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时分层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时分层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①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②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③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
试题预览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①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②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③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__________,因而本身便__________着价值。同样的,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  ),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④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文中四处顿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④处应用逗号。]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胜券在握 包含 异彩纷呈
B.胸有成竹 包含 丰富多彩
C.胜券在握 包涵 异彩纷呈
D.胸有成竹 包涵 丰富多彩
B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胜券在握:指一定能取得胜利。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异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B.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激励同时又是完成
C.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激励又是完成
D.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A [“同时”连接的应该是“既是……又是……”,故排除C、D两项。“激励”比“完成”更进一步,据此可以排除B项。]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A [A项,“并非”后的“是”多余。]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  ①  。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  ②  ,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  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根据后句“体现了这一特征”,结合前句微阅读的阅读方式,应填微阅读的特点;第②空,依据后面的“因为……”,应填一句与常人理解不同的转折句;第③空,前句有“不是……”,该处应填“而是……”,是对前句的否定,见解上要有所升华。
[答案] ①它所表现的形式是短小、迅捷 ②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也有深度 ③而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见识
6.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个字。
①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②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7.观察下面两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简要概括两幅漫画共同的寓意。(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幅漫画构思的创意。
第一幅:(6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4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漫画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本题有两幅漫画,第一幅,有三个人,不读书的人,目光只会盯着地面;读书少的人,目光只会盯着墙壁;读书多的人,能看到远处的天空。第二幅,从书本中充电后,大脑会变得更大。两则漫画的共同主题是多读书,价值大。(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语句)(2)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漫画所有构成要素,展开合理的联想,要注意内容完整,流程表述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连贯,无语病,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第一幅漫画,通过三个人读书多少的比较,导致眼界大小的变化,说明读书越多,人的眼光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远。第二幅漫画,把书籍比作电源,能给人的大脑充电,经过充电后的大脑比以前更大,暗示比以前更有智慧。
[答案] (1)多读书,价值大。
(2)第一幅:通过三个人和三叠书的变化说明书籍恰似人生的垫脚石,读书越多,人的眼光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远。第二幅:把书籍比作电源,给大脑充电,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书籍是智慧的源泉的主旨。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A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分析可知,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C项,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项,“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以偏概全,太绝对。结合文本内容“《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这个读书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等分析可知,“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等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读书的认识也在变化,“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必要性”错误,“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结合文本内容“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分析可知,“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因果关系不成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高一(上)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语文试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