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节选)》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节选)》重点知识能力提升(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1反对党八股(节选)【重点知识•能力提升】一、阅读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浮夸自大文风可以休矣!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内部水平却了无新意,令人堪忧。比如,有的一味夸
试题预览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浮夸自大文风可以休矣!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内部水平却了无新意,令人堪忧。比如,有的一味夸大、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任意拔高、贻人口实,鼓吹《别怕,中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一厢情愿、照单全收,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的后果,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对一些媒体而言,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在此类文章的始作俑者眼里,标题就是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不加点“刺激”的猛料,就无法吊起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面,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还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荼毒公众认知不说,更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声音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要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人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②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③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④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⑤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⑥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⑦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好似马拉松,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
B.作家池莉认为懂事需要经历,而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就是“熬”,这个“熬”就是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
C.“熬”可以创造价值,涵养性情,升华境界和人格,所以说有心志地“熬”,都是自找的。
D.“熬”并非逆来顺受、心如死灰,熬的骨子里是坚持。人们需要在“熬”中思索、奋斗、突破,方能有益人生。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自然,从两位作家谈论割麦写起,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中心论点“一个‘熬’字益人生”。
B.文章第③段先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越熬越有利于人生,然后用引用论证更有说服力地证明熬得住才能成功,接着引用池莉和单田芳的人生箴言证明熬的作用。
C.文章第④段列举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熬的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绚丽多彩。
D.文章运用比喻、引用和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尤以引用论证为最,这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9.阅读这篇文章,你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文本作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立然后文化立
解玺璋
①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②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如果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③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④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
⑤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他认为,对物质的过度崇拜到了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⑥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⑦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产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不仅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更因为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品本身就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注)①《文化偏执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缺,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谬而图富强也。”
1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1.阐释第三段中画线句子内涵。
                                                                                             
                                                                                             
                                                                                             
1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然后文化立”。
                                                                                             
                                                                                             
                                                                                             
二、语言综合运用
13.把下面的5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的许多幽默含蓄、意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警语佳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②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而且还是非凡的语言大师。
③长期的革命生涯和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
④毛泽东的语言魅力以其无与伦比的深刻影响力,堪称清新朴实、活泼凝练的现代汉语的开山人和杰出代表。
⑤他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
14.议论文举例论证中有一种“列举法”,即用简短的语句连续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证明同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证过程,气势和力度兼而有之。请以“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为论点,补写一个事例。
有梦想才会有奇迹。袁隆平梦见水稻大到可以让人在稻穗下乘凉,怀揣这份梦想,他孜孜以求,成了“杂交水稻之父”;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坚信“美会留下”,带着这份梦想,他坚持绘画,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赞赏;                                                                                    
                                                                                             
                                                                                            。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然讽刺和幽默都是人对客观对象的精神超越方式,并且都是用笑的方式实现对客观对象的超越,     
                。人通过讽刺实现的是与被讽刺的事物的感情决裂,而通过幽默实现的是与被笑的对象的感情和解。讽刺具有对被讽刺对象的揭露力量和鞭挞力量,                     ,而幽默所笑的对象的缺点是可以被原谅的。                     ,幽默的对象主要是愚。假、恶、丑是对人有侵犯力的,是对别人的一种损害或欺骗,它体现的是一种品质,一种对人的共同生活具有关键意义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到文中圈出有关“文风”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D项,“文风好的文章”“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表述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表述错误,原文列举数据论证的是警醒自媒体从业者们应该恪守自律,而不是题干所说的“浮夸会步人新闻生产的歧途”。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通过分析可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新闻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A项,“益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B项,“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意思为修改章节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与本文观点不符。C项,“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意思是要写出能流传于世间的文章,作者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间的立意。与本文“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要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强调新闻创作必须坚持“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的原则的观点相符合。D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为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主张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本文观点不符。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A.原文说“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而选项说“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扩大范围。B.原文“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很多人认为的并不能等于就是事实“普遍存在”。曲解文意。C.原文“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并没有说第二个是根本原因,这是无中生有。
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错,旨在证明“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说只局限于一个文献类型,“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但不等于就是“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只要……,就……”推断绝对,曲解文意。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错误,“只要……就能”表述过于绝对化,第二段的表述是“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B项,“这个‘熬’就是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错误,“就是”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文中是“相当于”。C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节选)》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下一个『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反对党八股(节选)》课时同步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