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同步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同步测试(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死攸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B.《乡土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在于它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问题,这些问
试题预览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死攸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
B.《乡土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在于它所揭示出来的中国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搁置许多长篇大论。
C.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D.台湾水墨画大师欧豪年呼吁,两岸应进一步增进交流,共同为中华文化添枝加叶,让中华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独放异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经典咏流传》因创意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众多专家、学者感受到国家平台的高级水准和创新实力,对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
B.“陪伴式啃老”指表面上看子女是在老人身边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顾老人,实际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
C.由于龙卷风内部的气压极低,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建筑物或车辆内外的气压差会很大,顷刻间就会发生“爆炸”。
D.史蒂芬•霍金23岁即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的理论物理学家。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农历立春这一天,一年一度的立春祭祀大典____。随着祭司高亢的吟唱,祭春礼开始。村民们悬挂二十四节气灯笼,手持焚香,抬神祈福,祈祝在新一年里____,吉祥如意;少男少女浇春水,祭春神,粮春牛……九华“立春祭”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着一整套祭祀仪式的立春祭春典礼,曾因“文化大革命”沉寂,后在政府部门和民间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恢复。如今九华“立春祭”____,每到立春,____的乡邻和游客就会把妙源村围得水泄不通。
九华“立春祭”是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它传承着农耕文明,(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代表,九华“立春祭”正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
B.九华“立春祭”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
C.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D.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着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期而遇 栉风沐雨 青云直上 应接不暇
B.如约而至 五风十雨 声名鹊起 纷至沓来
C.不期而遇 五风十雨 声名鹊起 应接不暇
D.如约而至 栉风沐雨 青云直上 纷至沓来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
B.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C.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既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又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
D.既表达了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又表达了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感望,蕴含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活中,那些沉默而低调的野生果树,其实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的自然遗产。自人类出现以来,①____。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它们中的一部分被驯化为优质水果,比如现在风靡市场的猕猴桃,起初也是其貌不扬的野果。②____,然而大部分野果还默默地隐居于林间抑或已经被破坏掉。因此,③____,还要共同努力保护这些野生果树资源。
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手机作为现代文明的成果,到底应不应该进入校园,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为此,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友谊中学从2019年4月份开始实施“阳光手机”工程。其内涵主要有两层:一是使学生能以一种阳光的心态正确地对待手机,而不是采取“地下”活动的方式,躲躲闪闪,欺瞒老师;二是使学生能够合理地使用手机,不因玩手机而“丧志”,为自己打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使这一活动顺利展开,学校团委决定于2019年3月25日举行一次大型的辩论会,辩题是“关于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利弊”,同时邀请部分家长组成评委团,亲临辩论会的现场。
请以友谊中学团委的名义,给受邀家长发一份邀请函。要求:符合文体要求,表达简明、得体。
答:
微写作
《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此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人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了共同经验,这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以此形成文化,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包括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的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介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做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思想上相互激发,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的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了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的肯定不够,这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其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五年高考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扩大缩小语意范围
所谓扩大缩小语意范围,是指选项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示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程度或频率等扩大或缩小。这类设误陷阱的特点是,选项与原文初看似乎一致,但在个别地方却存在扩大或缩小的问题。识别的方法是仔细比对,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牝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练
1.D A.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B.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C.畸轻畸重:偏轻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偏向一个方面。D.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望文生义。
2.B   A.中途易辙,“《经典咏流传》……”一句是半截话,未说完。C.招配不当,“气压差”不能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应是车辆。D.语序不当,“世界上最杰出的”应置于“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的”后面。
3.D A.“过誉”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称赞表示客气的话,这里用错了对象。B.“不才”是谦称自己,不能用于对方。C.“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对方。
4.D 由材料第3段中的“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代表,九华‘立春祭’……”可知,画横线处应为“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不是“九华‘立春祭’”“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染……热情与动
力”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可改为“激发……热情与动力”。故选D。
5.B (1)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如约而至:按照约定到来。上文有“农历立春这一天”,故应选“如约而至”。(2)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上文有
“祈祝”,故应选“五风十雨”。(3)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根据论述的对象——“立春祭”,应选“声名鹊起”。(4)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语境是说乡邻和游客多,而没有“接待应付不过来”的意思,故选“纷至沓来”。故选B。
6.B选项中的“风调雨顺、财物丰盛”对应的是“农耕文明”,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应的是“‘天人合一’观”。由于“农耕文明”在“‘天人合一’观”前,故“先人对风调雨顺、财物丰盛的美好愿望”应在“先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前。故选B。
7.答案(示例)①野果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
②猕猴桃等野果是幸运的
③今后在开发利用野生果树的同时
解析 材料论述的为野生果树的保护,第一处结合前后文考虑,应该与野生果树和人类的关系有关;第二处根据后面“然而”和“大部分”可知,应该是对猕猴桃的境遇的认识;第三处通过“因此”这一词语,可以判定为结论性内容,并结合后面“还要……”可知,应该为野生果树开发利用方面的内容。
8.答案
尊敬的×××家长:
为配合4月份开展的“阳光手机”工程,我校决定于2019年3月25日16:00在学校大报告厅举行一次题为“关于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利弊”的大型辩论会,特邀请您为辩论会评委团成员。期待您莅临指导。
2019年3月20日
友谊中学团委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邀请函是一种公文类材料,写作时不仅要把邀请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写作的格式,尤其是称谓、落款等。
徽写作
【写作指导】
题目要求描写“你”与父母之间用“行话”进行交流的片段。解答时需要注意:既然是“你”与父母之间,那双方呈现的就应该是非常亲密的、没有拘束与防备的一种状态;另外所写内容应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关于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用一些眼神、手势等,将亲情自然传递出去,而不能太刻意,不能太书面。
阅读提升练
1.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有误。原文是“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定迷宫一般的”,与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一样的是“人类的习惯”,并非“人类的学习过程”,选项张冠李戴。
2.D“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3.A“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错误。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故应是“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而不是“其他动物”。
4.D  A.“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为“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B.“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费氏的这一比喻是为了说明“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C.“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是“差序格局”“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5.A“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错误,此处引用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学说的影响最为显著”。
6.C“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费氏学说的启迪”无中生有,在文中无据。
五年高考练
1.A  B.“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曲解文意。据第二段可知,此时青花瓷上的中国画元素与伊斯竺风格融为一体。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扩大范围。据第三段可知,“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D.“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说“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选项变原文中的“例证”为“推动”,夸大了“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意义。
2.A“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是为了论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的观点。
3.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据第三段首句“一般来说”可知,文中“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是绝对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湖南省长沙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同步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