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基础知识汇总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基础知识汇总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劝学》基础知识汇总练习1.记字音①(róu) ②中规(zhòng)  ③虽有(yòu)槁暴(pù)④就砺(lì) ⑤知明(zhì) ⑥须臾(yú)⑦跂而望(qǐ) ⑧舆马(yú) ⑨舟楫(jí)⑩生非异(xìng) ○11跬步(kuǐ) ○12骐骥(qíjì)○13驽马(nú) ○14锲(qiè) ○15金石可镂(lòu)○16爪牙(zhǎo) ○17埃土(āi) ○18二螯(áo)2.通假字(1)以
试题预览
《劝学》基础知识汇总练习
1.记字音
① (róu) ②中规(zhòng)  ③虽有(yòu)槁暴(pù)
④就砺(lì)   ⑤知明(zhì)   ⑥须臾(yú)
⑦跂而望(qǐ)   ⑧舆马(yú)   ⑨舟楫(jí)
⑩生非异(xìng)   ○11跬步(kuǐ)   ○12骐骥(qí jì)
○13驽马(nú)   ○14锲(qiè)   ○15金石可镂(lòu)
○16爪牙(zhǎo)   ○17埃土(āi)   ○18二螯(áo)
2.通假字
(1) 以为轮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
“有”同“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3.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2) 以为轮
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牙齿。
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寄居存身。
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4.一词多义
(1)疾
①声非加疾也(劲疾)
②问之民所疾苦(痛苦,忧患)
③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
⑤疾风知劲草(急剧而猛烈)
(2)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
③无从假书以观(借)
④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授予)
(3)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④佛印绝类弥勒(极,最)
⑤斩尽杀绝(尽,完)
⑥天柱折,地维绝(断,断绝)
(4)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④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⑤此人凶强侠气(强横)
⑥强不知以为知(勉强)
(5)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关系)
⑤锲而不舍(连词,表假设关系)
⑥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6)于
①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比)
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可不译)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贫者语于富者曰(介词,对)
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表被动,被)
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
⑧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表时间或地点,在)
5.词类活用
①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②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③金就砺则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锋利)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⑦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⑨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6.文言句式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句
《师说》基础知识汇总
1.记字音
①句读(dòu) ②或不焉(fǒu) ③位卑(bēi)
④近谀(yú) ⑤也欤(yú)   ⑥郯子(tán)
⑦苌弘(cháng)   ⑧老聃(dān) ⑨蟠(pán)
⑩六艺经传(zhuàn) ○11贻(yí)
2.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一词多义
(1)师
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吾师道也(学习)
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③内惑于郑袖(迷惑)
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
(5)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
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
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
(6)其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
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
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
5.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⑤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⑧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6.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④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⑤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任务设计
1.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2.(拓展延伸)《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都使用对比论证,按照下面示例的分析,自选论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分析:反面+正面→对比点
写作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朋友。但当造化将他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
任务探究二 喻巧而理至——赏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任务导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任务设计
1.《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结合文本分析。
注意着眼于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分析。
答案 ①排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排比中的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这种排比中,语气越来越强;并在这越来越强的语气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把“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等具体的物象,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②对比中的比喻论证
本文把对比和比喻论证结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论证的事理。例如:作者把“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把“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把无“爪牙之利”的蚓与有“六跪而二螯”的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种正反相差极大的对比,在强调这些事物有巨大差异的同时,把“用心躁也”的事理,论证得既形象,又生动。
③递进中的比喻论证
本文把要论证的道理,通过一种递进的方式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第二段中,“登高而招……假于物也”。首先,由登高时的现象,引出声音的传递,再由声音的传递现象,引出驾驭奔马出行,可谓是包罗万象。由生活现象到其本质的论述是一种递进,而从生活现象到本质所蕴含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观点则又是一种递进。
2.《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拓展延伸)续写训练: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在材料后面补上几句话,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
补写的文字要和语段中的比喻契合,做到语言连贯。
(1)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
答案 (示例)人的一生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失败,才能最终使自己坚强成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2)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
答案 (示例)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持住生命之初的那种纯洁、明净,否则就会被自私、残忍等各种垃圾占据。
(3)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答案 (示例)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端正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有父母的教育、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迅速成长,养成良好的品格,等你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整个社会的风气有望变得更好。
(4)气候变了,衣服必须跟着要变。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和秋冬之交,各要换一次衣服。不会变换衣服,就会闹出一些毛病来。
答案 (示例)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时代变化了,社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被时代淘汰,为历史所抛弃。
任务探究三 尊师重学,塑形铸魂——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
任务导引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传统的经典论文。《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师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两篇文章都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做出了完美的阐释,在今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任务设计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注意本文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以及总分式结构的特点。
答案 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①第二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第三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③第四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
进步性体现在思想的解放性和人民性上。
答案 《师说》中有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②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③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降低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3.(拓展延伸)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推动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助力着民族精神历久弥新。请完成以下任务。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高一年级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请自选“五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中的一项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答案 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19~2020学年度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提升卷』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师说》精品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