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新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课内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洗马(xǐ)逋慢(ū)陨首(yǔn)更相为命(ɡènɡ)B.日笃(dǔ)闵凶(mǐn)拔擢(zhuó)门衰祚薄(zuò)C.陛下(ì)险衅(xìn)盘桓(yuán)猥以微贱(wěi)D.优渥(wò)矜育(jīn)侥幸(jiǎo)终鲜兄弟(xiān)【答案】B【解析】A项
试题预览
新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课内基础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马(xǐ) 逋慢(bū) 陨首(yǔn) 更相为命(ɡènɡ)
B. 日笃(dǔ) 闵凶(mǐn) 拔擢(zhuó) 门衰祚薄(zuò)
C. 陛下(bì) 险衅(xìn) 盘桓(yuán) 猥以微贱(wěi)
D. 优渥(wò) 矜育(jīn) 侥幸(jiǎo) 终鲜兄弟(xiān)
【答案】B
【解析】
A项,“洗马”的“洗”应读“xiǎn”,“更相为命”的“更”应读“ɡēnɡ”。C项,“盘桓”的“桓”应读“huán”。D项,“终鲜兄弟”的“鲜”应读“xiǎ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谨拜表以闻
A. ②③
B. ⑤⑥
C. ①⑤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文言虚词“以”的掌握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题中,①因为;②用;③凭借;④凭借;⑤因为;⑥连词,来。答案为C项。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B.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
C.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宦达:官职显达。
D. 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快速地跑。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奔驰”,译为奔走。句意: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故选D。
4.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表现朝廷对李密的“恩情”的一项是(   )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③④表现朝廷逼迫之急,没有表现朝廷对李密的“恩情”,排除B项、C项。⑥是李密对自己的评价,与朝廷的恩情无关。
故选A。
5.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 墙往往而是(到处)
C. 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 D. 大类女郎也(很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余久卧病无聊”的意思是我经常生病,无事可做。其中“无聊”译为“清闲烦闷,无事可做”。
故选C。
6. 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 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
C. 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含义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项,比:及,等到/比:及,等到;B项,书:名词,图书,同今/书:名词作动词,写字;C项,过:超过/过:探望;D项,已:已而,不久/已:已经。故选A。
7. 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第二人称 一项是(     )
A. 而母立于兹 B. 久不见若影
C. 汝姊在吾怀 D. 先妣抚之甚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文言虚词中的代词词性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而母立于兹”,句意:(这里)是你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B项,“久不见若影”句意:很长时间不见你了。“若”,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C项,“汝姊在吾怀”句意:你姐姐在我怀中。“汝”,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D项,“先妣抚之甚厚”句意:我的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她,指老妪。
故选D。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 “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 《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 “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 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
D项,“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
故选D。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食堂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万分感激。
B. 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C. 令堂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敬答谢意!
D.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中,A项,“高抬贵手”,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不合语境;C项,“令堂”,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词。改为“家母”;D项,“光临”是对别人的尊称,改为“前往”。
1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献丑”,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不用于出了差错对人道歉。B项,“舍弟”,谦辞,称自己的弟弟。使用正确。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不用于朋友之间。D项,“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使用错误。所以选B项。
二、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答案】11. C    12. B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说“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可见“之”指代的是“人,诗意地栖居”。B项,过于绝对,原文说“《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而非选项中所说“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并没有说“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是为了证明“《诗经》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B项,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并没有直接证明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简单。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上点力气。
不过,父亲还是问了句:“晌午,管饭吗?”
街坊说:“没说,要不……身上带点钱吧,万一不管饭呢?”
父亲想了想,就在身上装了五十块钱,绿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可看着稀罕人,就像庄稼一样。干活的地方不远也不近。街坊说:“坐我的三轮车吧,跑得快!”
于是父亲就坐着三轮车,嘣嘣嘣……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干得飞快,就像在自家地里一样。街坊说:“干这么快做什么?反正五十块钱一天,还指望雇户多给你几个啊?”
父亲“哦”了一声,速度就慢了下来。可一会儿,父亲又嗖嗖地干到了前面。
街坊还是忍不住数落:“一天五十块钱,用不着那么仔细,凑合着干就行了。”
父亲嘴里答应着,手里的活儿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父亲对自己说:说好五十块钱一天,就要对得起五十块钱一天,哪好熊诓人呢?
也没觉得累,天就晌了。雇户就送来了晌午饭:馒头、炒菜、稀饭……父亲搓着手,挺过意不去:“简单弄点,能吃饱就行了,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啊!”
父亲啃了馒头,吃了炒菜,喝了稀饭,肚子就饱了。街坊说:“吃、使劲吃,不吃白不吃!”父亲笑笑,找个半阳的草坡趄下,心说吃饱就行了,吃撑了,下晌干活不舒服啊。
父亲趄着身子打了个盹儿,精神头儿就又有了。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走进地里又埋头干了起来,当然也要拉呱了。比如街坊说:“在过去,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啊!”
父亲说:“那不一样啊,过去给地主干活,那是在剥削劳动力,现在人家五十块钱一天,是请咱们帮他干活,而咱们能来干活,那也是在照顾他面子,性质不一样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一天的活儿就干完了,太阳也靠了西山。雇户很满意,掏出五十块钱给街坊,再掏,就掏出张一百块钱的。雇户继续翻找钱包,父亲想起身上装的五十块钱,就掏出来说:“你给我一百,我找你五十,不就结了?”
赚了钱,自然就美。街坊说:“走,上三轮!回头,咱俩喝上盅!”
父亲没上街坊的三轮,他说要去山岗的地里看看,自家那块晚熟豆子是不是也好收割了。街坊开着三轮车一路冒着黑烟走了。父亲没去山岗地,那块山岗地里的豆子,早就被勤快的父亲收割过了。父亲这么说,就是不想喝上盅。
回到家的父亲,就不勤快了,他想烧饭,可又懒怠弄。晃晃暖壶,捏起壶塞,把手掌贴上去,感觉有温气儿。父亲就取过个碗,掰进块饼子,想想,又挖上块猪大油,挑进筷子咸菜,然后倒上水,搅一搅,拌一拌,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填饱了肚子,他蹬了鞋,趄在了炕上。
父亲惬意地掏出那一百块钱,红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但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看着真稀罕人,父亲想,雇户晌午管了饭,自己带的五十块钱没花,因此饭钱省了,活儿干完了没凑着去喝酒,所以赚的钱也省了,如此里外一算,咱等于一天赚了一百块钱哪!
父亲这样想着,就又快乐起来了。他打开电视看电视。
电视响了。父亲的呼噜也响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8期,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重视在细节中塑造人物,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看似随意的动作实际是在写父亲干活前的认真准备状态。
B. 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C. 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乏困的状态。
D. 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像“稀罕人”“熊诓人”“趄着身子”“拉呱”等词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真实亲切。
15. 小说写父亲临去干活时装了五十块钱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 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为下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埋下伏笔。②前面是绿色的钱,后面是红色的钱,色彩形成对应关系,暗示父亲内心的喜悦。    
16. ①父亲与街坊的对比:用街坊的“凑合”干和父亲的卖力干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厚道老实和敬业精神。②父亲前后表现的对比:父亲给别人干的勤快与回家后的不勤快形成对比,实际是以父亲的疲惫,来说明他干活时的卖力。③辛劳生活和满足心态的对比: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毫无怨言,突出了父亲知足常乐的心态。
【解析】
【14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乏困的状态。“嘈杂躁动”不合理,目的是表现父亲的满足心理。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具体的情节结构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人物心理)等角度作答,根据理解从情节上为下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埋下伏笔;从手法上前面是绿色的钱,后面是红色的钱,色彩形成对应关系,暗示父亲内心的喜悦。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本题难度较小,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对比”,考生只要认真从文本中找出对比的手法即可,根据理解本文总共有以下对比的描写,父亲与街坊的对比:用街坊的“凑合”干和父亲的卖力干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厚道老实和敬业精神。父亲前后表现的对比:父亲给别人干的勤快与回家后的不勤快形成对比,实际是以父亲的疲惫,来说明他干活时的卖力。辛劳生活和满足心态的对比: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毫无怨言,突出了父亲知足常乐的心态。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先 妣 事 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儒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 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和蔼亲切。④缉 :搓麻线。⑤问遗:亲友相馈赠。⑥洒然:很有秩序。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B. 室靡弃物     靡:无
C. 每至夜分夜分:半夜 D. 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18. 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A. ①②③ B. ②⑤⑥ C. ①②④ D. ③④⑥
1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 “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道出了自己当时年幼,对母亲事迹已经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C.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 “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2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答案】17. D    18. C    19. B    
20. (1)先母无盐米短缺之忧,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
(2)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罚了,背后也不忍心出怨言。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遇僮奴有恩”的意思是对待佣人有恩惠。其中“遇”,动词作谓语,应是“对待”的意思。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文,然后准确理解所给的六个句子的意思,最后抓住题干中的“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进行选择。可以用排除法。
③句写母亲善于持家,排除A、D项。⑤句写母亲宽厚待人,排除B项。⑥句写母亲对我严格督学,排除B项。所以含有此三句的选项排除。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B项,结合文意,“感情模糊”说法不准确。“追惟一二,仿佛如昨”的意思是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这表明作者虽记忆不多,但这并没有使作者感情模糊。相反,感情很深。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