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一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春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题2020年9月本试卷分阅读题和基础知识题两部分共18题,共12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阅读题(共5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陈慧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
试题预览
长春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2020年9月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基础知识题两部分共18题,共12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共5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出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心灵和情感。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整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义旨等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感情共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援引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提出论题,并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从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4分)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帝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于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8.下列对文中加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B.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泛指国家;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意为侍奉公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居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办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功勋卓著。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倚重。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忠厚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审问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四、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卧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朝天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1.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诗歌氛围凄凉、情感哀伤,使用了“灯”“月” “窗”等意象,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做官不能回家的无奈之情。
B.“凋”原意凋零,这里指早晨的露珠凋零,青青柳枝枯萎,诗人借露珠和柳枝,突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悲伤之感。
C.“空”原意徒然地,白白地。这里指薇蕨在诗人家乡白白地生长,因为自己却无法看到,借此表明诗人内心的惆怅。
D.颈联描写出生活环境的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以及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
E.“寒窗”是以凄寒幽暗的灰色调的语词来修饰窗,所构成的窗意象都蕴含着低沉、阴郁的情绪。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殊《浣溪沙》词中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62分)
六、 基础知识检测(12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以来,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以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捐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左右,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B.雾霾是中国之痛,我们用后代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为代价,换取高速发展的GDP,走的恰恰是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C.近年来,一些公务接待活动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极大地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D.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只有让阳光也照亮“井居者”“蜗居者”的生活,我们才能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武隆因境内的武龙山而得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青龙桥头还住着两户农民,代替老虎守护“天坑”“天桥”,被称作“虎民”。
①因与广西一地同名,于明朝1380年改“龙”为“隆”,寓意兴隆,但当地人状物取名还是多喜欢用“龙”字
②正如长白山上的老山参旁边,总会有蟒蛇盘踞一样,在“大炼钢铁”之前,武隆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在天生三桥上终年有老虎守护
③因此武隆人尊老虎为“山王菩萨”,礼敬有加,感谢它们千百年来很好地为武隆护卫住了大自然的馈赠
④其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 
⑤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蜿蜒排开,遮空蔽日,龙气森然 
⑥每到夜色降临,老虎对着“天坑”方向的万丈深洞嘶声吼叫,山林震荡,百兽变色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⑥②⑤
C.④①②⑤③⑥ 
D.④①⑤②⑥③
1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俄罗斯在此次打击叙利亚恐怖组织的行动中首当其冲,派出战略轰炸机,对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进行了空袭。
B.腾讯会把钱投入到网络游戏、即时通讯还是互联网新业务?尽管腾讯高层没有透露风声,然而来自业界的揣测却已经满城风雨。
C.过去一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频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人们祈求新的一年五风十雨,走出减产歉收的阴影。
D.挪威天才棋手卡尔森在棋王争霸赛中战胜挑战者印度棋手阿南德卫冕成功,成为象棋界炙手可热的人物。
17.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依次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________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________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________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________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七、写作(50分)
18.一位画家拜访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你准能卖掉它。”后来的事实果真如此。 
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长春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2020年9月
一.答案:1.C; 2.A; 3.B
解析:1.A根据原文,诗歌依赖的是诗人“个体”的心灵和内在情感,而非人类的“共同”情感。
B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D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粗浅认知’,而不是‘理性认识’”
2.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不适宜用存在根本差异的方法来研究古典诗词,原文中有“不可否认,大数据……确有帮助”“小学生使用大数据……能力”等提示
3.“无从”绝对化了,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原文中有“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提示
4.C; 
5.①善良朴实。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
②感情真挚。他对救他的人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想永远记住他们;
③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
6.①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张照片”是小说的线索,连接起小说的主要情节;
③“一张照片”既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也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4. C项“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错,这样写的目的是给下文作铺垫。
5.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
6.本次为标题作用分析,从标题对小说的作用入手回答即可。
7.B;8.B;9.D;
10.(1)周勃不喜爱文学,每次召见儒士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而要求他们说:“赶快对我直说吧!”
(2)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前往,丞相您是我器重的人,您带头先回到封地去吧。
解析:7.根据上下文可知,“欲反”说的是“勃”,二者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逮捕勃治之”表意完整,“长安”应属于前面的句子,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8.“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错误。文中“就国”指回到封地。
9.“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错。根据文意可知,应是周勃先贿赂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请公主作证。
10.(1)说士:游说之士。向:面向,朝向。责:要求。趣:急速,赶快。
(2)就:赴、前往。或:有的人。其:代词,此处指代周勃。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是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居到沛县。周勃靠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还常在办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高祖号称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胡陵。后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汉王)回师平定三秦,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随高帝征讨反叛的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打败了他们。高帝封赐周勃列侯的爵位,并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作为周勃的食邑,号称绛侯。
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随高帝在代地征讨反叛的韩王韩信,周勃升任太尉。周勃为人质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把大事交付给他。周勃不喜爱文学,每次召见儒士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而要求他们说:“赶快对我直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六年,设置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后,高后去世。于是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诸吕并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之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他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说:“您已经诛灭了诸吕,拥立代王为皇帝,威震天下,然而您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处于尊贵的地位,像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临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去官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任命周勃为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前往,丞相您是我器重的人,您带头先回到封地去吧。”于是被免去丞相的职位前往封地。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想要谋反,皇帝把此事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的官员负责,于是(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审问治罪。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措辞。狱吏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两黄金送给狱吏,狱吏就在木简背面写字告诉他,说“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孝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公主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请公主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进言,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事。文帝临朝时,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候原来身上带着皇帝赏赐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那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要谋反了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狱了。”于是派使者手持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后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封地。在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是武侯。
11.AD;
12.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
解析:A这诗歌表达了诗人因做病不能回家的无奈之情。D.是颔联,答对一项得3分。
13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小园香径独徘徊。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4.D,解析:A项,“近47.5亿港元左右”不合逻辑,可去掉“近”或“左右”;B项,“我们用后代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为代价”句式杂糅;C项,“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用公款大吃大喝”缺少宾语,可在其后加“等现象”。
15.答案:D
解析:做题时需先看备选项,③或④为第一句,比较③④,“其山”无疑是指武龙山,④与文段第一句承接紧密,故排除A、B两项,②中的“天生三桥”指代⑤中的“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应跟在⑤后。故答案为D项。
16.答案:C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满城风雨:意思是说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五风十雨:意思是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
17.A
18.作文:
按要求所提示的,我们就能立即判断应写成一篇议论文,应从所提供的材料中确定一恰当的中心,并与社会生活挂钩,给予阐发开去。 按所提供的材料,可确立如下几个论点:
1、以质取胜,2、磨刀不误砍柴功,3、功夫不负有心人 
“以质取胜”侧重谈产品质量的优劣。“磨刀不误砍柴功”侧重点是要练好基本功。“功夫不负有心人”侧重谈平时努力与最后成功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平时生活的积累,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口味”的论点来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坞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七次周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