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练习题汇编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练习题汇编及答案(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练习题(一)1.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4分)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
试题预览
练习题(一)
1.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4分)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          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          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          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窜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者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          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摩肩接踵  盈盈伫立  喜怒哀乐  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  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  自由放任
C.鳞次栉比  含情脉脉  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  悲欢离合  自由放任
 
参考答案:C  “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盈盈伫立”形容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喜怒哀乐”用来形容人的表情,不形容“故事”;“自由放纵”则是贬义词,用在此处词性不合。
 
2.下面是某文化传播公司对安徽西递村的考察报告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六处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6分)
西递村至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落呈船样,四面都有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遇到一起,村落以一条竖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框架,构成以东西向为主、向南北伸出的村落街巷系统。村落建筑布局很有秩序,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⑥         改为              
参考答案:将“船样”改为“船形”;将“都有”改为“环”;将“遇到一起”改为“汇聚”;将“竖向”改为“纵向”;将“伸出”“延伸”;将“很有秩序”改为“错落有致”。
 
1.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为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块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幅对联在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是正看者《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A.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概括”应该在“含义”之前,“回味无穷”是整体上的表达效果总结,要排在最后。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6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其实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费孝通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①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则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的调查中,运用这种方法②               。该图表所呈现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1)                                         
(2)                                         
参考答案:①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有关;②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1.下面文字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就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历历在目,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汩汩歌声,不绝如缕。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A.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B.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参考答案:D  划线句子主要有搭配不当和主客颠倒两种语病。“岁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能用具体的数量词修饰;而“张村”“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则属于主客颠倒。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下列独具乡土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名言警句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的示例相同。(6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奉献他人的美好情怀。
[材料]
报效   关爱  知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报君黄金台上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心念父母  马革裹尸 羊羔跪乳  善待老人  投笔从戎 乌鸟私情
 
(1)                                                                      
(2)                                                                      
 
参考答案:
投笔从戎,马革裹尸,报君黄金台上意,这是报效祖国的美好情怀。
心念父母,善待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关爱老人的美好情怀。
乌鸟私情,羊羔跪天,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知恩图报的美好情怀。
 
1.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4分)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          。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传统乡贤文化          ,还有另一个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          ,代不乏人。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渐成为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           的制度。官吏退休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
A.地利人和  叹为观止  绵绵瓜瓞  岿然不动
B.用武之地  蔚为壮观  绵绵瓜瓞  雷打不动
C.地利人和  蔚为壮观  络绎不绝  雷打不动
D.用武之地  叹为观止  络绎不绝  岿然不动
 
参考答案:B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后用来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不受“广阔”修饰。“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绵绵瓜瓞”指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雷打不动”形容决心和意志坚定和不可改变的规则、规定。“岿然不动”指像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2.下来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6分)
传统乡土中国安土重迁,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子女要对父母尽孝。但是,现代乡土社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在家乡举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
 
②                                                                           
③                                                                           
 
参考答案:②有了舒适的环境未必能充实自我。③充实自我未必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4分)
A.读者给报社编辑写信说:“敬颂编安。”
B.长辈给侄儿李冰写信说:“顺颂安康。”
C.老李给同事老张写信说:“谨致鸣谢。”
D.小明给同学小王写信说:“特此函达。”
 
参考答案:A    B项,“顺颂”是书信结尾时的套语,表达祝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CD两项中“谨致鸣谢”“特此函达”都是官方书信用语,不用于日常交往。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段的内容,不超过20字。(6分)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因此,乡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人们从这个镜像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来的身影,并引发关于自身来自何方的遥远的回忆。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梁漱溟先生也曾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中国的嫩芽必须从旧中国的老根(乡村)中长出来”,中国要复兴的前提是农民的精神要重建。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陷入钢筋水泥和机械电子的重重包围之中,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烦恼。于是,长期被拒斥为边缘的、非主流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类型的乡村,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的氛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
 
答:                                                                                
 
参考答案: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或精神寄托)。
 
练习题二
一、内容理解题(7分)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答案BD
解析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制的社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答案D
解析A项,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机构,所以错误。C项,“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错误,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故错误。
二、材料概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3.依据文本,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5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需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便是“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4.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举例论证,正面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例子出现在选文的第4段,而这一段的中心观点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而“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是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一个典范,作者以此为例子,证明的就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这一观点。
5.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5分)
参考答案①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俗。②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③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圈子”化危害性的相关信息,然后逐一归纳得出答案。第3段可筛选出“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信息,第4段可筛选出“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决策的客观性”等信息,最后一段可筛选出“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理解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6.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答案C
解析A项,概括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答案C
解析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答案D
解析“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下一个『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精品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