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习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和蔼/雾霭洋溢/谥号兵痞/癖好B.够呛/呛声抖擞/唆使肺腑/拊掌C.渗出/掺和过磅/滂沱咽气/呜咽D.询问/徇情亲昵/泥古凌辱/棱角【答案】C【解析】C项,分别读shèn/chān,àng/pāng,yàn/yè。A项,分别读ǎi,yì
试题预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和蔼/雾霭     洋溢/谥号      兵痞/癖好
B.够呛/呛声     抖擞/唆使      肺腑/拊掌
C.渗出/掺和     过磅/滂沱      咽气/呜咽
D.询问/徇情     亲昵/泥古      凌辱/棱角
【答案】C
【解析】C项,分别读shèn/chān,bàng/pāng,yàn/yè。A项,分别读ǎi,yì/shì,pǐ;B项,分别读qiàng,sǒu/suō,fǔ;D项,分别读xún/xùn,nì,líng/lé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张秉贵祥细地介绍了各种糕点的味道,最后帮她挑了些略带咸味的鸡油芝麻饼和牛舌饼。
B. 顾客被张秉贵那火一般的热情感动了,她报谦地说:“刚才我冲您发火,您没见怪吧。”
C. 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份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D. 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答案】D
【解析】A项,“祥细”应为“详细”;B项,“报谦”应为“抱歉”;C项,“糖份”应为“糖分”。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皇宫外面的街道上车辆熙熙攘攘,公交车、私家车还有五颜六色的突突车到处都是,非常热闹。
B. 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相同,真可说是不约而同。
C. 中央城社区举办道德讲座,现场座位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D. 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答案】D
【解析】A项,“熙熙攘攘”指的是人来人往,这里使用对象错误;B项,“不约而同”应该改为“不谋而合”;C项,“座无虚席”和前面的“座位”重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楼”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了。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答案】 C
【解析】 C项作者意在说明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
5.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答案】①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②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③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做这种题目需要先通读全文,找到文中的相应位置,然后按照多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6.文章的标题是“‘大楼’的记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答案】①“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②“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③“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把握住“大楼”和“记忆”两部分,“大楼”是标志也是象征,“记忆”则是以一种回顾的姿态来写曾经发生的历史。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午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弥漫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面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从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鸣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选自《中国青年》1926年6月,有删改)
7.关于“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两三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①“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②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无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可以看做是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捕捉信息的能力,做这类试题,一般要准确地快速地从原文中找到关键信息,然后再结合结合具体的语境,结合原文的背景去具体分析。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
【答案】本文描绘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情景,他们从早到晚站在机器面前流血流汗,吃的是落满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热的饭,大字不识,受教育的权利先天就被褫夺,出厂时还要被当做贼似的搜身,作者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资本家吃人的罪恶。
【解析】做这样的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2)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3)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五、语言表达                                                                 
9.请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文段横线处,只填序号即可。
改革开放40年,北京各行各业涌现出不少榜样人物。在“历史巨变”展区“榜样的力量”互动项目中,贾立群、宋鱼水、张秉贵三位北京市民光荣入选。“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是时代的楷模,他们身上传承着千年古都的古道热肠,更彰显着大国首都的道德风尚。那是一种________,时刻牢记“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那是一种________,尽职尽责为打赢改革发展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那是一种________,将奋斗融于岗位,融于人生,用心血和汗水追梦逐梦;那是一种________,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品格熔铸于真情小事。
①建设首都的使命担当 ②凡人善举的人间大爱 ③“拼搏为美”的精神品质 ④热爱国家、热爱首都的真挚情怀
【答案】④①③②
【解析】第一空“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是“热爱国家、热爱首都的真挚情怀”;第二空“尽职尽责”应是“担当”;第三空“用心血和汗水追梦逐梦”是“拼搏”;第四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是“人间大爱”。
1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①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②但时值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希望出台刺激性政策的呼声日强。
③“稳中求进”是“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但是,怎么理解这一个“稳”字呢?
④要“稳”就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既不收紧也不放松,这其中隐含的逻辑就是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中国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
⑤习近平指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
⑥“稳”字隐含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大国政贵有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⑤①③⑥②④
【解析】作答此题,要认真研读每一句话,理解每句话的中心意思,从而把握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中的“这两者”指代的是⑤中提到的“稳”与“改”。⑤是习近平关于“稳”与“改”的论述,这里首次提到“稳”与“改”,是用名人的话引出话题。所以⑤应在最前面,①排其后。③④⑥都涉及“稳”的话题:③提出问题;⑥分析问题;④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么做。而④中的“不放松”是针对②中的“希望出台刺激性政策的呼声日强”来说的,②应在④的前面。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终周测试卷』  下一个『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时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