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三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宁夏石嘴山三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一)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
试题预览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一)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
B. 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C. 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
D.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如果某个事物消失了,与之相应的词语也可能会随之消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B. “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
C. 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D. 文章先指出语言表达贫乏这一现象,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 一些固定句式或者夸张的语气词,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C. 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很多。
D. 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分餐制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一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的专家指出,虽然合餐没有直接加速疫情的蔓延,但很多感染者是通过聚餐这类密切接触感染的,合餐等传统饮食习惯是疫情流行的幕后“推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餐与一些消化道类的疾病关系密切。而这些消化道类的疾病,也是卫生领域的专家一直以来不停地呼吁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的主要原因。 
    许多卫生领域的专家指出,相当多的食源性疾病传播与合餐时的唾液交融、交叉感染脱不了干系。如幽门螺杆菌,这是一些胃病的诱因。相关统计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使得胃癌成为了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出现于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 70万人。 
                               (摘编自《推广分餐制促进餐饮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可行吗?》)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不少专家认为,推广分餐制不是权宜之计,更需借助消费者疫情期间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契机,大力推动社会转变就餐观念,打造餐桌新文明。 
    目前,在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上海、山东、河北等多个省市明确推出各种条例和标准,推行分餐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分开的餐具和食物,避免了经口、唾液传播疾病,可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研究显示,分餐制使相关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
山东舜和酒店集团董事长任兴本认为,一直以来,分餐制偶被提及却没有形成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的固化和制度约束,很多餐厅实行分餐制都是“凭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中餐的特点可能掣肘分餐制的推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气,讲究摆盘美观,给人视觉享受,这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显然,如何在推行分餐制基础上,兼顾菜品的盘式呈现,不破坏中餐的美感,是餐饮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饭店协会曾提出餐饮企业实行分餐制,但这些年推行效果一直不佳,其中一个原因是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分餐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对于高档酒楼而言还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增加了企业成本。”韩明如是说。 
    另外,国人根深蒂固的合餐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韩明认为,民众对分餐制接受度普遍不高,觉得使用公筷麻烦又生分,这种传统观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在专家看来,推广分餐制更需借助此次契机,转变就餐观念,打造餐桌新文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认为,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关键。“我们要做大众的健康教育,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最关键的。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并列为教学课程设计里面的一个部分。然后‘小手牵大手’,学生回家后会要求大人也这样来做。”傅华如是表示。 
    对许多餐饮企业来说,分餐制不仅意味着服务升级和理念升级,还意味着新的机遇。 
                                                (摘编自《推广分餐制立规矩更要转观念》)
4.下列关于分餐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分餐制有利于控制消化道类的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B.家庭分餐制有利于形成个人文明卫生的良好就餐习惯。 
C.分餐制会破坏中餐的美感,这是其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D.分餐制的推广,可以防止疾病传播,促进餐饮高质量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胃癌成为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出现于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70万人,罪魁祸首就是合餐。 
B.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家庭推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持正面态度,部分人担忧使用公筷公勺分餐会影响就餐时的气氛。 
C.关于当前家庭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的习惯,六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无论是疫情前还是处于疫情时期,家中均没有这一习惯。 
D.对于餐饮业来说,实行分餐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甚至更多的服务人员,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所以推行的积极性不高。
6.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如何有效推广分餐制。(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金果的味道
秦岭
①那年的巴黎之夜,主人端上来的一盘苹果。轻尝,颇多回味,妙不可言,便认定此味只属于异国他乡,可主人却用法语说:“这种叫金果的苹果,来自中国平凉。”满座一时哗然。 
②其实位居六盘山东麓的平凉距我的老家天水并不远。三十多年前,我曾有过一次去平凉的华亭煤矿拉煤的经历,“六盘山上高峰”“关山度若飞”的迥异确是领略了的,但压根儿就没有见到一颗什么金果。目击之处,黄土裸露,庄稼惨淡,土坯茅草房稀稀疏疏,与传说中的所谓“陇上旱码头”、古“丝绸之路”重镇、“西出长安第一城”大相径庭,如今突然冒出一种名扬海外的金果来,这样的脱胎换骨经历了怎样浴火重生般的华丽转身,不免让人好奇。 
  ③有一年,平凉方面委托我代邀京城文化名流造访,我给从维熙、崔道怡等文坛前辈卖了这样的关子:“一起去吧,那里有金果。”初以为,金果谓之“金”,该与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的“金三角”有关吧,或者,完全为了图个金字招牌。可是重返平凉,现实完全颠覆了我的偏见和记忆。 
  ④从平凉的崆峒、泾川、崇信、华亭、静宁、庄浪、灵台诸区县一路走来,昔日的源峁丘壑、古道旱川早已被苍翠的绿色轻揽重抱,一望无垠的青波绿浪时而像飞瀑直挂梁峁,时而像大江奔流谷峪,时而又像湖泊蓄满平川。近前看时,红色的苹果垂垂累累,锃亮如釉,浓郁的果香在初秋的风中久弥不散。这是一种完全久违的味道;这种味道与记忆中的平凉无关,却与现场的平凉有关。它似乎在用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以金丝般的坚韧和晶亮把记忆和现实缜密地缝接起来了。 
  ⑤平凉人说:“金果的味道,就是崆峒山的味道,云崖寺的味道。”这一山一寺,皆是驰名中外的平凉名胜,平凉人显然是为了证明人文历史和时代之间那种一脉相承的联系,就像一棵树,树上纵有果子万千,而根,永远唯一。 
  ⑥后来的几天,大家前往中国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故地采风。平凉人再叹:“老先人们如果能尝到金果的味道,就好了。” 
  ⑦“也许,先人们每天都在品尝这种味道哩。”我这样回应。 
  ⑧回到我生活的天津,我把重返平凉的感受讲给在津的平凉籍友人李杰听,他说出了这样的话:“平凉的味道,终于回归了。”意思似乎是,金果本该就是平凉的味道,而平凉的味道,只是经历了一番岁月之后,重新回到了前台。 
  ⑨这让我想到了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庄浪,如今的梯田又变成了金果田,假如,那层层梯田是一双双凤眼,它们在看谁?是一张张芳唇,它们在告诉你什么?也是巧了,那年平凉金果博览会借助对口帮扶的平台移师津门,筹委会负责人王奋彦告诉我,金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平凉已成为全甘肃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有几个名头,似乎在证明这种意义,譬如,金果不仅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中华名果”,还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金果的味道,由此悄然提升了平凉整个果蔬业的品格、风度和姿态,让平凉一举跻身“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行列。为了这一天,平凉人整整打拼了三十年。 
  ⑩有位诗人信口吟来:“此一味分百味,百味合一味是也 !”怎分怎合?纵有千般妙句,岂能解它得开?那晚,我用金果招待几个天津朋友,思绪却无由地重返那个巴黎之夜。金果仍然是金果,而个中滋味,岂止果香一缕,一缕果香呢! 
⑪香,是用来回味的。也是那年吧,忘了是在静宁还是庄浪,一位四五岁的农家小姑娘捧上一个硕大的金果,说了三句话,却只有两个字:“你吃。你吃。你吃。”小姑娘金子一样的表情纯净而专注,一双小手像是捧着整个的金秋,或者,捧着关陇大地金子般的民谣。从维熙先生大受感动,把小姑娘抱起来。“咔嚓”,记者赶紧按下了相机快门。几年过去,我终于为这张珍贵的照片取了个名字:金果。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写我对平凉“三十多年前”的记忆,与下文“我”再到平凉的所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平凉的华丽转身。 
B.“也许,先人们每天都在品尝这种味道哩”与“平凉的味道,终于回归了”,这两句话都含有平凉的味道古今没变之意。 
C.文章写庄浪的金果以及产生的品牌效应,从点上展现了平凉人为过上幸福生活而打拼的经历,体现了平凉人的奋斗精神。 
D.文章以“金果的味道”为线索,既写了我到平凉的所见所感,也写到了平凉的历史人文及名胜,凸显了平凉丰厚的文化内涵。
8.文章开头从那年的巴黎之夜吃金果写起有什么妙处?请简析。(5分)
9.文章最后,作者以“金果”命名“珍贵的照片”,这样命名有何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
B. “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 “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D.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 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 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②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洲:滨海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15.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                 ,          
                  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雨之大和雨之急。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暗示自己遭贬职时间之久,世事变迁及怀念旧友的诗句是               ,                  。
(3)《邹忌讽齐王纳谏》当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想起从前在张家界溪边徒步的情形,那里的山势地貌远比黑森林山区险峻壮观,游客        ,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休息区,供给茶水小吃,各种招呼声          ;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耍,(     )。这里的山林是静谧安详的,          的游客点缀其间,说话也是窃窃私语,声音稍大点就有山谷的回声。我们走了小半个时辰,终于见到了德国落差最高的瀑布。这一路走来的清凉惬意,森林的寂寥,已是十分难得的体验。看完瀑布,顺着山路往下,就走到了热闹的小镇主街。黑森林博物馆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           。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黑森林人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印证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黑森林人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B.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
C.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就这样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D.就这样,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着吃,不时窜出几只来
B.不时窜出几只,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
C.不时窜出几只,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了吃
D.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了食物,不时窜出几只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摩肩接踵 不绝于耳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B.熙熙攘攘 不绝于耳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C.摩肩接踵 不绝如缕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D.熙熙攘攘 不绝如缕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2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如“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
B.“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表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它们之间有协同关系,也有相反相成关系。
21.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5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闲暇之余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22.阅读下段文字,请你拟写一份申请书,要求准确、简明、得体,正文字数不超过100字。(6分)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辩论社在历届辩论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在本省市很有影响。辩论社的同学们精选了一部分优秀辩论稿,想结集出版。通过与“中学生世界出版社”联系审定核算后,可以自助出版发行,如果出版2000册的话,需要人民币4万元。征得学校的同意后,辩论社打算向一向支持教育事业的青春饮水公司申请资助出版2000册。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风雨同舟,砥砺前行。这一年,人们提及最多的词语是:生态、脱贫、后浪、钟南山、基建狂魔、最美逆行、读书意义、嫦娥四号、中国范本、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从上述词语中任选二到三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确定某一主题,以学生的身份为明年的毕业典礼写一篇讲话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客观题
1—5  BCBCA
7 D
10—12 DAB
14  D
17—20  BCAC


1.B   B“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说法绝对。
2.C   C文章并没有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也没有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同络语言的冲击的结论。
3.B    A.“76.5%的国人”错,应该是“76.5%的受访者”。C.“增多了很多”不当,原文是“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D.“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说法绝对;“不合手表达规范”无中生有。
4.C  C.“分餐会破坏中餐的美感”说法绝对,这只是餐饮企业的一点顾虑,是一种可能,而且是可以想办法加以解决的,谈不上“重要原因”,材料三原文为“如何在推行分餐制基础上,兼顾菜品的盘式呈现,不破坏中餐的美感,是餐饮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5.A  A.“罪魁祸首就是合餐”过于武断,材料一的三段所说的“许多卫生领域的专家指出,相当多的食源性疾病传播与合餐时的唾液交融、交叉感染脱不了干系”、“比如幽门螺杆菌,这是一些胃病的诱因”,只是专家的一种推测。合餐只是导致中国胃癌高发的可能的原因之一。 
6.答案:政府部门立规推广,对分餐制推出各种标准和条例,借疫情契机加强引导。民众转变观念,打造餐桌新文明。餐饮企业升级服务和理念,考虑在推行分餐制基础上,兼顾菜品的完整性和美感。
加强青少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零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重庆市梁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