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重点知识能力提升练习


·重磅推荐:备战2021,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分类下载      ·2021高考一轮复习名师讲座免费试听,网罗所有重难点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重点知识能力提升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阅读与拓展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乙:蓬生麻
试题预览
一、阅读与拓展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
A.兰槐 B.芷 C.滫 D.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甲文谈学习的①        ,乙文谈学习的②        ,丙文谈学习的③           。
A.① 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 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 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        论证,乙文运用②         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A.① 对比②类比③ 比喻 B.① 比喻②对比③ 类比
C.① 对比②比喻③ 类比 D.① 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①,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②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③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④,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⑤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⑥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⑦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⑧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⑨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左、右:泛指处所。重:敬重、尊重。②疾:奋力,努力。③论:被人称述而彰明。④说:说教。兑:通“悦”,高兴。⑤董:毒药。⑥胜理:依循事理。⑦遇合:相遇而投和。⑧畏:横死。⑨畏:被围困。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
B.“学者”在古代多义,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也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D.“颜回、曾参”是古代有名的儒生,他们都是荀子的著名弟子,在道德修养上十分崇高。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B.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D.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子、子女做到“忠孝”,臣子、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尊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的否定,也为唐代韩愈作《师说》提供了借鉴。
D.文章称颂“忠孝”“尊师”,并把曾点和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尊  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候。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有改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跽:跪姿的一种。跪时两膝着地,挺直上身。
B.乡: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春秋齐制,十邑为乡。
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如士大夫。旧时也指读书人,如学士。
D.国:士大夫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家”,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国”。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尊贤而下土的重要性。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像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人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范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 “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17.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二、语言综合运用
18.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内容将下联补写完整。要求下联含有“师说”二字。
上联: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
下联:                                     。
19.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按正确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横线处的续写。要求:内容准确,连贯得体,除“引用”外,至少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小潘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教育家孔子见到这一幕,对小潘说:“小潘同学,                                                                                        
                                                                                             
                                                                                             
                                                                                            。
期待你的进步。”









【参考答案】
1.【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该句断的时候,首先抓标志,如“也”“则”“哉”等字,故在“小人之学也”处断开;而“入乎耳”“出乎口”是对称结构,应该在其前后断开;“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则是判断从口到耳朵的距离仅仅四寸罢了。“曷……哉”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其前应断开。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题干要求选择: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布”;“美”。“布乎四体”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遍布”;“以美其身”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以便使其身美(完美)。
3.【答案】于;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甲文中的“乎”都在句中,比如“入乎耳”,所以它相当于介词“于”,此处可译为“从”。“曷……哉”中的“曷”是疑问副词,相当于“何”,译为“怎么、哪里”。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及判断。代词是代替名词,往往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代词“其”的用法非常丰富,多做第三人称代词,至于它指代的是什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和把握。“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的是“芷”。相关上下文是: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从这里可以判断 “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的是兰槐之根“芷”。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做这种题关键在于先要整体把握全文,知晓文章大意,然后结合相关语段去分析和理解。一定要明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道理。题干要求选择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首先画线句的意思: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这句话显然强调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旨趣相同。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题干要求归纳概括甲乙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三则材料都围绕的是学习,但是侧重点不同。甲文:通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对比,强调学习的关键是专心致志的态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说的是君子、小人的不同学习目的。乙文:用大量的比喻说明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作用,所以要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趋利避害。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这段话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题干要求判断甲乙丙三段文字所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从刚才第六题的分析可知:甲文:通过君子和小人学习的不同进行对比,强调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专心致志的态度。故此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乙文:“蓬草”“白沙”等事物作比喻说明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作用,所以要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趋利避害。这正是比喻论证手法。丙文:从“登高山”“临深溪”,类比到“闻先王之遗言”正是采用类比论证的手法,说明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译文:
甲: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乙: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丙: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D项,“荀子的著名弟子”错误,应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施行道义。只要事理被依循,道义得以树立,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不敢轻慢他们,即使上至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师徒相遇而投和的情况不可能一定实现。如果有谁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却想要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让人尊重”“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句式一致,之间断开,之后断开,排除A;“上至于天子”,为了强调地位尊贵的天子身份,之后断开,排除B;“而欲人之尊之也”“而”,表转折,之前断开,排除D。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B项,上句说的是“学者”成为圣人的条件,下句说的是老师该如何教学生;C项,上句说的是做老师的要务,下句说的是学生接受义理后的情况;D项,上句是说师生关系,下句是说学生要如何对待老师。
1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项,“并把曾点和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错误,文中把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与尊师无关。
12.【答案】(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人,未曾有过。
(2)希望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被沾湿一样。
(3)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程度,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疾”,努力;“魁士”,贤士;“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曾有过。(2)中“显”,显赫;“是”,这;“怀腐”,怀揣腐臭的东西;“恶”,厌恶;“濡”,沾湿。(3)中“若此”,达到这样的程度;“尽智竭道”,尽心竭力。
参考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和孝是做君主的和做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的和做臣子的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的和做父母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和孝,做子女的和做臣子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达和荣耀,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不懂得理义,是由不学习造成的。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能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那么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尊贵卑贱、贫穷富有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地位高低、尊贵卑贱、贫穷富有,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那么老师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合宜的。所追求的都能得到,所希望的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只有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人,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应召去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也不可能受到救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并且自己随意行事,希望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被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硬性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反倒去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反倒去硬性说教,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把石头坠在他身上,如同医治病人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使世道越发混乱、不贤明的君主越发昏惑的人就由此产生了。
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施行道义。只要事理被依循,道义得以树立,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不敢轻慢他们,即使上至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师徒相遇而投和的情况不可能一定实现。如果有谁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却想要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让人尊重。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有父亲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那些没有父亲而且没有老师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这是说侍奉老师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曾参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曾参恐怕是横死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最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下一个『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管理员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话:13958889955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