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度(上)省六校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
试题预览
2020——2021学年度(上)省六校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
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旧体诗词”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大受青睐,可以生动地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
B.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C.文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D.诗歌传统断裂,它的根本原因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被取代无可避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摆事实举例子。
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从社会热点现象入手,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C.作者列举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黄宾虹等人的例子,可证明20世纪时旧体诗词并未消失。
D.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论证基础上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体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等来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因此应该被视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
B.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话”的转换,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而被排斥在文学外。
C.无论从“现代性”有无的立论基础看,还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反对“旧体诗词入史”的观点都很难站得住脚。
D.千年来延续的诗歌传统定义并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二: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劳动教育发表过许多论述。他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摘编自罗容海《劳动教育怎么搞,别忘了陶行知》)
材料三: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之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特别是精心打造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精心设计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建设劳模工匠文化“场景圈”,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系统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精心打造网络、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校园之外,应以劳模工匠选树为契机,创新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学习榜样,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涵养劳模文化、工匠文化,厚植奋斗理念和劳动情怀,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工匠、爱护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从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部,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过程。    (摘编自彭维锋《以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材料四: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摘编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动教育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所以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B.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C.“在劳力上劳心”强调首先要勤劳动,但又不能止步于劳动。要以劳动涵育内心,实现道德、智慧、体质、美感的发展。
D.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为了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B.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深化产教融合,改进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要求。
C.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全媒体传播工匠精神,以劳模工匠为学习榜样,能推动校园形成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
D.别忘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念,因为他继承并发展了“劳”与“学”结合的历史传统,也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6.新时代应怎样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梁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波涌和起伏。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形象。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8.请概括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6分)
9.请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角度谈谈小说以“嘱托”为题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动词  犒劳
B.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具:动词  准备
C.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北:名词作状语  向北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副词  暗中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B.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C.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D.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 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 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3. 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赵王召回李牧并任用他人代之将兵,可为什么后来又重新任用李牧?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写出诗人焦躁的神情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前推进了一步。
B.颈联“迸”字形容树叶凋零之态,突出了力量之大,表现诗人离愁的深重。
C.颈联中“离心”“乡梦”与眼前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 更能突出乡愁之浓。
D.尾联中寻“酒市”,“微吟”等行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6.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潜辞官归隐,如羁鸟出笼,任意西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表达了对刘裕奋勇杀敌气势的赞美。其子刘义隆也想要建立一番功业,最终却“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黄河流域是一个唇齿相依、        的有机生命整体,我们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的地方以自然恢复为主,秉持充分的历史耐心,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污染严重的支流,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确保黄河流域的水体健康活波流动;此外,还要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串联主要生态节点的生物多样性网络,让各类自然生态要素在此生生不息,激发流域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社会价值,是我们片刻也不能背离的坚强靠山。为此,必须“两手发力”,既要守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培育、创造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色,建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黄河流域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践行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将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     
       转化为有高附加值、高影响力、高品牌价值的金山银山。给黄河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必将        。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         景象再现人间。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息息相关      源源不断      相得益彰      壮观
B.休戚与共      络绎不绝      相得益彰      壮丽
C.息息相关      络绎不绝      相反相成      壮观
D.休戚与共      源源不断      相反相成      壮丽
19.下列诗句与画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对于资源禀赋特色,建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B.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色,建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C.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不同地区针对资源禀赋特色,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D.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色,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    ①   ,那么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激情澎湃,豪放飘逸,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曲折迂回,   ②   ,更具继承性。   ③   ,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概括5G网络的特点,不超过20字。(5分)
在5G网络下,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随着技术的发展,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这些领域要求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而5G网络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短,完全可以为高速运行提供支持。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充电一次,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以及为万物互联的大家庭增加更多的设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3岁;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发设计建造团队,平均年龄36岁;今年年底即将再次出征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其总团队近七成是90后,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六校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答案

1.A    B项,以偏概全,“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错,原文第一自然段中是“却基本见不到”;C项,扩大范围,“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错,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是“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读书人”和“人们”不是一个概念;D项,偷换概念,“它的根本原因是”错,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是“其潜在原因是”,根本原因不能等同于潜在原因;故选A。
2.D   D项,“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错,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强调“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真正入史”,“入史”和“真正入史”不是一个概念。故选D。
3.B   B项,曲解文意,“被排斥在文学外”错,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是“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文学”和“现代文学”概念不同。
4.B   B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错。原文“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说明是“新时代”。故选B。
5.A   A项,“为了”错,“经济社会发展”是前提不是目的。故选A。
6.①教学做合一,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②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创新劳动教育模式。③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④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7.A     A项,“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中”错误,这篇小说比较平淡,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等特点。
8.①深明大义:当她得知丈夫明早马上再次离开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决定为丈夫送行。虽然不忍,但是不拖丈夫后腿。
②刚毅坚强(坚韧):水生在外抗战八年,水生嫂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等行动;“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送别时的语言;在水生嫂的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等描写。
③爱国爱家(支持革命):在撑冰床送水生的路上希望水生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的敌人,再快快得回来,和她见面;她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每点2分,共6分)
9.①人物塑造: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在夫妻相互的嘱咐之中彰显革命人物形象。②情节设置:体现主要内容,“嘱咐”贯穿起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镇江市正兴学校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