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质量检测(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单元质量检测(七)(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
试题预览
单元质量检测(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梅开庾岭为香国
蓝诗传
①1月下旬,我们全家决定到南雄梅岭去赏梅花。
②梅岭,又称大庾岭,岭南岭北遍布梅花树,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暗香浮动,成了梅花的世界。因此梅岭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香国”闻名于世。
③其实,梅岭的出名并不仅仅因为这里盛产梅花,还因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关古道”。梅岭自越人开发后,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古道开通以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直接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其次,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就曾经率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
④历代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梅花诗作,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我们在此处驻足良久,细细品味,似乎有股高洁清新的芬芳扑鼻而来。我最感兴趣的是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一种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油然而生,梅岭也似乎变得更加神圣高洁!
⑤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不很宽的水泥路徒步上山。忽然,外孙在前方大喊:“外公,快来看梅花哟,好多的梅花!”我们顺着声音朝前走去,拐过山角,果然见到前面的山坡长满了梅树,梅树上不见叶子只见梅花,朵朵在枝头凌风绽放。阵阵寒风吹来,满山梅花随风摇曳,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惜对于它们的品种名称,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毛主席有一首《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刚才在碑林看到的何香凝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这两首诗词贴切地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难怪有人主张把梅花定为“国花”。
⑥女婿让我给他讲讲古道历史,于是我信口开河,讲起了古道的点点滴滴。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古道最初设关始于秦朝,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唐朝时候,宰相张九龄路过此地,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由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因工程浩大,张九龄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当时的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功绩,在道旁建有“张公祠”和“夫人庙”。
⑦夫人庙内供奉的这位夫人就是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传说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梅关古道,连开七七四十九天,工程毫无进展,白天凿开的石头,晚上又自然合拢。一白发老翁告知他是山神在阻挠,需以孕妇之血祭祀。戚宜芬见丈夫愁眉不展,问知缘由,当日深夜,她披衣起床,冒着凛冽寒风,走到梅岭山巅的巨石旁,手提长剑,撩衣袒胸,口中叨念:“皇天在上,我乃张九龄侍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道开凿月余毫无进展,若皇天布灾,愿将妾命献祭皇天。”遂举剑剖腹而死。从那天起,凿开的石头再也不会合拢了。经过两年的努力,梅关古道终于开通了。为纪念戚宜芬的献身精神,人们在南山脚下建起了夫人庙,感戴戚夫人的功德。
⑧我们继续前行,离山顶不远,有一株青枫树,树下立一石碑,上书“东坡树”三字。传说苏轼因新党重新执政被贬惠州,途经梅岭,回首北望,不觉悲从中来,便在大树下的茶亭歇息。卖茶老翁见苏轼愁眉不展,便询问原委。苏轼据实相告。老人指着茶亭前的一棵大松树说:“苏大人不必忧伤,您看,这棵松树是我20岁时种的,被雷劈过几次,它还是那么粗壮!”又说:“苏大人光临岭南,是岭南的福气啊,以大人高才,在岭南云游些日子,再回江南,一定鹏程万里!”苏轼听罢摇手,并给老人写《赠岭上老人》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亲手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谁知老翁亦通文墨,立即和诗一首:“岭头卢老一炉灰,长短根茎各自栽。轻贱已消先世业,知君海上去仍回。”
⑨苏轼揖别老人以后,宿于山下龙泉寺,心中怏怏,复又作诗《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
○10离开梅岭七年后,苏轼获救北归。他二上梅岭,来到青枫树前,只见茶亭仍在,人去亭空,不禁老泪纵横,吩咐随从拿出笔墨,将《赠岭上老人》写在一亭柱上,然后在另一亭柱题上《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题罢,神情庄重地向青枫树长鞠一躬,喊了一声“归去来兮!”便举步北上。后人便把这棵青枫称为“东坡树”。
⑪我们来到梅岭北侧一座新建的观景台上遥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县,但见阡陌田畴碧波万顷,青山绿水重峦叠嶂,县城内高楼林立,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之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自然,那么生机勃勃。
⑫遥想当年梅岭古道人声鼎沸,肩挑马驮,是何等艰辛!如今,高速公路穿过梅岭,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余,不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真是“天堑变通途”啊!想到此,我禁不住心血来潮,东施效颦赋诗一首:
远上庾岭山径坷,雪后寒梅花更多。脚行古道怀贤相,眼观苍松叹东坡。遥想往昔人似蚁,喜看今日车如梭。古今多少兴衰事,化作一曲大风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何香凝的咏梅诗真切地赞美了梅花的品质,因此有人主张定梅花为国花。
B.梅关古道于秦代开始设关,唐代进行扩展开凿,现代开通高速公路,天堑变通途。
C.戚夫人以身献祭皇天的传说,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献身精神。
D.苏轼途经梅岭的前后两首赠诗,内容和心境大不相同,由懊丧消沉变为旷达乐观。
7.下列对文章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大量引用陈毅、毛泽东、苏轼等人的诗句,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B.文章叙述戚夫人和苏轼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引人入胜。
C.第⑪段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手法,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语言优美灵动,富有韵味。
D.第⑫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梅岭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礼赞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8.下列为“梅关古道”写的三副对联,你认为哪一副最好?请结合原文和对联的知识,说明选择理由。(4分)
①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
②梅展古今文化兴盛 关通南北繁荣经济
③梅香百里,花拒左迁客 关锁千崖,风迎开路人
答:                                  
                                    
                                    
9.本文题目“梅开庾岭为香国”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有哪些含义?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四年征蜀,以魏王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唐军入蜀,所过迎降。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当尽去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闻此言,遂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明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二孙。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B.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C.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D.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契丹,古国名,后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B.藩,“保卫”之意。藩镇,亦称方镇,朝廷设置的专管边境军事的军镇。
C.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也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D.郊迎,古代的一种礼节,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崇韬颇有军事谋略,庄宗在破契丹、灭梁等关键性战役中都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获得了胜利。
B.郭崇韬素来廉洁,进入洛阳后,为安抚后梁旧臣,才开始收受他人馈赠的财物,后将这些财物悉数上交。
C.郭崇韬厌恶宦官,在言行上都表现出了对宦官的不满和蔑视,李从袭和向延嗣等人怀恨在心,共同编造罪名诬陷他。
D.郭崇韬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郭子仪后人,经过他人考证点拨,他才相信,并在伐蜀路过郭子仪墓时下马哀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4分)
译文:                                 
                                    
(2)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4分)
译文:                                 
                                     
1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曾指出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就本文看,庄宗哪些行为可能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 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16.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        ,       ,        ”句紧承“如怨如慕”,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2)《登泰山记》中“       ,      ,      ”,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__①__,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__②__。“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当今智能设备蓬勃发展,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③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答:                                  
                                    
                                    
                                    
22.请对下面这段议论性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这个很反常。为啥说这个反常?打个比方,你去银行存钱,如果你存十年期定存,利息一般来说比两年期定存要高。现在反而低了。这不正常!为啥会这样?简单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十年期的人多了,那么银行会觉得存的人太多,那自然就不会给那么高利息。国债收益的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个道理。往深里讲,这个反常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能有信心吗?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经济怎么受得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第七单元提升练习B卷』  下一个『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专题练习:鉴赏诗歌的语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