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堂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堂同步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作家作品。(1)赫尔曼▪黑塞,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作品多以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
试题预览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作家作品。
(1)赫尔曼▪黑塞,        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           。作品多以        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王佐良,浙江上虞人。        、          、              ,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文学常识。
(1)《               》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2)《               》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极富阿拉伯民间色彩。其中“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渔夫、魔鬼和四色鱼”等脍炙人口。
(3)《         》是英国作家斯蒂文生(斯蒂文森)的小说,又译作《金银岛》。
3.生字注音。
卷帙(    )   已臻佳境(    )   豁然开朗(    )  
苍穹(    )   点缀(    ) 
4.解释词语。
(1)豁然开朗:
(2)牵强附会:
5.易混辨析。
做客:
  作客:
偶然:
偶尔:

答案
1.(1)德国  诺贝尔文学奖  小市民生活
(2)诗人 翻译家 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2.《鲁宾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宝岛》
3.卷帙(zhì )  已臻佳境(zhēn )  豁然开朗( huò)苍穹(qiónɡ )  点缀(zhuì)
4.(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2)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5 .做客:当客人。时间较短,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悟,交流思想等。
    作客:当客人。时间偏长,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较强。
偶然:表示不经常。着重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跟“必然”相对;
偶尔:表示不经常。着重于数量,次数少,跟“经常”相对。


1.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阐述了教养的内涵以及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意义,给我们深刻启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请找出关键语句,并作阐释。
(1)教养的内涵: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地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黑塞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言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也启发我们思考: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3)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有“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文中写道:“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请具体说说上图书馆有哪些“乐”。
 (1)中学时期,上文华图书科学校“公书林”: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读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感到有趣,读美国杂志“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2)读清华大学时,上清华图书馆第三阅览室:“教益极多”“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3)在英国读书时,上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心境也豁然开朗”。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感受到“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

3.《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对照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思考有什么是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个人特色的。
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黑塞“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这样抓眼球的小说,它们能够唤起阅读最天然的乐趣。王佐良在“公书林”中,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原著,所以仅仅“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还翻着美国杂志的图画看看,以满足“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王佐良则说:“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淡(àn)     宽敞(chǎnɡ)       日臻完善 (zhēn)     
B.间隙(jiàn )      苍穹(qiónɡ)        里胥力欧 (xū)     
C.国粹(cuì)      白炽灯(chì)       散心消遣 (qiǎn)     
D.磕头(kē)      给予(gěi)      勃然大怒(bó)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丧心病狂   蜂涌而上   同舟共济   相得益彰
B.耳提面命   世外桃源   逆来顺受   荡然无存
C.牵强附会   赏心悦目   乌烟瘴气   叹为观之
D.自顾不暇   眼花撩乱   矫枉过正   未可厚非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世贸大楼废址已成为纽约新的旅游景点,游人看后无不神色黯然,叹为观止。
B.他刚说过他能处理好自己侵权这件事,现在又矢口否认,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让人实在不解。
C.他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很让大家喜欢。
D.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________。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5.下列对作家作品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丁是法国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为《神曲》。
B.赫尔曼•黑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于德国,后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荒原狼》《艰难时世》等。
C.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是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其文集以号命名为《韩昌黎集》。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一书,是荀子及其门人的著作辑录。
6.下面是某校图书馆的还书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完成7~9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7.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8.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9.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三、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满足他们的阔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作品“经典化”与大众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C.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式,如第①段中列举了古今的阅读载体,第④⑤段中列举部分中外作家的作品。
D.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D.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A项,“炙”应读“zhì”;B项,“髓”应读“suǐ”;D项,“给”应读“jǐ”。
2.B 
【解析】A项“蜂涌而上”的“涌”应是“拥”;C项“叹为观之”的“之”应是“止”;D项“眼花撩乱”的“撩”应是“缭”。
3.D  
【解析】A项“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B项“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C项“豁然开朗”是指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道理一下子明白了。
4.B 
【解析】本题考查区分和使用近义词与同音词的能力。“云集”和“聚集”都有“集合”的意思,“聚集”侧重“凑在一起”,“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①句说的是记者,显然应用“云集”。故可排除A、D项。“品味”为“尝试滋味;品尝”意,动词。而“品位”为“素质”意,名词。②句选“品位”得当。“赞扬”有“称赞”和“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之意。对于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等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称赞”而无法“表扬”,所以③句用“赞叹”贴切。
5.D
【解析】A.但丁是意大利人。B.《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C.昌黎是韩愈的籍贯。
6.读者携带借阅证去图书馆查验,进行还书,若无过期,直接还回,图书管理员将书籍归库上架;若过期,读者需缴纳逾期费再还书,图书管理员把逾期费上缴财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一是要看清还书的流程,二是要表达清楚、简洁。

二、课内阅读
7.D
【解析】D项偷换概念,选项说的是获取真正教养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其内涵。
8.B
【解析】B项,“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与原文表意不符。“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和“问题不在于数量”。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9.D
【解析】D项,“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并不是作者反对的。文中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三、迁移阅读
10.D
【解析】A项,“更热爱”错,原文是“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B项,“知识付费”与经典作品释放魅力没有因果关系。C项,“大众的口耳相传”缩小范围,只是条件之一。
11.B 
【解析】“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说法绝对。
12.C
【解析】“超越前人的经典”错,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测评卷』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时步同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