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赤壁赋》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赤壁赋》基础知识达标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6赤壁赋/登泰山记(基础练)【基础知识•达标练习】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 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
试题预览
16  赤壁赋/登泰山记(基础练)
【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B.舞幽壑之潜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可乎骤得        骤:多次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  稍:稍微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糜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6.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7.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4)苏轼《赤璧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5)苏轼《赤璧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9)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10)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                                                                       
                                                                                             
10.《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如诗如画,清风,明月,水光,天色等融为一体。请借鉴这一段的写法,描述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
2.【答案】B
【解析】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3.【答案】D
【解析】A项,有误。“骤”,一下子,很轻易地;“知不可乎骤得”意思是:(我)知道这些不可能一下子得到。B项,有误。“居”,停留;“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C项,有误。“稍”,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意思是:逐渐地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具像樗蒲一样东西,那是远处的群山。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侣鱼虾而友糜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
5.【答案】C
【解析】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女子”。C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D项,古义为“到达”,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6.【答案】A
【解析】①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②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
③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④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为何其然也”;⑤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⑦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⑧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①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判断句;⑦省略句;⑧被动句。故选A。
7.【答案】C
【解析】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8.【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徘,徊,苇,顷,舳,舻,旌,蔽,幽,壑,潜,嫠,蜉,蝣,粟,瞬,徂,徕,臾。
9.【答案】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解析】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心理效应),然后再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即种差(“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再按照定义的格式“临近属概念+种差”进行组合即可。
10.【答案】乌江,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江水是绿色的,两岸的山也是绿色的,就连那清澈的天空,似乎也被大片大片的绿渲染得渗透着浓浓的绿意。暑假,我坐船沿乌江逆流而上,船启动后,这种绿的感觉就显得格外亲切,我被绿色簇拥着。乌江蜿蜒曲折,清澈见底,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江底,越往深处,江水愈发绿得可爱。伸出手来,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继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好似刚才触及的是凝脂。这是一种纯洁的绿,没有掺杂一点瑕疵,掬起一捧仔细地嗅,仿佛还能闻到一股清新的绿的气息。船疾驰而过,激起了白色的浪花,顷刻间泛起涟漪,向四周荡漾开去。平整如玉的江面,霎时间变得波光粼粼。岸边是一黛青山,青山绿水连为一体,交织出一幅关于夏日的图画,仿佛张大千笔下的山水写意画。
【解析】本题要写“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要“借鉴”《赤壁赋》第一段多种风景融为一体的写法,且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如写名胜古迹“乌江”,用一个“绿”将山、水、天空以及“被绿色簇拥着”的“我”融为一体。调动视觉(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触觉(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嗅觉(掬起一捧仔细地嗅)等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江水愈发绿得可爱)、比喻(平整如玉的江面)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醉人的山水写意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赤壁赋》课后训练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赤壁赋》重点知识能力提升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