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复活》同步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迹,伴随着这个奇迹而来的还有中华文明的日渐复兴。从来没有一个重重灾难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站起来的伟大转变。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坚定、自信、负责任的大国情怀和博大、宽
试题预览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迹,伴随着这个奇迹而来的还有中华文明的日渐复兴。从来没有一个重重灾难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站起来的伟大转变。 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坚定、自信、负责任的大国情怀和博大、宽广的世界眼光,努力践行着_________的古老智慧,(     ),也给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和依循的中国方案和路径。
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存和发展的_________早已经越来越明朗,尽管不时还有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论等_________的现象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西方的文明叙事是一个极其浅薄而又充满偏见的分析范式,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也已经开始反思甚至扭转西方_________的文明策略和话语范式。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来没有一个重重灾难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B. 从来没有一个灾难重重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站起来的伟大转变。
C. 从来没有一个经受重重灾难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D. 从来没有一个经受灾难重重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站起来的伟大转变。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己及人 局势 老生常谈 推行   B. 推己及人 格局 老调重弹 奉行
C. 以己度人 格局 老生常谈 奉行   D. 以己度人 局势 老调重弹 推行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不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B. 不仅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C. 让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不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D. 不仅让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食物打包也有正确“姿势”。首先,打包剩菜应使用清洁的餐具。其次,____________,做到荤与素、干与湿、鱼与肉分开盛装。最后,打包剩菜可“合并同类项”,食材应尽可能类同,色味相差较大的菜式不能混合,以利于____________。打包后的食物应尽快放进冰箱冷藏室,__________________,以不隔餐为宜,最好不超过6个小时。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万年桥
郑武文
公元1032年仲夏,青州古城连降暴雨,大街小巷沟满河平,整座古城笼罩在一片迷迷蒙蒙的水汽当中。
青州府西南皆是群山,东部平原,一条南阳河穿城而过,将古城隔成南北两块。因为落差大,雨水急,西南群山中的雨水迅速集结于南阳河,顺流而下,淹没了南阳河边的商铺、住家,更是冲毁了连接南北两城的唯一通道——北大桥。知府夏竦闻听灾报,立即亲赴河边指挥抗灾……
待雨停,灾民也大都安排妥当,看到河上来来往往竹筏穿行的百姓,夏竦知道,当务之急是重新建一座大桥。南北不通,不但居民生活饱受影响,而且一旦敌军打来,青州守军将无回旋之地。夏竦立即召集工匠,研究修桥之事。面对洪涛浊浪,工匠们也是束手无策,谁也不敢担保能够修好此桥。
是夜雨停,群星点点。夏竦身着便装,来到工匠们所住之处,与大家细商修桥之事。工匠们纷纷说道:“并非我等不努力,修桥一则原料奇缺,再则民工们都在加固河堤,个个精疲力乏,也是无人可用。”工匠们又呈上草拟的修桥图纸,夏竦看后沉吟良久,问道:“照图纸样式,桥修好可坚持几载?”一工匠言道:“青州近几年频降大雨,水势湍急。所修之桥尚无超过五载记录。”夏竦摇头:“劳民伤财,却坚持不了五年。有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啊?”众工匠面面相觑,摇头叹息。
突然,黑暗处一人跪下磕头:“知府大人,小人保举一人设计修桥,最少可保一百年不坏。”夏竦眼睛一亮,喊道:“快快请起,近前答话。”那个匠人走上前来,言道:“此人姓鲁名江,自言是鲁班后人。原是西南山人,只因得罪当地恶霸,发生争执,恶霸之子跌落山崖致死,却诬告被他打死,现正关在青州大牢,已判秋后问斩……”夏竦初到青州不久,并不知前任所判之案,回衙立即调出卷宗,看到案件确有许多失察之处,又亲自进到狱中,与鲁江攀谈。先问案情,再听鲁江的修桥设想。当时大宋国与契丹交战,狱中关押了大批契丹俘虏,人满为患。夏竦之父就被契丹人所杀,对契丹人充满了刻骨仇恨,看到他们,眼里就喷射出熊熊怒火。
夏竦命人放出鲁江,让他与匠人们商讨修桥之事。师爷偷偷言道:“鲁江是死刑犯,即使要重审,也应该先禀明朝廷,等到发下公文再作处理,您这样偷偷将人放出来……”夏竦道:“无妨,只需严守秘密,一边令人速将公文送至朝廷,等待回文。”
夏竦按照鲁江要求,命人到西南山中采伐大树,借助南阳河水运送到青州古城。可是又要修固河堤,又要建桥,还因为连年征战,青壮年大都在外当兵,确实是民工奇缺。夏竦下令:让狱中俘虏、囚犯帮助修桥!师爷大惊失色道:“大人万万不可!如果是一个鲁江,大家帮着隐瞒,尚可蒙混过关,这么多囚犯一块儿放出来,朝廷怪罪下来,实在是担当不起啊!”夏竦言道:“非常之事须用非常之法。一人做事一人当,师爷不必担心。”
看到俘虏们修桥并不尽力,夏竦又立下奖励之法。获得奖励的可以获得自由。看到苦着脸的师爷,夏竦言道:“他们也是些普通农牧民,当兵也是没法,我们劳力奇缺,如能为我所用,又减少了粮食供应,岂不也是两全其美之法?”
鲁江领人先垒巨石加固河岸,然后用数十根大木相贯。不用柱子,架成飞桥。因为没有桥下木柱,减少了阻力,就阻挡不了洪水,也就冲毁不了大桥。
桥尚未完全修好,夏竦就收到了朝廷的诏书,宣他速速回京议事。
原来是有大臣弹劾了他。夏竦在朝堂之上陈述了青州遭遇水灾的经过,以及搜集到的鲁江蒙冤的证据。弹劾大臣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桥铺路,本是分内之事,以此牵强不足以为自己的枉法作辩解。况我听说,南阳河大桥,尚无能坚持五年者,这鲁江难道就是神仙?”夏竦道:“臣愿以项上人头保鲁江无罪。而且此桥设计合理,多了不敢说,至少会五十年无事。”
弹劾大臣哈哈大笑:“夏大人又如何敢保五十年?”夏竦言道:“五十年还是保守说法,五百年也许不止。在我有生之年,如非人为,大桥何时冲毁,朝廷何时取我脑袋,如何?”
夏竦虽然拿命保了鲁江无罪,却无力保住鲁江,此人后来不知所终。据说是被契丹人捉去,命其为己造桥。鲁江誓死不从,以死报答夏竦知遇之恩。
北大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开辟了中国桥梁历史的新纪元。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才在原有基础上被重新以土石结构改建,此时已经过去了562年。万历皇帝感叹:“此桥千年不倒,就更名为万年桥吧。”
斯人已去桥犹在。今天你如果去青州旅游,连接南北城的依然是这座万年桥。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洪水冲毁北大桥的事件,自然引出了指挥抗灾、谋划修桥的主人公夏竦。
B. 小说善于细节传神,夏竦的“沉吟良久”“眼睛一亮”,师爷的“大惊失色”“苦着脸”,都是通过外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 小说写夏竦对契丹人的刻骨仇恨是为下文写放契丹俘虏出来修桥做铺垫,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夏竦对仇人的仁慈之心。
D. 小说中夏竦对“苦着脸”的师爷说的一番话是在解释他这样做的好处,也流露出他对契丹俘虏们苦衷的理解。
6. 小说善于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夏竦”的形象,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手法的。
7. 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
1. C  解析:画横线句错误有二:一是“重重灾难的民族”搭配不当,改为“灾难重重的民族”或“经受重重灾难的民族”;二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站起来”语序不当,改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据此,C项修改最恰当。
2. B  解析: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己度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多指不好的想法)。此处用来形容中国古老智慧,故选“推己及人”。局势:(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格局:结构和格式。根据语境,应选“格局”。老调重弹:比喻把老的一套又重新搬出来。老生常谈:老书生经常讲的话。比喻听厌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此处形容西方某些论调又被重新搬出来,故用“老调重弹”。推行:普遍实行;推广(经验、办法等)。奉行:遵照实行。根据语境,应选“奉行”。
3. D  解析:结合前文可知,整个句子的主语为“新时代的中国”,故排除A、B;联系下文可知,“不仅”应放在句子开头,故选D项。
4. 示例:打包时应当分门别类   保持菜品原有的风味  存放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意思对即可)
5. C  解析:这样写是突出他为百姓利益不计私仇的胸怀。
6. ①在众工匠的束手无策、摇头叹息中突出夏竦的执著。
②在师爷的胆怯中突出夏竦的镇定自若、深思熟虑。
③在弹劾大臣的嘲讽和打击中突出夏竦为百姓利益毫不畏惧的精神。
④在鲁江誓死不为契丹造桥的行为中突出夏竦的知人善任(或知遇之恩)。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7. 参考一:
①小说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年代数据,又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历史讲述,如人物对话、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曲折情节的设计。
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境界,深化了思想内涵。
参考二:
小说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有具体的年代和桥梁的寿命延续数据。
②有宋国与契丹交战的历史背景。
③有今天尚存的遗迹做证明。
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运用细节、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更加生动。
②有人物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等虚构内容。
③有曲折的情节设计,如在工匠束手无策时突然有人献计,在民工奇缺时释放俘虏,在快要修好桥时又遭弹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复活》同步检测』  下一个『《复活》精品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