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基础测评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基础测评(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七单元基础测评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颓废(tuí)     恬静(tián)一椽屋(yuán) 白若樗蒱(pú)B.敛裾(jū) 房檩(lǐn)梵婀玲(ē) 头晕目眩(xuàn)C.打鼾(hān) 袅娜(nà)元君祠(cí) 清新澄澈(chè)D.石罅(xià) 嫠妇(lí)溯流光(sù) 酾酒临江(lī)2.下列句子中,加点
试题预览
第七单元基础测评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颓废(tuí)     恬静(tián)
一椽屋(yuán) 白若樗蒱(pú)
B.敛裾(jū) 房檩(lǐn)
梵婀玲(ē) 头晕目眩(xuàn)
C.打鼾(hān) 袅娜(nà)
元君祠(cí) 清新澄澈(chè)
D.石罅(xià) 嫠妇(lí)
溯流光(sù) 酾酒临江(l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大会前夕,各地代表陆续抵达,很多代表手中捧着鲜花,机场呈现一派蓊蓊郁郁的景象。
B.郁达夫作品中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C.在游赤壁的时候,小船突然遇到风浪,船上同行的几个人都苦不堪言,正襟危坐,只盼着船平稳些。
D.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这份典籍的发现,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有根,根脉里都藏着人类为生活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起源,都是人类珍贵的遗产。
B.源于大自然馈赠的黄酒,记录着金戈铁马的风云岁月,激发了文人雅士的豪放激情,见证过大国外交的高光时刻,滋润着百姓惬意的市井生活。
C.顺丰集团宣布,今年将努力把集团“中国速度”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通过进一步增加直送专机、加开大量海外仓,服务遍布全球的消费者。
D.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发现,大量食用腌渍类肉类会增加人类患某种癌症的风险,相反,多吃水果、蔬菜和新鲜肉制品对身体颇有益。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1948年,朱自清在生活极度艰难之时,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B.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
C.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D.姚鼐《登泰山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秋季开学后,环山路一中门前的拥堵又将开始,我作为一名老司机,经常走环山路,提几点治堵建议,不足之处望海涵。
B.二年级学生家长代表崔娟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长”这一主题踊跃发言。
C.本人于昨天下午晚饭时间在学校食堂丢失一个钱包,里面有学生证、身份证及现金若干,恳请捡到者璧还,万分感谢。
D.马老师,您的《微笑的花朵》已收到。拜读后,被书中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这本书对我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定当惠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    。    。    。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二、阅读(27分)
(一)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各题。(15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
C.穷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
D.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甲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C.乙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D.乙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形象。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分)
译文: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2分)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从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现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其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虽然池塘里的荷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  )
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D.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12.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章加以概括。(3分)
答:  
13.作者为什么说“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又有怎样的寓意?(6分)
答:   
三、默写(5分)
14.《赤壁赋》中,写蛟龙听了箫声飞舞起来,寡妇听到箫声不禁哭泣来,表现箫声的作用和力量的语句是:“          ,          。”  
15.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           ”;只有江风与明月“          ,          ”,才是可以自由享受的。 
四、语言表达(10分)
16.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5分)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答:   
17.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请结合其整体形象和“冰墩墩”这一命名,说明该吉祥物的寓意,至少答出三点。(5分)

答:   
五、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思,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也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与地坛》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悟。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第七单元基础测评
1.B [解析] A项,一椽(chuán)屋。C项,袅娜(nuó)。D项,酾(shī)酒临江。
2.B [解析] 不能自已:多表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A.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不合语境。C.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句中表示不安地坐着,应为“如坐针毡”。D.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这里用错了对象。
3.B [解析] A.搭配不当,主语应该是“典籍”,“这份典籍的发现”改成“发现的这份典籍”;“都是人类珍贵的遗产”缺主语,在其前面添加“这些精神印迹”。C.成分残缺,“通过”缺宾语中心语,在“海外仓”后加上“的方式”。D.句式杂糅,“根据……发现”杂糅,应删去“根据”或“发现”。
4.B [解析] A项,末尾的句号放到引号之内。C项,去掉“1082年”的“年”并用括号括上。D项,分号改为顿号。
5.A [解析] B项“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他人。C项“璧还”是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使用对象不当。D项“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6.C [解析] 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这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故选C。
7.D [解析] “颓然”解释为“衰败”有误,应解释为“倒下,东倒西歪的样子”。句子翻译为: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
8.B [解析]  “如一”指的是“四望”,应连在一起,指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排除C项;“然后知”不完整,应是“然后知是山之特立”,排除A、D项。故选B项。
9.D [解析] “客观的笔调”分析有误,卓尔特立的西山形象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而非客观所见。
10.[答案] ①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②(我们随后)攀缘登上山顶,席地而坐,观赏风景,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卧席之下了。
[解析] ①“无禁”,没有人禁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适”,享有。②“登”指登上山顶;“箕踞”,“箕”,名词做状语,像箕一样,指席地而坐;“衽席”,睡觉用的席子。
[参考译文]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为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且感到它的奇异。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盛的茅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缘登上山顶,席地而坐,观赏风景,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卧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尽收眼底,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向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后才知这座山的卓尔特立,与小土丘不一样。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苍茫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我们)还不想返回。此时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游过西山)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11.D [解析] 描写重点不一致、手法不尽相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重点是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重点是写荷塘的清韵,侧重荷塘韵味之美。
12.[答案] ①荷花颜色红艳;②花瓣繁多;③迎风弄姿;④异常逗人;⑤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⑥弥补了作者未见西湖莲花的缺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13.第一问:①经过三年的苦苦盼望和等待,抛入池塘中的莲子终于出现绿意,没有叫作者失望。②绿叶细弱单薄,平卧水面;叶片太少,虽有希望但令人灰心。③第四年,在池塘中心突然长出大片绿叶,其扩张速度快,范围大,是具有无法抗御扩展蔓延力量的洪湖莲。
第二问:①荷花的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是新生命的起点。荷花明年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风景。②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③残败、凋零、新生,从而使自己在耄耋之年有一种生命再新之感——凤凰涅槃,在荷花的妙境中憧憬美好的未来。④荷花的平静、飘逸、洒脱,是智者对生命的彻悟。从中可以领悟到季老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1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5.虽一毫而莫取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16.譬如园中弯曲的小路,冰冷的积雪覆盖的季节,诉说着无尽的寂寞;譬如秋风吹来的季节,片片树叶飘落,给大地披上一身的金黄。
17.①冰——寓意纯洁、坚强。②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③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整体形象与宇航员相似,暗示着对未来的非凡探索,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和面向未来的精神。(每点1分)
18.[写作指导] 题目从选入教材的三篇散文名作中提取写作材料,告诉我们:自然之美景引发了名家们对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接着列举出了“蜿蜒的小路”“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等具体意象,强调每个角落都有美丽的图画,然后要求我们去思考、回忆自己“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并“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悟”。这实际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进行把握,将自己内心的种种美好的瞬间进行勾勒、描绘,写出内心的感动,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立意。
参考角度:①内心感动的瞬间;②美丽的自然图景。
[优秀范文]
黄昏,等等我
正值深秋,偶尔欣赏一下黄昏的暮色也是件愉快的事。有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又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哪有欣赏可言?如果这样想的话,你一定没真正看清楚黄昏。
悄悄地,黄昏来了。他每次总不会空手而来,他总是会带来一些世上罕见的色彩,把万里苍穹染得绚丽多彩。那轮残阳,哦不,应该是艳阳,他也来凑热闹了,看他那样子,一定是喝了不少酒,脸涨得通红,酒气熏天,把周围的几朵云都熏醉了,他们东倒西歪,剧烈翻腾,真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那颗明珠定是刚出炉的灵丹了,一朵云彩飘来,是孙悟空吗?我心里一慌,生怕他把那灵丹夺走,哦,还好,不是他,原来是一位大仙在散步呢。那颗明珠时而腾云驾雾,时而又玩起了捉迷藏,好一个淘气的小顽皮。顷刻间,一切忽然都停止了,明珠不动了,云朵不飘了,怎么了?看他们那慌张的表情,大概是玉皇大帝来了吧。不过,静止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油彩画,形象逼真,那么又是谁给了毕加索这么大的一支笔,让他完成这幅杰作的呢?折腾了一会儿,大阳也累了,摇摇欲坠,临走时还不忘给人们留下一份大礼,他释放出最后的光辉。这时天空红了,大地红了,世界万物也红了。我不禁感叹,一轮残阳竟有如此之盛势,可敬啊。悄悄地,黄昏走了。
“黄昏,等等我。”我惋惜地望着天空,真想去追寻那美丽的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岂不是太轻视黄昏了?夕阳正是在黄昏才爆发出他毕生的光辉,虽然不比骄阳的耀眼夺目,但夕阳普照大地却比骄阳更为壮美。谁说秋日的黄昏特别凄凉?黄昏无论何时总是一样,永恒的壮美。浓浓的秋意更会衬托出黄昏的温暖,可是黄昏再美终要变黑夜,于是他又毫无保留地消耗着自己,照亮了大地,最后无奈地离去。
人生的暮年好比黄昏,有人平淡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点,而有人却不甘平凡,即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轰轰烈烈。暮年的曹操依旧壮心不已,还想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此来对待他的暮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报国杀敌。这些人的暮年肯定不会因为临近死亡而变得悲凉,相反地,他们会在生命的尽头刻下一个浓重的惊叹号!
黄昏的魅力正是在于临近黑夜,抓住这美丽而神圣的瞬间吧。
哦,黄昏,等等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上一个『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博文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基础测评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