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课时同步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课时同步检测)(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
试题预览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一句话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第一句话的意思“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一句话的意思“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的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的人”;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话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能力。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用在动词“传”后面,在这里是名词,解释为“道理”,A项,“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的意思是“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道德”;B项,“策之不以其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 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方法、途径”;C项,“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 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路程”; D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道”是名词,解释为“道理”。故选D。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故选A。
6.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1)在《<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赞同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8)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4)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5)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6)浴乎沂    风乎舞雩    (7)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8)吾与点也    为国以礼    
(9)其言不让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忧、沂、雩。
二、拓展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答案】D
【解析】D项,然:同“燃”,燃烧。
8.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 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答案】(1)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2)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
【解析】第(1)题要准确译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自谓”“自贼”“贼其君者”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通顺。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1.孔子认为不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答案】偏执而不好学,就容易变得愚蠢、放荡、恃才傲物,害人害己。
【解析】抓住原文中“其蔽也愚”“其蔽也荡”“其蔽也贼”“其蔽也绞”“其蔽也乱”“其蔽也狂”这几句中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来揣摩概括即可。
12.材料所说的“好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指人格修养(礼)和道德实践。其启发意义主要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解析】据第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可知孔子强调的是礼的重要性,再根据第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见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指人格修养和道德实践。
三、能力提升
13.学校计划举办以“《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为主题的论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引用《论语》中的原文,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有很多关于“修身”的哲理,在指导我们青少年为人处世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孔子主张“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强调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人人都想表达自己,人人都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要将心比心:不想被人抑制,就不能拘执己利而抑制别人;不想受别人戾气,就不能将别人当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是宽容、尊重、友善。有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因为你想要的别人未必想要,否则也是强人所难。
愿我们多读读《论语》,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要抓住题干要求,即“《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演讲稿”“引用《论语》中的原文”等来写,注意字数限制。《论语》中讲修身的内容很多,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背后说人长短,一般不过以己之长量人之短,由此生出些许优越感,徒显浅薄。再如“放于利而行,则多怨”,凡事据个人利益而行,会招致很多怨恨;一旦己利得不到满足,自己又生怨戾,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在纷纭复杂、矛盾交错的人世安然而行,《论语》中节欲观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下一个『《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课时分层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