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玉溪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试题预览
玉溪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涂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四川出土过大量表情生动的说唱俑,其快乐原因不乏庖厨经营和宴饮享受。忠县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蓝勇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四川文艺出版社)中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蓝勇理解,所谓“尚滋味”,体现在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欣赏,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享用。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其实也是当时人幸福指数的表现。
说川菜史,自然离不开对蜀椒的追溯。《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都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是通过今天常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海椒”名号,指示了其外来的路径。《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并引余上泅《蛮洞竹枝词》“漫踏高枝摘海椒,冬来采得春花戴”以为说明。
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应该是我们发现的四川地区最早有关花椒的记载。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渐增辣增量过程”。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有人说川南自贡一带嗜辣尤为著名。《自流井竹枝词》写道:“性情恭烈惹风潮,味要和平缓缓调。怪得人心都辣坏,劝君少吃七星椒。”
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川酒”和“蜀茶”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又就“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经营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自贡、泸州、绵阳、内江等28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绘了多姿多彩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作者分别就“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蓝勇,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我想,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选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清初最早食用辣椒。
B. 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都是以宴乐烹饪为题材,因此不仅尤为世俗化还独具特色。
C. 引用余上泅《蛮洞竹枝词》“漫踏高枝摘海椒,冬来采得春花戴”是为了说明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的现象。
D. 作者对于烹调真心热爱,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列举四川说唱俑和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呈现了巴蜀社会对饮食的关注度。
B. 文章第三段先引用史料对“蜀椒”的记载,继而论证蜀人对“辛香”的偏爱。
C. 文章第七段列举蓝勇等历史学家在讨论王朝兴衰之外,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D. 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性情恭烈惹风潮,味要和平缓缓调。怪得人心都辣坏,劝君少吃七星椒。”诗句,是为了论述川南自贡一带嗜辣尤为著名的现象。
B. 如果所有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就能使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C. 关于四川地区最早对花椒的记载应该是在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中。
D. 作者认为对于社会生活史而言,饮食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作者对于”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蓝勇,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可见,“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的是蓝勇,不是作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C项,“文章第七段列举蓝勇等历史学家”说法错误。原文第七段说的是“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蓝勇,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可见只有蓝勇一人“在讨论王朝兴衰之外,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项,“如果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能使”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我想,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可见不是“所有的历史学家”,文中说的是“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就能使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文中说的是“也许可以使”。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普界有一群“杂乱无章”的人,他们有的是院士,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营养师……但别小看他们,他们可是科普界的“正规军”,他们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学权成的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科学内容。无论是以最健康的方式诠释“吃货有道”的大学教授范志红,还是年事已高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抑或是用才情为科学代言的物理学家李森,他们都激情创作、醉心科普。这些人都是“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相信,只要将科普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总有一天,这些新鲜的科学知识会“开花结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科普界还有一堆逸趣横生、耳熟能详的作品:从脍炙人口、圈粉无数的北斗导航风云史一一《徐颖:来自 星星的灯塔》,到近几年热播的科学实验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从科普讲座《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 大海的声音》,到优秀影视作品《重现化学》,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了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再次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节选自《科普的花儿为什么越来越红?》,人民网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与生活类、实用类期刊相比,由于科普期刊的文章较为艰深的专业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限制,造成读者面的狭窄;与学术期刊相比,科普期刊没有丰厚的经费保障,需要在市场中打拼,建立一定的信誉度后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漸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不同特点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资源,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以扩大影响,提高用户黏性。如航天类期刊,在航天发射时可提供实时转播,聘请专家穿插专业解读;结合有关游学的规定,为广大学生读者和中小学校提供参观航天博物馆、纪念馆的服务,既扩大了宣传面,也取得了实效;举办航天技术专题讲座,让院士、专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再如美食类期刊可与特色餐厅合作,提供试吃券、抵用券等。各家可以有不同手段•但只要特色鲜明,结合有序.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另外,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节选自《明确定位内 容为王科普期刊转型发展需有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4月2日)
材料三:
3月16日,“我是科学家”第六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于果壳办公室成功举办。在本次培训班中,果壳编辑部内容总监谢默超向到场的科研工作人员及科普工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知识科普视频制作、分发经验:
“果壳自2014年起就开始进行视频内容的探索和制作。我们做了一档更好看、更好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果壳大百科》。节目有三大优势:内容选题新颖有趣,有果壳内容团队的全面支持;互联网MG形式的知识纪录片,视频形式更丰富,用可视化论述的形式讲述,并采用真人叙述以及实拍素材;固定叙事逻辑,栏目感强,容易培养,用户黏性。
科学传播既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媒介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其实科普也可以很“抖”。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通过抖音账号“酷炫实验室”,用新奇有趣的短视频进行知识科普,把复杂知识通俗化,把更多的科学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 
(节选A《如何打造科普爆款短视频•有必要把这个秘密抖出來了》,搜狐网2019年4月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普界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普知识。
B. 没有“典赞”科学传播人物的“推波助澜”,科普界的一堆逸趣横生的优秀作品难以引起传播热潮。
C. 传统科普期刊的读者面窄,又没有学术期刊那么丰厚的经费保障,生存和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D. 果壳利用抖音短视频进行科普,这就是利用媒介平台宣传推广科学知识 一种较好的形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活动推选出一批激情创作、醉心科普的人,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
B. 传统媒体必须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才能改变读者严重流失的现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C. 一些科普期刊因为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
D. 《果壳大百科》是-档内容新颖有趣,形式丰富多彩,好看又好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节目。
6.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用户黏性”的含义,并概括说明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提高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
【答案】4. B    5. D    
6. 用户黏性,指用户对产品的忠实度(依赖性或消费期望)。提高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①发展更多的科学传播人物,让他们把新鲜的科学知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间;②让优秀的科普作品传播,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大众感受到科学 的魅力;③传统科普期刊要实现转型,为大众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④用新鲜有趣的科普短视频把科 学知识通俗化,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
B项,考查对材料一中第二自然段的理解,第二自然段只说“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B项夸大了“典赞”科学传播人物的作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包括:文意把握、情感理解等,此类题目的考查,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综合梳理,整体把握。内容理解类试题常考考点主要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写法等。
A项“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错,由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可知,“打造”一词使用不当。
B项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二第一自然段说:“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漸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可知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是“传统媒体的读者”,而非“传统媒体”
C项“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错,原文材料二第二自然段说:“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知这只是建议,还未形成现实的结果。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说明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提高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给出答案。由本文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对于提高“用户黏性”的举例和材料三的描述,可推知用户黏性是指用户对产品的忠实度或依赖性或消费期望。想要答好第二问,首先要理清文章内容要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科普界的科学传播人物的贡献,可总结方法一:发展更多的科学传播人物,让他们把新鲜的科学知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间;由第二自然段对科普作品的描述可总结方法二:让优秀的科普作品传播,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材料二主要是写传统科普期刊急需转型,根据文意可总结方法三:传统科普期刊要实现转型,为大众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表述,可直接提炼方法之四:用新鲜有趣的科普短视频把科学知识通俗化,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地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做。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8.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9. 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答案】7. B    8. ①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②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③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④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9. ①展现了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②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③人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④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⑤城乡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失衡;⑥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③“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
④当她们沿着铁轨返回时,发现了来迎她们的姐妹,“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哦,香雪》是一篇诗化小说,下面从题材、环境、人物、内容、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丰富意蕴。
从题材分析,作者选择了相对闭塞的农村台儿沟,因火车经过此地时的短暂停歇,而带来了现代文明,写出了一群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从环境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从内容分析,从小说的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人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
从主题分析,小说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新教材统编版)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备考金卷+语文(A卷)』  下一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