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研习任务配套练习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研习任务配套练习语文试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阅读导引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
试题预览
阅读导引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唯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文学创作更多地关注自我觉醒意识,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迪。
人生的三个觉醒
周国平
人的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第三,和宇宙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还是一个灵魂。这三者概括了你之为你的本质。因此,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一、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在社会上生活,有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觉醒,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带给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你诚然可以去追求其他种种复杂的快乐,可是,倘若这种追求损害了这些单纯的快乐,其价值便是可疑的。
二、自我的觉醒
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这个自我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懒惰,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独特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因为怯懦,随大流是最安全的,独特却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
三、灵魂的觉醒
世间一切生命中,唯有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个“我”。但是,无论你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在人世间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唯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种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汉语中“灵魂”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灵”和“魂”。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个“魂”。据说,“魂”是从“灵”来的。可是,在进入肉体之后,“魂”忘记了自己的来源,因此必须和“灵”重建联系,这就是信仰。通过信仰,“灵”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灵魂”。
哲学不讲灵魂,讲智慧。汉语中“智慧”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智”和“慧”。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认识能力,就是“智”,因此能够把自己认作“我”,与作为“物”(包括他人)的周围世界区别开来。但是,“智”的运用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就是超越物我的区别,用佛教的话说是“离分别相”,用庄子的话说是“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与宇宙生命本体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在我看来,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况下,精神性自我不觉醒,人第一会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会受这个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无边。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告别语
铁 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的个性完全相同。我们生而为人,本来都是各具特色的,也有权利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解放的程度,标志着人的解放程度。自我觉醒,个性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贝多芬的灵魂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拥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粗犷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这几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便非常客气地请求贝多芬演奏一曲。但贝多芬断然拒绝了。当公爵由请求转为要求的时候,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声不响,猛地推开客厅的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去。
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了个粉碎,并写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心得体会:                           
                                
                                
                                
                                
                                
                                
                                
                                
                                
                                
                                
                                
                                
                                
                                
                                
宁静无悔的个性选择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据史料可知,他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之处。
心得体会:                           
                                
                                
                                
                                
                                
                                
                                
                                
                                
                                
                                
                                
                                
                                
                                
                                
                                
                                
                                
                                
                                
                                
                                
你的在天之灵依然指引我们
朝向个性解放之路
李小龙曾说过:“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在美国看大陆新播热剧《李小龙传奇》,与其他国人一样,热血沸腾,无不为小龙的拳头与奋斗精神所折服,李小龙汲取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武学传统,博采世界武学众长,成为一代武学宗师,创立了截拳道。李小龙还为世界影坛创造了“功夫电影”这一新片种和用功夫语言来加以表达的电影语言新元素,进而为中国电影打入国际影坛铺设了道路,并由此在世界功夫电影界矗立起一座迄今无人超越的高峰。好莱坞著名动作演员艾瑞克•李认为:“在美国,大家都认为成龙、李连杰特别了不起。不过美国人最认可的还是李小龙,他当年通过中国武术打开美国电影界的大门,迄今他仍是中国功夫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他的位置。”看他单枪匹马,闯荡美利坚,凭借个人精湛的功夫、演技以及光芒四射的个性魅力,征服了世界观众,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重新认识了威武不屈的伟大中华民族。
在西雅图李小龙墓前,有着一本精美的石雕书,在翻开的书页上,左边用中文镌刻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名言和振藩截拳道标志——太极图,高度概括了李小龙一生的学术成就;右边,则用英文镌刻着李夫人琳达女士和振藩截拳道门下众弟子对一代宗师李小龙的献词:“你的在天之灵依然指引我们朝向个性解放之路。”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类最终的能力在于觉醒”,个性解放之路在于觉醒,也成就了自由与民族复兴的根本,我坚信!
【问题探究】
1.在周国平看来,灵魂觉醒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灵魂的觉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
2.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知青“上山下乡”,离开家园的场景,诗人抓住火车开动这一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3.有人把《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看作是“年轻一代的觉醒”的标志,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这首诗中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这自然体现出了“年轻一代的觉醒”。
4.你是否赞同《告别语》中“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同意。理由:①生活是从真诚的交流开始的。“小宝”的“再见”建立在与露露有共同语言、彼此间交流玩耍的基础上,所以露露离开时,小宝才会依依不舍,想要与对方再次相见,他们的生活开始于两人的真诚交流。②生活是从勇敢面对开始的。朱丽逃婚是惧怕自己的婚姻生活像母亲那样不幸,对婚姻的逃避其实是对未来生活的逃避,后来,小宝对待客人态度的转变影响了她,使她想要面对生活。③生活是从自我反省、自我觉醒开始的。朱丽的转变虽然受到了小宝行为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她藏身客房时对自我行为的反省,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
 
有西方文学史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娜拉的问题虽说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事情,但直到现在,女性解放的话题仍然让人们津津乐道。对于女性解放的问题,你有何独到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娜拉的结局,最真切地告诉我们,妇女解放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如果不去变革那压抑人性、阻碍女性解放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妇女解放必然只是一句空洞无力的社会口号。女性解放除了要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外,女性还应该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做生活的奋斗者和强者。女性要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女性解放不管到什么程度,首先女人要把自己当人,并以人的尊严活着,那样女性解放才叫真正的女性解放。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男女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世界上的男和女共同营造和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女人没有必要把男人当成自己的敌人,女人需要的更多的是勇气、奋斗、宽容、付出,最重要的就是热爱她周围的世界,以一个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我想女性解放真正的含义也莫过于如此。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单元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4单元《迷娘》《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教师用书配套练习语文试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玩偶之家(节选)》课时分层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