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荷塘月色》精品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荷塘月色》精品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B. 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 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D. 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
试题预览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 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 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 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 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 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 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 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6. 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 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 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 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课内文段阅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 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 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 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 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 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 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 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B. ①强调 ②强调 ③引用
C. 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D. ①表示专用名词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 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
A. 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 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B(A颤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 C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 D(前三句都是通感) 
4. B 
5. C 
6.C 
二、课内阅读
1.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满 D填满) 
2.C    
 3.B (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4.叶-花-香-波
三、课外阅读
1.《爱莲说》 
2. C   
3.C 
4.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故都的秋》精品习题』  下一个『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我与地坛》精品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