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1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民族文化特征看,中国人大都崇尚一种从家庭安全和稳定出发的服从大局的意识和文化;从政治文化角度讲,“中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指政权,更寓含着共同民族
试题预览
2021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民族文化特征看,中国人大都崇尚一种从家庭安全和稳定出发的服从大局的意识和文化;从政治文化角度讲,“中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指政权,更寓含着共同民族文化根基,有家园、祖国的含义,在患难时期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在中国,发达的家庭关系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是“社会”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而且,中国的这种“社会”与国家之间并非二元对立,更多的是内外呼应,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国关系。对此,可结合本次疫情,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这次大疫在中国暴发的时间非常特殊,恰好赶在春节。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吹响了抗疫战斗的号角。对于中央的号令,全国人民的配合范围之广、程度之高,体现了家本位文化的稳固作用和家国情怀的聚合作用。在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时期,即便整个社会的空间流动性和结构变动性都非常剧烈,家庭的作用也只是在默默地发挥。但当这次疫情汹涌而至,政府明确号召“居家隔离”,使得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被凸显,家庭对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结构性力量明显地显露出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推已及人,便能扩展到与他人的关系中。为什么当中国人听到西方人说防病毒不出门限制了个人自由,会觉得荒谬和不可思议?就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不出门丝毫不能说明中国人不爱自由或者更怕死,它真正说明的是中国文化以家为核心,中国人关注家人安全,也能体谅他人同样的感受。
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中国应对疫情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疫情期间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经济的考虑放在一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种对生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民如伤”“民为贵”的时代升华。我们的一些关键做法,也呈现出家与国相依相偎的关系。从下往上看,全国人民居家防疫,家庭、社区“各自为战”,基层社区严防死守,从家庭到村庄、社区、街道、县市都守家有责、守土有责,绝对支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指挥;从上往下看,党中央态度鲜明、坚定有力,各级党委政府压实责任,全国各地物资、人员高效调度,有力确保基层社区自救、家庭居家防疫。正是这种家国一体、上下呼应的抗疫格局,造就了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有效局面。抗疫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说明,在中国,家就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就是万家平安的保障。
历史上,只有家国关系内外呼应、协调一致,百姓仁而不遗其亲、义而不后其君,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家齐而国治之时,才能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可见,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理顺家与国的关系。这次疫情再次显示出,家国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国家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万家疾苦为重,人民群众以爱国爱家为美德、以家齐国治为己任,是上下同心、稳定繁荣局面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周飞舟《从疫情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关系中,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因此,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是最合天理、最自然的人际关系。尽管在家庭关系中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摩擦,但是,相对说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无间、家庭成员间的真诚关爱与无私奉献精神,毫无疑问是一切别的人际关系比不上的。因此,家庭中产生的价值观是最自然、最合天人伦理道德也是最理想的价值观。逻辑上说来,必然的结论就是:和这种家庭结构同构的家族社会结构也必然产生最理想的价值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家族社会中酿造出来的价值体系是全人类最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全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归宿。这种追求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叫“天下一家”,或“亲密得像一家人”。
只就正义或公道而言,在别的人际关系中,也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正义或公道,但是只有在家族社会结构中,产生公正(公道)的可能性才会达到最大值。因为在家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道义上来说,都承认所有的其他家族成员是亲人、是自己人。通常情况下在亲人和自已人中的利益分配是比较公正的,更何况家族结构中的最高权威往往是父母或最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他们在家庭或家族成员间如何进行财产分割、权力分割、矛盾调解方面,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比之别的成员或别的社会结构的成员显然具有更大值的公正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所以,这个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举世无双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并非是孔子一个人的贡献,它是中华民族至少五千年来的大家族社会结构在解决利益分配、权力地位、弥合纷争等方面时应对种种问题而产生的种种对策后凝聚而成的必然结晶。
(摘编自辜正坤《中国人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发达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与国家之间并非二元对立,更多的是内外呼应,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国关系。
B. 对于中央的防疫号令,全国人民的配合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最能彰显家本位文化的稳固作用和家国情怀的聚合作用。
C. 全国人民居家防疫,基层社区严防死守,是因为党中央态度鲜明、坚定有力,各级党委政府高效调度全国各地物资人员。
D. 中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家本位的文化传统,家国同构成为基本特征,家国关系也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基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的空间流动性和结构变动性非常剧烈,家庭对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结构性力量就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了。
B. 中国人不觉得防病毒不出门限制了个人自由,是因为中国文化以家为核心,中国人关注家人安全,也能体谅他人同样的感受。
C. 中国在应对疫情时把经济的考虑放在--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
D.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理顺家与国的关系。因为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家国关系内外呼应、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发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家族社会结构产生的价值体系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的一项是 (   )
A. (孔)融七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B.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遂烹彘也。
C. 魏武又尝言:“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
D. (汉文帝)初封于外为代王,生母薄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下一个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D    2. A    3. C    
4. 在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和家本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的“国家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万家疾苦为重,人民群众以爱国爱家为美德、以家齐国治为己任”的对家国共同体高度认同的思想和理念。    
5. 材料一先提出“家国关系”是内外呼应的关系,然后从“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和“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两个方面分析这种关系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具体表现,最后强调“家国关系”形成内外呼应关系的重要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国关系”错误。根据原文中“在中国发达的家庭关系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是社会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而且,中国的这种社会与国家之间并非二元对立更多的是内外呼应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国关系”可知“中国的这种社会的核心内容包括发达的家庭关系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选项遗漏了信息。
B项,“最能彰显家本位文化的稳固作用和家国情怀的聚合作用”错误。根据原文中“对于中央的号令全国人民的配合范围之广、程度之高体现了家本位文化的稳固作用和家国情怀的聚合作用”可知“最能彰显家本位文化的稳固作用和家国情怀的聚合作用”说法绝对且于文无据。
C项,“……是因为……人员”错误。根据原文中“我们的一些关键做法也呈现出家与国相依相偎的关系……上下呼应的抗疫格局造就了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有效局面”可知这二者构成了家国一体、上下呼应的抗疫格局但“党中央态度鲜明、坚定有力各级党委政府高效调度全国各地物资、人员”不是“全国人民居家防疫基层社区严防死守”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了”错误。根据原文中“在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时期即便整个社会的空间流动性和结构变动性都非常剧烈家庭的作用也只是在默默地发挥”可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家庭对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结构性力量还没有“明显地显露出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所以这个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举世无双的价值体系”分析。
A项,属于“礼”“让”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B项,属于“信”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C项,违背了“信”的要求,且与中国传统家族社会结构关联不大。
D项,属于“孝”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下定义时应注意综合考虑材料内部和两则材料间的逻辑关系。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的思想和理念。结合“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家国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国家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万家疾苦为重,人民群众以爱国爱家为美德、以家齐国治为己任,是上下同心、稳定繁荣局面的关键所在”等分析,把语句调整顺序,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行文脉络”其实就是各段段落大意的有机组合。在概括大意时应明确每个段落的“核心话题”。结合“中国的这种‘社会’与国家之间并非二元对立,更多的是内外呼应,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国关系”分析,先提出“家国关系”是内外呼应的关系。结合“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两段内容分析,从“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和“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两个方面分析这种关系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具体表现。结合“历史上,只有家国关系内外呼应、协调一致,百姓仁而不遗其亲、义而不后其君,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家齐而国治之时,才能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发展”“这次疫情再次显示出,家国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稳定繁荣局面的关键所在”分析,最后强调“家国关系”形成内外呼应关系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铁里的狗
[英]伊丽莎白•罗巴德
20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家在外居住,所以我养了只狗做伴,它就是包福。虽然它体重比我还重,还有一口利牙,可是却很温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它在身边,我就会感觉很安全。
为了要有白天的自由时间,享受在公园散步的悠闲时光,我选了一份在波士顿市区的晚班工作,时间从下午4点到午夜12点,美中不足的是,我必须在半夜时分搭地下铁回家。经过一些时日我有了心得: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我总是避免和其他人有眼神接触,并随时带一本书,在搭车时阅读。
某个晚上下班后,我准备回家。通常我会在公园街站搭红线,然后在安德鲁站下车,走过六个街口,就可以看见在家耐心等候的包福。
那天晚上不太一样。
要进站前,我努力要在口袋里翻出我仅存的一个代币型车票,却发现口袋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我只好到售票口买票。
离凌晨1点的尾班车只剩几班车,我走到售票口,掏出一元美钞,说:“麻烦买一张票。”地铁乘客通常不会注意到入口旁的售票口,所以当我买车票时对戴着厚眼镜的售票员没有太注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他却很注意我。
当他把车票和零钱推出窗口时说:“嗨,你想要养狗吗?”
他突如其来的发问令我一时之间说不出话,他过一会才很不确定地问:“请问……你想要一只狗吗?”他又重复。
他视线往下移,用下巴指着柜台下方,我往前靠,才明白他指的是一团毛茸茸的小东西,那是一身乱毛的小猎犬,我看那只狗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但眼神却好像是在说:“是啊,你有什么问题?”
我有一点吓到,但身为动物爱好者,又有一些为难。
“它从哪里来的?”我问。
“它是流浪狗,大概8点出现的。”售票员把狗抱到柜台上,轻摸它的耳后的毛。
“它有颈圈,可是没有名牌,没有人来这里把它领走,而我的值班时间快结束了。”
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带它回家,那包福怎么办?
售票员从我的表情看到一丝希望,于是又接着说:“我问过每个经过的人,不过都没有人要带它回家。”
我问他:“那你呢?”
他听了笑着说:“我?不,亲爱的,我老婆会杀了我。”
我无法把视线从那只狗身上移开,它怎么会跑到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来把这只可怜的小东西带回去?
售票员发出最后通牒:“你知道,如果你不带它走,我下班的时候就只好让它回到街上了。”我真不敢相信!“你怎么可以让它回到街上?这里是市区耶!它会被杀死,会饿死,它……还这么小……”
他解释道,再过几班车他就要下班了,而他既不能把它留在售票室里,也不能带它回家,换句话说,我是这只狗的最后希望。
我开始犹疑,售票员和狗都感觉到了。老天,我该怎么做?
我和售票员对视着,时间突然变得很缓慢。
最后我叹了一口气,“它是男生还是女生?”
他露出笑容说:“女生。”
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可是我没有狗链。”
“没问题,我来想办法,这里有一条麻绳,这其实很坚固,你要在哪一站下车?”
“安德鲁站。”
“太好了!那只有四站而已。放心,这条麻绳一定可以让你撑到回家。”
售票员兴奋得脸都红了,他打开售票室厚重的门,欣喜地把我的新宠物交给我,他松了一口气地说:“太感谢你了,我真的不想让它回到街上。”
我和那只狗开始互视着对方。
售票员则在一旁敲着边鼓,“你们很合喔!”
然后他打开车站入口,让我不用付钱进站,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
我牵着狗走下楼梯,到下一层地铁月台,同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不会有事的,你会很好的。”我对它保证。
其实当售票员告诉我它是女生时,我就已经在心底为它取好了名字——我要叫它菲莉丝,我的灵感来自一头狂野乱发的喜剧女演员菲莉丝•狄勒,而且暗自得意这名字真是取得太好了。我对它说:“噢,菲莉丝,等一下我们就可以见到包福了。”
我带着我的新朋友踏上到处都是脏污的月台,公园街站是波士顿最大、最忙碌的车站之一,因此它并非像其他车站有两座月台,而是三座,一座是开往多彻斯特,另一边开往剑桥和哈佛广场,中间的月台则是作为转站之用。
当我们一出现,月台上的其他旅客全都转过头看着我们,就连弹吉他的年轻人,也停住把硬币收进吉他箱的动作。
突然,所有人都鼓起掌,一时之间,我有点走错地方的感觉。平常,所有乘客都埋头做自已的事,就像我一样,多数人都会看书或看报纸,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今天却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拍手,脸上还带着笑容,或是对我竖起大拇指。
这时,菲莉丝开始吠叫起来。
在往剑桥的月台上有一对男女,指着我并挥手,那个女孩兴奋地说:“她带走狗了!她带走狗了!”
我和菲莉丝站在一起,售票员给我的绳子联系着我们,置身在周遭的掌声和欢呼声中。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部分对“我”养只狗做伴这一事实的叙述,既交代了“我”对动物的态度,也传达出“我”身处陌生城市的孤独感,并为下文面对那只流浪狗时的犹豫、权衡、选择做了铺垫。
B. “我”认为“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但是“我”却又对地铁里的狗产生了同情之心,作者用这种前后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当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荒唐可笑。
C. 小说以“地铁里的狗”为题,既是因为小说以“地铁里的狗”为线索,同时,小说通过描写乘客们对狗的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D. 小说结尾,当“我”带着小狗走,上月台时,所有候车乘客都表现出了异于往日的反应。作者意在暗示:每位乘客其实都非常关心小狗,但同时每个人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领养小狗。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不仅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充分展示了“我”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同时也使读者充分相信故事是真实的。
B. 小说前半部分提到主人公养了一只叫包福的狗来做伴,狗常在家耐心等候主人公回家,为下文主人公收养流浪狗作了伏笔与铺垫。
C. 小说花了大段篇幅来描写售票员与“我”之间的对话,展现两个陌生人在面对一只流浪小狗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D. 售票员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使主人公陷人矛盾与纠结之中,故事的高潮也就在这一矛盾化解的同时出现了。
8. 小说的故事背景选择在地铁站,这有什么作用?
9. “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一种方式,本文的“摇摆”体现在哪里?请分析“摇摆”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案】6. B    7. A    
8. ①地铁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是这个故事成立并且合理的必要条件。②地铁站是城市人与人关系得以体现的最好缩影,既是一个小的环境,同时也能反映出这个城市里的人情冷暖。    
9. ①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②首先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③其次借此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从而丰富了“我”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一个爱狗人士,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在矛盾之中爱心的难能可贵,不仅真实也更加厚重。④再次增强读者意识,引人入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B项,“讽刺了当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荒唐可笑”错误。这种前后对比并非是为了讽刺人与人关系的荒唐可笑。表现疏离是因为地铁站的人们在午夜时分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近并没有讽刺意味。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同时也使读者充分相信故事是真实的”错误。第一人称视角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并不会使读者充分相信故事就是真实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背景作用的能力。
故事主要讲“我”在地铁站买票时与售票员的对话,关于是否收养那只流浪狗,后来我收养了那只流浪狗,平时地铁站上的乘客都埋头做自已的事,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是今天却不一样,都鼓起掌。地铁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是这个故事成立并且合理的必要条件。
结合“我必须在半夜时分搭地下铁回家。经过一些时日我有了心得: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我总是避免和其他人有眼神接触”“所以当我买车票时对戴着厚眼镜的售票员没有太注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他却很注意我”“突然,所有人都鼓起掌,一时之间,我有点走错地方的感觉。平常,所有乘客都埋头做自已的事,就像我一样,多数人都会看书或看报纸,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今天却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拍手,脸上还带着笑容,或是对我竖起大拇指”等分析,地铁站是城市人与人关系得以体现的最好缩影,能反映出这个城市里的人情冷暖。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结合“我有一点吓到,但身为动物爱好者,又有一些为难”“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带它回家,那包福怎么办”“我开始犹疑,售票员和狗都感觉到了。老天,我该怎么做”“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可是我没有狗链’”“我和那只狗开始互视着对方”“同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不会有事的,你会很好的’”等分析,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
运用情节“摇摆”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结合“我有一点吓到”“又有一些为难”“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我开始犹疑”“最后我叹了一口气”“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等分析,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丰富了“我”的形象,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收留了流浪狗,不仅真实也更加厚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再迁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时五原有冤狱久不决,天且旱,真卿辨狱而雨,郡人呼“御史雨”。时御史吉温以私怨构中丞宋浑,谪贺州,真卿曰:“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恶之,乃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俄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嶝、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嶝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佐李光弼讨贼。
代宗立,改尚书右丞。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载衔之。时载多引私党,畏群臣论奏。载乃曰:“每论事皆先白宰相,宰相详可否以闻。”真卿上疏曰:“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而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载诛,杨绾荐之,擢刑部尚书,进吏部。
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钧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兴元元年,宰相卢杞构之,使其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遂缢杀之,时年七十六,赠司徒,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
B. 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
C. 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
D. 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擢:在原职上提拔。与“迁”“陟”“加”一样都有“提升官职”的意思,文中即用此义。
B. 疏:臣子向帝王进呈意见的文书,又称“奏章”“奏议”。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 吏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谥:是古代帝王、公卿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追封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颜真卿为官勤谨,深得民心。他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期间,判决了久而不决的五原冤案,被当地百姓誉为“御史雨”。
B. 颜真卿足智多谋,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C. 颜真卿正直敢言,恪尽职守。在元载提出由宰相宣布进奏或取或舍时,他直言上疏,分析实情,希望朝廷能广“开言路。
D. 颜真卿文勇兼具,宁死不屈。他的书法笔力浑厚,挺拔雄劲。在他前往叛贼李希烈处晓谕招降时,大义凛然,终被杀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瞪等,其首皆非是。”
(2)载乃曰:“每论事皆先白宰相,宰相详可否以闻。”
14. 颜真卿修补城墙以及与宾客泛舟饮酒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达到了吗?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就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以前认识李瞪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
(2)元载于是说:“每次有弹劾之事都应先告诉宰相宰相审察可否再使皇上听闻。”    
14. (1)颜真卿一切的行为皆是为了消解安禄山对他的疑虑,以便安禄山谋反时予以抵抗。(2)颜真卿的目的暂时性的达到了。因为河朔一带全部沦陷,唯独颜真卿守护的平原城完备具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宰相元载以为迂。真卿怒曰:“用舍在公,言者何罪?”(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新高考命题方向性研究成果+语文试题(三)(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