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大附中、龙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交大附中、龙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高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交大附中、龙岗中学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一种记事文体,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这一过程中。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试题预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交大附中、龙岗中学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一种记事文体,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这一过程中。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3分)
   A.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关于晋文公复兴晋国,《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而《左传》则视角覆盖诸多领域、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这段历史。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
D.文章论述“传”的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注释家的身份,都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写人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C.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而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又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6.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拣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地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老家人对我的疼爱。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8.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9.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饶州浮梁尉。郡上体仁获盗功状当赏,体仁曰:“以是受赏,非其愿也。”谢不就。为泉州晋江丞。宰相梁克家,泉人也,荐于朝。入为太学录,升太学博士。
光宗即位,就升司农少卿。奏蠲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有逃卒千人入大冶,因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悉散。
孝宗崩,时赵汝愚将定大策,外庭无预谋者,密令体仁达意少保吴琨,请宪圣太后垂帘为援立计。宁宗登极,天下晏然,体仁与诸贤密赞汝愚之力也。孝宗将复土,体仁言:“永阜陵地势卑下,非所以妥安神灵。”与宰相异议。直龙图阁、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论山陵事罢之。退居霅川,日以经史自娱。
始,体仁使浙右,时苏师旦以胥吏执役,后倚韩侘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知静江府,阁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杂赋八千。除司农卿,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侘冑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
(选自《宋史·詹体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侘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
    B.侘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
    C.侘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
   D.侘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也指纪年的第一年。
    B.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其下设置国子监等机构。
    C.垂帘,又称“垂帘听政”,指封建时代太后或皇后临朝管理政事,殿上用帘子遮隔。
    D.山陵,文中指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詹体仁淡泊名利,心态乐观。他在饶州浮梁任职,郡守上报他有功的情况,他表示自己不愿接受奖赏而拒绝;他因事被免官,每天读书自娱。
    B.詹体仁为人正直,痛恨小人。苏师旦当初是个当差的小吏,后依仗韩侘胄做了大官,派人给韩侘胄献殷勤,詹体仁认为,小人得志很快就会遭祸。
    C.詹体仁体恤百姓,积极建言。他在任上曾搁置、免除赋税;有逃亡士兵作乱,他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平息祸乱,他的建议被上司采用。
    D.詹体仁博学惜才,见解得当。他博览群书,跟名师学习;他向朝廷推荐的几十个人都是人才;乡里人真德秀向他请教做官治民的方法,他的回答让人佩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宗登极,天下晏然,体仁与诸贤密赞汝愚之力也。
译文:                                                                             
(2)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伤心。
    D.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分辟蹊径,别开生面,用空间的不断转换和人事的广泛触发,层层夹写,步步烘托,达到一种凄迷深远的艺术造境。
15.《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写了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说到当个人修为已臻高尚之境,别人仍不了解自己时,做人应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常为后世文人追随认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却最终“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回顾40年改革开放进程,我们的改革根据国情,选择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点,就是             ,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或部门通过试点摸清规律,通过积累经验再加以推广。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的路上绝不能            。
    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先发展商品市场再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这一系列改革都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的思路,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微观到宏观、              ,逐步走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模拟训练卷(二)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