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随堂演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随堂演练(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夯实基础(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答案B 解析庶人:指平民百姓。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由是观之   
试题预览
  一、夯实基础(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答案B
解析庶人:指平民百姓。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而青于蓝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答案D
解析A项,这;对的,正确的。B项,不是;无。C项,到;比。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谓其君不能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内”同“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B
解析A项,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C项,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D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答案D
解析“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4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示例(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解析此类题可先对四个语句进行疏通,然后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即可。由①②可得出孔子的观点: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由③④可得出孟子的观点:要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然后从孔子的尊严与操守和孟子的自信与担当角度分析。
二、课内阅读(17分)
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完成第8~11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也”“者”来判断。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答案D
解析“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答案C
解析“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对文本理解有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参考答案(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同步练习』  下一个『《五石之瓠》达标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