C项,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说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5).【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成不了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被治理得很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显了。所以,老师在施教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传论。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惭。凡君主和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2.答案:1).C;2).A;3).C
4).(1)因此,(从师问道)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的区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解析:1).惑:糊涂。
2).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副词,表推测;代词,他的。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
3).C项,“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说法错误。
3.答案:1).D; 2).C; 3).C; 4).(1)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解析:1).注意“《礼》《乐》”“《诗》《书》”“《春秋》”等语句的对称,排除A项、C项。注意连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三)文言文阅读』  下一个『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精选阅读(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