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时作业(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籼稻() 淤泥()茎秆() 稻菽()熙熙攘攘()() 和蔼可亲()阜新() 屋脊()悲怆() 戛然而止()跌宕起伏()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
试题预览
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籼稻(   ) 淤泥(   )
茎秆(   ) 稻菽(   )
熙熙攘攘(   )(   ) 和蔼可亲(   )
阜新(   ) 屋脊(   )
悲怆(   ) 戛然而止(   )
跌宕起伏(   )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改变,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成分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练习书法的关键,是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升个人品昧,提高精神境界。
D.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了写好报告文学,周明陪同冰心老人三访张秉贵。在采访中,张秉贵向冰心谈起了他在旧社会经历过的_____往事和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为人民服务的感受。冰心曾问张秉贵:“您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硬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张秉贵说:“干食品行业几十年,只要用心就能够练成。”
1978年7月10日,冰心冒着酷暑,去百货大楼对张秉贵进行第二次采访。来到糖果组柜台,只见柜台前_____,都在围着张秉贵。冰心对周明说:“咱们别打扰他,从旁边看。”只见张秉贵_____地忙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无论顾客要几斤、几两糖果,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同时接待下一个顾客……(     )。从糖果组出来,冰心又对百货大楼的负责人和张秉贵的几位同事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她了解到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指着货架上的糖果对张秉贵说:“我要买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见那位客人不再说话,张秉贵就问道:“您还要点什么吗?”顾客说:“不要了。这些糖果多少钱?”张秉贵马上说:“两块零七分。”这位顾客_____手心,只见上面写着“2.07”。他激动地说:“咱们是同行,看到报纸上宣传您的‘一口清’本领,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下我可是真服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心酸     人山人海     井井有条     展开
B.辛酸     人山人海     有条不紊     展开
C.心酸     人头攒动     有条不紊     打开
D.辛酸     人头攒动     井井有条     打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B.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
C.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D.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动作,只要一分钟
B.—分钟就可以做完这些动作
C.一分钟,他就将这些动作做完
D.这一系列动作,只需短短的一分钟
4.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个国民党兵痞来吃冰激凌,因为等了一会儿,就发起火来,一拳打在张秉贵的心口上,还恶狠狠地骂:“看你还敢把老子当生西瓜‘蹲’起来!”
5.今天,在北京百货大楼前依然矗立着一座雕像:雕塑不是伟人,而是一位普通售货员—— 张秉贵。读完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你觉得张秉贵是如何赢得这样的荣誉和尊敬的?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谱承载着的是他们的根,①_____。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家谱的存在首先在于②_____,家谱一经纂修完毕即成为决定和颁布家庭成员在宗族内的身份、等级的资格证书。同时家庭成员资格的确认,还保证了个人对于家族共有财产的权利,甚至在百年之后,家族成员资格的拥有还能保证家族对其提供墓茔的维护、血食的供给,还能保证对其子孙的荫庇。③____,就会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野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家族的私刑中,除籍被认为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手段。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冯兰瑞:一生心系祖国的女经济学家
沈黎明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6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她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毅然选择了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人生道路。
1940年,冯兰瑞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由于年轻、政治面貌是党员,又有较高文化,冯兰瑞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写。一年多后,她不仅圆满完成了青运史十年对峙部分的编撰,还经过亲自采访,写出了《徐特立传》一书。
1945年,组织鉴于冯兰瑞不俗的写作能力,将其调到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工作。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冯兰瑞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953年,冯兰瑞担任《哈尔滨日报》总编。当时中国刚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百废待兴,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冯兰瑞敏锐地感到,要把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懂经济的人才,便萌生了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她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放弃总编职务,去当一名教员。
1954年,冯兰瑞正式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34岁的她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母亲照顾,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深夜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
1956年,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为了将干巴巴的经济学理论讲好,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茂林和三江平原的生产一线搞调查研究,搜集与经济理论紧密相关的事例,将其运用到讲课中。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冯兰瑞讲起课来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既生动又易懂,非常受学生欢迎。
“文革”结束后,在河南干校劳动的冯兰瑞恢复了工作,来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她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成为国内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当时年近花甲的冯兰瑞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伏案疾书,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说:“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啊!”
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冯兰瑞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冯兰瑞离休前本有机会凭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但她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了年轻人。冯兰瑞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年,她73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
80岁时,冯兰瑞曾作诗:“八十沧桑百战身,习文习武未穷经。转求致用孜孜学,但问耕耘日日新。幸喜老来仍锐气,岂忧夕照叹黄昏。”这些诗句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入党后,冯兰瑞总能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结果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面临被抓捕的危险,地下党组织得到情报后,迅速安排她撤离重庆奔赴延安。
②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她勇于打破理论成规,对一些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引起国外的重视,她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兰瑞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在民族危亡之时她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B.冯兰瑞到重庆参加革命工作后,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因此深受国民党痛恨,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于是她在组织安排下转移到了延安。
C.冯兰瑞认为年轻人更需要一定的岗位锻炼,所以离休前她放弃凭借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年轻人。
D.冯兰瑞80岁时写的一首诗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文末引用她的诗句,不仅可以有韵味地收束全文,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的冯兰瑞经历就很丰富,她先是在重庆做革命工作,后经过长途跋涉到延安参与了青运史的编写工作,再后来又到报社工作等。
B.冯兰瑞因优秀的写作能力被调入报社工作,后来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她放弃《哈尔滨日报》总编职务,进入哈工大任教,并在这个学校进行深造。
C.经济学理论本身是枯燥和深奥的,但冯兰瑞在哈工大教书时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用鲜活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生动易懂。
D.冯兰瑞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她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曾经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3)作为我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冯兰瑞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xiān   yū   jīng   shū   xī   rang   ăi   fù   jĭ   chuàng   jiá   dàng
2.答案:C
3.答案:(1).B; (2)A;(3)D
解析:(1).①心酸:心里悲痛。辛酸:辣和酸,形容痛苦悲伤。此处修饰“往事”,应选用“辛酸”。②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此处语境是人很多,都围着张秉贵,没有“移动”的意思,应选用“人山人海”。③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根据横线后面的“忙着”,应选用“有条不紊”。④展开:张开;铺开。打开:揭开;拉开;解开。根据横线后面的“手心”,应选用“展开”。故选B。
(2)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只有”改为“只要”;②“抓住”与“重量”搭配不当,应把“抓住”改为“抓准”;③“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不合逻辑,应先“收钱”,再“找零”。综合分析,A项修改最恰当。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逻辑严密的能力。由前文可知,张秉贵完成的是一系列动作,而不是“一个动作”,排除A项;前文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时间,B、C两项与前文衔接不紧密。故选D项。 
4.答案:①用“一会儿”这个有北京方言特色的儿化音,突出了兵痞等待的时间很短;
②“打”“骂”等口语化的动词表现出了兵痞抬手就打、张嘴就骂的蛮横作风;
③“蹲”:谐“墩”。西瓜没有熟,不能卖,只好先堆起来。比喻闲着没事干。常含戏 谑或嘲讽意。这里用这个歇后语,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国民党兵痞无理取闹,对售 货员张秉贵极不尊重的嘴脸。 
5.答案:虽然我们常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实际上很多人却不甘于平凡。张秉贵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 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地抱有热情,平等对待每一位顾客,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践行到底。
6.答案:① 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② 对家族成员资格的认定③ 失去了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
解析:①从前一句“是他们的根”可看出,家谱极其重要,所以可填入: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或是他们的利益之源;②从后文“成为决定……身份、等级的资格证书”,可看出此处“首先”就应该填入:对家族成员资格的认定(确认);③从后文“就会沦为……孤魂野鬼”和“除籍”可看出,此处说的是没有被载入家谱的人的命运,此处应填:失去了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为家族所遗弃的人)。
7.答案:(1).A
(2).B
(3).①审时度势,一切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在报社工作期间,冯兰瑞感到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懂经济的人才,就申请放弃总编职务,去担任经济学教员。②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在入校园深造时,她将全部心思用在了学习上,经常挑灯夜读,最终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③工作努力,不怕艰辛。担任经济学教师期间,她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身体状况不好还坚持工作,伏案疾书。④敢于创新。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勇于打破理论成规。
解析:(1)“她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B项,“在这个学校进行深造”错误,原文有“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从中可以看出冯兰瑞进行深造的地方不是哈工大。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时,应注意把握题干的要求和文中对应的具体内容。题干要求探究冯兰瑞成功的内在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找到文中冯兰瑞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具体做法,分析这些做法体现出的人物品质或精神等。比如从报社总编到哈工大教员的取舍,深造期间经常挑灯夜读等,这些都是冯兰瑞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重要内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习题』  下一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