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肥东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肥东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乾军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
试题预览
肥东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乾军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D.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瞪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钱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答。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圈滑市偿、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流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退。(Walk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为,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5.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至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至没见过她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至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至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至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闰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至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含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至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是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连的,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至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说明老歪要进城这件事在村里是一件大事。
B.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结婚后却对父亲漠不关心,反映出当代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错误价值取向。
C.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性。
D.文章最后一段写老歪收到儿女寄来的车票的真相,告知了读者老歪做出最后选择的的原因,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感。
8.小说中老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插入老歪老伴死后,他独自拉扯儿女长大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怀王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作诗以议之,王震怒,赐以流放。屈平既嫉之,虽放流,春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见惑于郑袖,外见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陛下无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令尹子兰闻屈原之诗篇,大怒。少顷,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既迁,之江滨,知不反,被发行吟译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作《怀沙》,于是怀石遂自沉泪罗以死。
屈原既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费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既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以其好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B.屈原既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以其好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C.屈原既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以其好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D.屈原既死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以其好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尹,在楚国是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主要由贵族人士担当,如文中令尹子兰为襄王的弟弟。
B、郡,周朝时制定的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在陛下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迁,在用来表示官职变化时,既可表示降职放逐,也可表示升职,本文屈原被迁就属于后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遭受嫉妒被楚怀王流放之后,仍然不愿意离开楚国,寄希望于君主醒悟,说明他对君主还抱有期望,对国家十分关心。
B.对怀王疏远屈原而轻信奸臣,打败仗割地,失去六郡,客死异乡,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司马迁十分惋惜,对怀王持有同情的态度。
C.令尹子兰知道屈原怨恨他劝怀王入秦,写作了诗篇,于是派上官大夫设计陷害屈原,使得顷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了。
D.屈原因为品性高洁,不愿同流合污,最后抱着石头投江而死。他死后,楚国一天天地被削弱,数十年后被秦国灭掉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见惑于郑袖,外见欺于张仪。(5分)

(2)屈原既迁,之江滨,知不反,被发行吟泽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溯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塔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多用华丽辞藻,语言新奇,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广阔宇宙,发出了“        ,        ”的疑问,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慷慨激昂。
(2)《使至塞上》中“        ,        ”两句诗人借两种物自况,写出了叙零之感。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些学科在统招录取时,考生报考意愿较弱,招到的学生往往是调剂录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选择换专业,要么只求毕业拿到文凭。而设置为自主招生专业,真正的爱好者被选拔不仅缓解了招生难题,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在该领域继续深造。        ,那些或具有学科特长,或具有创新潜能,或符合学校特色办学需要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渠道        。自主招生有助于打破高考的单一局限,承载的是“打破一考定终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好愿景。
高考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为高考重要形式的自主招生,同样是风向标。近年来,自主招生灵活多样的选拨方式,令人        的考试题目,总是让人们        。近几年来,(         ),去年更是高达83.7万人次。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乱象也悄然滋生。翻看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可以发现,多种“变化”都紧扣着人们的质疑,回应着人们的期待。自主招生政策的调签,既体现出对以往问题的矫正,也能看到对未来教育方向的引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缆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而广之    锋芒毕露    赏心悦目    侃侃而谈
B.无独有偶    锋芒毕露    耳目一新    侃侃而谈
C.推而广之    脱颖而出    耳目一新    津津乐道
D.无独有偶    脱颖而出    赏心悦目    津津乐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爱好者被选拔,招生难题不仅被缓解了,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在该领域继续深造
B.选拔真正的爱好者,不仅解决了招生难题,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在该领域继续深造
C.选拔真正的爱好者,招生难题不仅被解决了,在该领域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继续深造
D.真正的爱好者被选拔,不仅缓解了招生难题,在该领域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继续深造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报名人数连年增加的自主招生,让人们日益关注和重视
B.自主招生报名人数连年增加,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C.人们日益关注和重视自主招生,俊报名人数连年增加
D.自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报名人数连年增加
20.下面是一封高中生自荐信,其中有五处地方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学科知识,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还参加过“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于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等称号。我真诚地希望能加盟贵校。
敬请斟酌,务必垂青,回函是盼!
x年×月×日
自荐人:xxx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21.完成以下对联题。(6分,每题3分)
①删改下面句子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联。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高。
改后为:                                                      。
②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
两袖清风存正气。
                           。
四、写作(60分)
22.人总是要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后,有人懂得了爱,有人懂得了付出,有人懂得了坚强,有人懂得了感恩……
请以“那一刻,我懂得了”为题,将题目补写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注重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高一语文十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2020-10
1.【试题答案】D A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错误。“如果…….就……”的表述,表明建设之余的人文保护是不会留下“乡痛”的充分条件,作文本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同时原文意思不是“建设之余”,而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B项“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错误,原文第二段有对“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基因的甄别”的表述。C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原文最后一段表述的意思是“活化乡村记忆,就是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2【试题答案】C 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可以看出原文并未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而是直接讲甄选的途径。
3【试题答案】B 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逻辑关系错误,原文第三段的段就阐述了“保留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的留住乡愁的办法,同样能够让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第四段阐述“积极地留着乡愁的办法一一活化乡村记忆”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选项B,因果不当。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把原因只归咎于老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一摘编于《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也说明校园欺凌事件与多方面有关。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自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故选C。
6.【参考答案】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④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⑤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每点2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7.B子女并没有对老歪不管不顾,原文中说“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分认定暨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