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 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再分配,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其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难以理解国家政策,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脱贫”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未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B. 打好脱贫攻坚战,技能培训、发展教育、促进公平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方面存在短板,都可能导致精准扶贫无法落到实处。
C.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期刊,但都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 对于“精准扶贫”的报道,材料一侧重理论支撑,材料二侧重“扶技”问题,材料三、材料四侧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同时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大约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住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会出现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的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生发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经历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时,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住咀嚼 文字。
B. 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的想象中,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响着的。
C. 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下自成蹊”意蕴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所持的态度。
D. 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凤凰时,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
8.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2)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9. 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 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这样安排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 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 “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话中有“话”,其深层含意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 作者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15. 从炼字角度来说,第二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景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落魄的境遇中,如果遇到与你有相似遭遇的人,吟诵《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能体会那种同病相怜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 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 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 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 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 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 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19. 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 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 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 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 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这一工艺自元朝晚期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____________。这种以金属与珐琅工艺相复合的手工艺制品,深受皇帝的钟爱,到了明景泰年间,这一工艺更加成熟,加之当时的制品底色多为宝石蓝或孔雀蓝,故此得名“景泰蓝”。____________,在明朝的“御用监”、清朝的“造办处”都设有制作御用珐琅的作或厂。____________,不曾有任何一种器物能像景泰蓝一样只供皇室专享。
21.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提取主要内容,不要超过30个字。
我们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这自然是很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烦琐的工作。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39年,毛主席在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2016年4月,习主席在知识公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主席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天津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