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3课时限时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赤壁赋》第3课时限时练
(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八周《赤壁赋》限时练三班级:姓名:小组:题号 1 2 3 4 5 6 7 总分:81分优秀线:59.4及格线:48.6答案 1.【改编】对《赤壁赋》第一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
试题预览
第八周 《赤壁赋》 限时练三
班级: 姓名: 小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总分:81分
优秀线:59.4
及格线:48.6
答案
1.【改编】对《赤壁赋》第一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
2.【改编】对《赤壁赋》第二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改编】对《赤壁赋》第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4.【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5.【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改编】对《赤壁赋》第四、五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7.【改编】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8.【原创】解释加点字词。(20分)
举酒属客: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纵一苇之所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 身先士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
苟非吾之所有: 苟全性命于乱世: 苟富贵,勿相忘:
而又何羡乎: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9.【改编】理解性默写。(40分)
(1)《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
(2)《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
“ , 。”
(3)《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
“ , 。”
(4)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
(6)《赤壁赋》中写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忘记空间和时间的两句是:
“ , 。”
(7)《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
(8)《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
“ , 。”
(9)《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 ,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11)《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1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13)在《赤壁赋》一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
“ , 。”
(14)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
(15)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名句是:
“ , 。”
(16)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1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 , 。”
(18)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 。”
(19)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 , ”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20)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课文素材积累】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让人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会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适用话题] 坚强 乐观 豁达
【运用范例】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读懂苏轼
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抱负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江苏省苏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下一个『
《赤壁赋》第2课时限时练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