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评估一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郝佳审核人:汪帅(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试题预览
乌兰察布分校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评估一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郝佳 审核人:汪帅(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所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B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C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D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B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 “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
D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故选A。
【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光远乃募官摄府、县,谁何宫阙,斩十数人,乃定。因伪使其子东见禄山,而禄山先署张休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远故官。俄而同罗背贼,以厩马二千出奔,贼将孙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忧死,官吏惊走,狱囚皆逸。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使人奔呼曰:“尹巡门!”门兵具器仗迎谒,至皆斩之,募得百余人,遂趋灵武。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会贼党剽泾阳,休祠房,椎牛呼饮。光远刺知之,率兵夜趋其所,使百骑彀满狙其前,命骁士合噪。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得马千噭,俘一酋长以献。自是,贼常避其锋。扈帝还,改礼部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繇汴州刺史代萧华为魏州节度使。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远信之,斩处崟。处崟善战,众倚以为重,及死,人益危。魏城经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远不能守,夜溃围出,奔京师。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会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反,陷荆、襄诸州,因拜持节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又徙凤翔尹。先是,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光远至,遣官喻降之。既而沈饮不亲事,愔等阴约党项及奴剌、突厥,败韦伦于秦、陇,杀监军使。帝怒光远无状,召还。复使节度剑南。会段子璋反东川,光远进讨平之。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选自《新唐书•崔光远传》(有删改)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休祠房,椎牛呼饮                    椎:椎打
B. 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            师:军队
C. 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        峙:对立
D. 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按:审查
5.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B.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C.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D. 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担任唐安令的时候,崔光远凭借和杨国忠的关系被重用,此时皇帝西行,京城局势随之而失控,连官府仓库也被劫掠。
B. 崔光远身处乱世却能忍辱负重,他骗取了安禄山的信任,得以镇守京城,可大好的局势却被同罗的擅自行动破坏,这让崔光远很被动。
C. 崔光远镇守魏州之时,派出了善战的李处崟抵御贼兵,却因郭子仪心怀旧怨拒绝援助而失利,他又被贼兵的欺诈所惑,做出错误决定。
D. 被认为是勇敢果断的崔光远也会居功自傲,沉迷享乐而荒废军务,导致韦伦战败。皇帝因为他的碌碌无为而把他召回京城,作为惩戒。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
(2)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
【答案】4. D    5. C    6. B    
7. (1)皇帝出行以后,京都大乱,有人放火烧左藏大盈库,人们争着用车装载财宝,甚至有人乘驴进入宫殿。
(2)贼兵便靠近城下欺诈呼喊说:“李处崟召我来却不出来接应,为什么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椎:椎打”错误,应改为“椎:椎杀”。句子翻译:在佛寺中休息,杀牛饮酒狂呼。
B项,“师:军队”错误,应改为“师:作战”。句子翻译:贼人大醉,不能作战。
C项,“峙:对立”错误,应改为“峙:设立”。句子翻译:岐、陇贼郭愔等抢掠州县,设立五座城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崔光远以为贼将逃走,派兵把守安神威、孙孝哲等人宅第,斩杀壮士二人。孙孝哲快马报告安禄山,崔光远恐惧,与长安令苏震出了开远门。
“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中,“神威”与“孝哲”是并列的人名,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B。“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光远”,所以该句为完整的句子,应与前文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B项,“崔光远身处乱世却能忍辱负重”“可大好的局势却被同罗的擅自行动破坏”表述不准确。通过过原文内容可知,乱世中的崔光远表现出来的是政治上的摇摆不定,而且同罗叛离安禄山,也不是擅自行动。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乘舆”译为“帝王”;“火”译为“放火烧”,“辇”译为“用车装载”,“至”译为“甚至”。
(2)“因”译为“靠近”;“诡”译为“欺骗,欺诈”;“而”译为“却”;“何”译为“为什么”。
参考译文:
崔光远,世系出自博陵,后来来到灵昌。他勇敢果断任性,身高六尺,瞳子黑白分明。开元末年,任唐安令,他与杨国忠友好,几次升任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出使回来,正值玄宗西行,下诏留崔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皇帝出行以后,京都大乱,有人放火烧左藏大盈库,人们争着拉车装载财宝,甚至有人乘驴进入宫殿。崔光远便招募官吏代理府、系长官、稽察盘问进出宫门的人,斩杀了十多人,京城算安定下来。于是私自派儿子向东去见安禄山,而安禄山先以张休为京兆尹,于是追回张休,授任崔光远旧职。不久同罗背叛安禄山,带厩马二千匹出逃,贼将孙孝哲、安神威不能招回他们,安神威忧郁而死,官吏惊慌而逃,狱中囚徒都逃散了。崔光远以为贼将逃走,派兵把守安神威、孙孝哲等人宅第,斩杀壮士二人。孙孝哲快马报告安禄山,崔光远恐惧,与长安令苏震出了开远门。派人奔呼道:“京兆尹巡视城门!”守门衙兵备办具器仗迎接谒见,崔光远到来后,将他们都斩杀了,招募到一百多人,便奔赴灵武。肃宗嘉奖他,升任他为御史大夫,又任京兆尹,派遣他到渭北招募侨居在那里的移民。正值贼党抢掠泾阳,在佛寺中休息,杀牛饮酒狂呼。崔光远刺探得知情况,率兵夜里赶到他们所在的地方,派一百骑兵拉开弓弦阻截在前,命令勇士一齐呐喊。贼人大醉,不能作战,斩杀贼兵二千得到一千匹马,俘虏一个酋长献上。从此贼人常避开他的兵锋。崔光远随从皇帝回到京城,改任礼部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崔光远由汴州刺史取代萧华任魏州节度使。当初,郭子仪与贼人在汲郡交战,崔光远仅率领汴兵一千人援助,很不得力。到他镇守魏州时,派将军李处崟抵御贼兵,郭子仪不援救,交战不胜,李处崟率军逃回,贼兵便靠近城下欺诈呼喊说:“李处崟召我来却不出来接应,为什么呢?”崔光远相信了这话,斩杀了李处崟。李处崟善于作战,众人依仗他作为靠山,等到他死了,人们更感到危急。魏州城经过袁知泰、能元皓等修筑,十分牢固,崔光远不能坚守,夜晚突围冲出,逃奔到京城。皇帝赦免他的罪责,授任太子少保。
正值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反叛,攻陷荆、襄各州,便授任崔光远持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又升任凤翔尹。原先,岐、陇贼郭愔等抢掠州县,设立五座城堡,崔光远到来,派官员劝谕招降了他们。随后他沉迷于饮酒而不亲自处理政事,郭愔等暗中约定党项及奴刺、突厥,在秦、陇打败韦伦,杀掉监军使。皇帝气愤崔光远没有成绩,召回他。又任他为剑南节度使。正值段子璋在东川反叛,崔光远进军讨伐平定了叛乱。但不能禁止士卒抢劫士女,甚至有人砍断士女手腕夺取金镯,杀戮了数千人。皇帝下诏监军使审查他的罪行,崔光远因忧虑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
漫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8. 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 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 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 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 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 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9.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8. BD    9.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项,“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错,后诗中的“一例消”,是指他击剑的剑气和竹箫的音韵,在他剑舞乐音中融合为一,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
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怅惘。
故选B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两首诗要抓住“剑”和“箫”这两个重要意象来分析诗人形象。《漫感》一诗中的一剑一箫,是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本诗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后二句:“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读懂《己亥杂诗》的诗意:一位少年擅长击剑又擅长吹箫,他击剑的剑气和竹箫的音韵,在他剑舞乐音中融合为一。谁也无法料想到,在他的剑气和箫韵中,涵韵着的是人世的苍凉还是步上归途之舟的释然,终归是万般千种的哀与乐都集中在这剑气和箫韵里了。后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阅读者两首诗可知: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 默写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7)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8)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 《饮酒》
(9)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10)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 挥斥方遒    (2).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4). 因人之力而敝之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为变徵之声    (7). 百舸争流    (8). 心远地自偏    (9). 直挂云帆济沧海    (10). 以乱易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写法:“遒”“溯”“笙箫”“敝”“萧萧”“徵”“舸”“沧”“易”。
三、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 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 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 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12.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4.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1. DB    12.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13.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14.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