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拓展阅读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荷塘月色》拓展阅读练习
(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荷塘月色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候在深夜, 湫隘的小巷之中,万籁俱寂,只有自己的足音,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悸不安;窸窸窣窣的衣裾,仿佛有谁尾随在背后似的,更令人惶悚。然而这种静寂,在过惯了喧阗生活的我看来,是大有风趣的。我会丢开一切 的杂念,专心致志欣赏当
试题预览
荷塘月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有时候在深夜, 湫隘的小巷之中,万籁俱寂,只有自己的足音,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悸不安;窸窸窣窣的衣裾,仿佛有谁尾随在背后似的,更令人惶悚。然而这种静寂,在过惯了喧阗生活的我看来,是大有风趣的。我会丢开一切 的杂念,专心致志欣赏当前的静境,担忧不测的遭逢——我觉得这些都是夜行的乐趣。有时候结伴同行,那我更会放大了胆,恣肆地 一切叫我害怕的声音, 似的证明自己的无畏精神;然而只要有一声犬吠,一阵枭鸣,我都会蓦然震骇起来。
A.急走于 荒芜 谛听 自欺欺人
B.急走于 芜乱 谛听 掩耳盗铃
C.漫步于 芜乱 聆听 掩耳盗铃
D.漫步于 荒芜 聆听 自欺欺人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城市通过发布“雷人标语”来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做法。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于① 。而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② ,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公民自律和法规完善。尤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文明的、市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不妨多注重“标语文化”,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许会③ 。
3.下面几句诗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请根据诗句描写的对象和营造的意境(可参考图片画面)将其扩写成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个字。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4.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个字。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5.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注:漫画中人物为一对母子),并试着阐述作者创作这幅漫画的用意。
6.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根据语境,仍以“年”为话题,将语段补充完整。
小时候,年是一碗香气四溢的猪肉,是一件崭新漂亮的衣裳,是一挂噼啪震响的鞭炮;长大后, , , ;年老了, , , 。
7.下面哪几句话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心境较相吻合?请写出句子序号并指出哪里吻合。
(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
(2)真正的天堂是已失去的天堂。(普鲁斯特)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5)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7)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
(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朱自清《冬天》的片段,完成1—2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1.语段中对“父亲”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二、参照示例,对下面句子中的用词进行点评。
示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点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描绘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3.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5.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最后的飞翔
宫 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冲上了天空!
可是绳索撕去它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重获自由,
即使只有片刻,
它也甘愿付出被缚的生命;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无尽的柔情!
啊!……
山河收留了它的羽毛和血肉,
蓝天拥抱了它不死的魂灵!
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极力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写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唏嘘。
B.“绳索撕去它一条腿”运用比拟的手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了“绳索”对鹰的阻碍和摧残,同时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C.挣脱绳索的鹰的最终结局是,其残躯被山河收留,其魂灵被蓝天拥抱,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
D.本诗中的鹰,之所以能强忍身体剧痛,挣脱绳索,一圈一圈地翱翔于蓝天,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四、微写作。
8.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你的家乡有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让你流连忘返,思绪万千?
请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借鉴《荷塘月色》中景物描写的技巧,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350字。
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4分)
5.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B (1)“漫步”指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急走”形容快步走。结合后文“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悸不安”分析可知,此处应选用“急走于”。(2)“荒芜”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芜乱”形容多而乱,没有条理。此处修饰“杂念”,应选用“芜乱”。(3)“谛听”和“聆听”的区别在于,“谛听”侧重于“仔细听”,多用于事物的声音、动静;“聆听”侧重于“亲耳听”,多用于教诲、故事等。根据此处语境可知,应选“谛听”。(4)“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指“自己欺骗自己”之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此处用“掩耳盗铃”更合适。故选B。
2.答案 ①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②一场艰巨的持久战(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 ①空,根据前文“城市不文明现象”“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于”以及后文“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写“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等相关内容。②空,根据前文“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以及后文“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写“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等相关内容。③空,根据前文“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及“或许会”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相关内容。
3.答案 (示例)黄昏时分,如血的残阳给这个小小的孤村披上了一层惨淡的红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过村子,河水缓缓地向远处流去。暮色四合,一片哀鸣打破了村庄的寂静,原来是万点寒鸦在飞向自己的巢穴。
解析 首先,明确秦观《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内涵,即词人通过描绘一幅深秋画面,烘托了自己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其次,结合词句适当展开联想,抓住关键意象“斜阳”“寒鸦”“流水”“孤村”。最后,注意语句的连贯得体、修辞手法的使用和意境的表达。
4.答案 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找出概念的外延,由语段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然后确定概念的内涵,即找出“年画”区别于其他图画的本质属性,包括“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最后将这些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即可。
5.答案 (1)画面由人物和对话内容组成,母亲用手指着儿子训斥道:“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儿子呈立正姿势,回答:“做广告!”
(2)用意:①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虚假广告现象予以鲜明揭示;②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关注,对虚假广告进行严格审查,消除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解析 介绍漫画的内容时要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漫画所呈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说明。漫画中有一对母子,母亲用手指着儿子,其表情是愤怒的;儿子呈立正姿势。介绍时应注意这些细节,同时不要遗漏两人的对话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应抓住漫画主体和主题,要特别关注漫画中的文字信息。
6.答案 年是一张分量沉重的车票 是一杯味道醇厚的美酒 是一份尊老爱幼的责任 年是一段悠远绵长的回忆 是一种翘首以盼的渴望 是一场儿孙绕膝的欢聚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为“年是……是……是……”,据此,再结合“长大后”“年老了”进行仿写即可。
7.答案 (2) 此句暗含怀旧心绪,《荷塘月色》中亦流露出怀旧心绪;(7) 此句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荷塘月色》中也抒发了作者融入大自然的喜悦。
解析 (1)表现的是一种物我两忘、恬淡自然的心境。(2)暗含怀旧心绪。(3)表现词人虽有超脱尘世的意愿,但最终还是眷恋尘世的心境。(4)表现了屈原孤独无助、曲高和寡的苦闷。(5)表现了李白决心远离仕途、游山访仙的志趣。(6)表现了刘禹锡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7)抒发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8)表达了有情人只能遥遥相望而不得相聚而语的愁情。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解析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伸进筷子,夹起豆腐”“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属于动作描写。“觑着眼睛”,属于神态描写。
2.答案 孩子们眼巴巴望着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上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孩子们的贪吃、可爱与父亲对孩子们的疼爱,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温情画面。父子情浓缩在这温情的画面之中。
解析 答题时,重点抓住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语段内容,理解句子的含意。“眼巴巴”“等着”,不仅写出了孩子们对吃的渴望,也表现了孩子们的可爱,更传达出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充满了温情。
3.答案 “挑逗”生动而传神,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最浅淡的部分的色彩特征,花色本给人以静态的视觉感受,经作者这么一说,就富有动态美了。
解析 “挑逗”一词用得好,用拟人的手法,把紫藤萝花写得很顽皮,很可爱,仿佛一个正在挤眉弄眼的顽童对着阳光尽情地表演,令人如见其态。
4.答案 “攀”“缩”“微倾”三个词语,逼真传神,写出了父亲在爬月台时手、脚和身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情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朴素的爱。
解析 “攀”“缩”“微倾”三个词语用得好。这是一段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这三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手、脚和身子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表现了父亲动作的艰难,向读者传递出深深的父爱。
5.答案 两个“卧”字描绘出在这温晴的好天气里小村庄和雪似乎在暖洋洋地晒着太阳的情景,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解析 句子中两个动词“卧”用得好。“卧”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写小村庄和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小村庄和雪具有了人的情态,画面恬静惬意、温馨和谐。
6.B A.“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错,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应是激昂、振奋的,因为鹰挣脱了束缚,奋力冲上了天空。C.“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错,应是“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崇敬”。D.“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错,根本原因在于鹰对自由的追求。
7.答案 ①对鹰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的赞美和崇敬。②对压制自由、束缚或禁锢生命的势力的不满。③对山河、蓝天与鹰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赞美。
解析 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的特征进行分析。诗歌第一节,写鹰被绳索束缚,这里的“绳索”有其象征意义,象征对自由的压制、对生命的束缚,代表的是“强权”;“挣脱绳索”说明鹰敢于反抗,终于冲破束缚;“奋力冲上了天空”,则表明鹰向往的是天空,向往的是自由。第二节与第三节表明鹰为了挣脱束缚、追求自由,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诗人写鹰受伤了仍要挣脱束缚,奋力飞向天空,表达的是对鹰的赞美之情,赞美鹰敢于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同时也表达了对禁锢生命的势力的不满。第四、五节中,“向大地倾洒无尽的柔情”“山河收留了它的羽毛和血肉,/蓝天拥抱了它不死的魂灵”表明山河、蓝天与鹰之间的深厚情谊。
8.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在《荷塘月色》中学到的景物描写的技巧,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写作时要抓住景观的特点,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模拟练
1.A “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于文无据。
2.C A.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A 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4.答案 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 引用人物观点,目的是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本题可以从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等角度分析。同时,引用人物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5.答案 ①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②创作意识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③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④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解析 由“《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的。由“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创作意识方面来赏析的。由“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可归纳出是从语言方面来赏析的。由“《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可以归纳出是从抒情方面来赏析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课时练
』  下一个『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分层作业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