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课堂同步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课堂同步作业(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1.作家作品。(1)郭沫若,原名  ,四川省乐山人。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集《》中国新诗的代表作,表达了“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另有历史剧《    》开创了历史剧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的篇章。(2)闻一多,是、、。    派代表,
试题预览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1.作家作品。 
(1)郭沫若,原名         ,四川省乐山人。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集《》中国新诗的代表作,表达了“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另有历史剧《    》开创了历史剧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的篇章。
 (2)闻一多,是、、。    派代表,提倡新诗要有三美:、、,强调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诗集《    》《    》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组诗《      》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感。
(3)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著有《》。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曾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峨日朵雪峰”在          境内,山项终年积雪。
(4)雪莱,著名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的诗作《西风颂》中的名句“,?”广为流传。
2.文体知识
新诗指前后产生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束缚,内容上要求。形式自由,意蕴丰富,多用修辞;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3.生字注音。
放号(      )      律吕(   )      慰藉(       )    石砾(   )      嚣鸣(   )
铆钉(       )     揳入(   )   罅隙(   )  渗出(   )   锈蚀(   ) 
酣畅(   )    雕琢(   )    晨曦(   )   霓虹(   )   荫蔽(   )
醇酒(   )    闪烁(   )   倦怠(   )   鄙弃(   )   炽热(   )
4.解释词语。
律吕:            脂膏:
慰藉:     揳入:
罅隙:                          犀利:
瞻前顾后:
5.易混辨析。
慰藉:
  蕴藉:
彷徨:
徘徊:
荫蔽:
荫庇:

 
1.(1)郭开贞  现代诗人 剧作家 历史学家 《女神》 五四  《屈原》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红烛》 《死水》 《七子之歌》
(3)昌耀抒情诗集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
(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五四运动旧体诗的格律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温柔敦厚,哀而不怨
3.放号(háo)  律吕(lǜ lǚ)   慰藉(jiè)  石砾(lì)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揳入(xiē)罅隙(xià) 渗出(shèn)  锈蚀(shí)  酣畅(hān) 雕琢(zhuó) 晨曦(xī) 霓虹(ní)   荫蔽(yìn)  醇酒(chún)  闪烁(shuò) 倦怠(dài) 鄙弃(bǐ)  炽热(chì)
4.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脂膏: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默写。                    慰藉:安慰、抚慰。                   
揳入: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这里指用力插入。  罅隙:缝隙                               犀利:形容物体坚固锐利得如同犀牛角;后引申为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眼光等的尖刻锋利。
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5. 慰藉:安慰、抚慰。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彷徨:表示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地方去。还可以表示坐立不安,强调犹豫、心神不定。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强调走动、波动。
荫蔽:树叶遮蔽;隐蔽。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了孙。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归纳本课四首诗是怎样表达青春的。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借助雄奇的想象,展现宏大、壮观的景象,呼唤大破坏、大创造。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2)《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他竭尽全力登上峨日朵雪峰,满身的疲惫,换来对雪峰落日壮丽之景的惊叹。他“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也是面对生活和事业积极奋斗的青年的写照。

(4)《致云雀》写于18世纪后期。处于黑暗恐怖笼罩的英国社会,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雪莱表现出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象征光明、欢乐、自由的云雀。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本课四首诗所选意象都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的巨人,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诗中描写了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展现超乎寻常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非凡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从诗中的呼喊里,我们也能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汹涌的激情,这正是“五四”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2)《红烛》中荧荧的红烛,颜色可与心的颜色相比,蜡做躯体,火点着灵魂,更需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它要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它心火发光之时,残风来袭,烧得不稳,着急流泪。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创造一分光明。文中的红烛,就是诗人的写照。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荣辱得失,有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峨日朵之雪”“太阳”“石岩壁”“蜘蛛”“登山者”等几个意象,描绘了一个凝重壮美的画面:太阳彷徨很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石砾滑落深渊,激起巨大的回响;蜘蛛在锈蚀的岩壁栖身;登山者双手紧紧插入石缝,鞋底点点鲜血渗出。意象鲜明,展现了博大的生命意识。 

(4)《致云雀》借对云雀的赞美,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东方欲晓,云雀从地面的巢中一跃而起,平展双翅,穿过曙色初开的云层,在蔚蓝色的天空飞行,开始它每天的征程。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他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这乐曲像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里降落下来的小雨点,万物得此甘霖而从熟睡中苏醒;它像一位富于哲理的诗人,用它触景生情的诗歌,启迪世人,使他们从漠然的状态里崛起,让当时的人们既感到忧惧,同时又感受希望的来临。她像名门少女寂居高楼深宫,弹奏乐曲吐露热恋的心情;这乐音弥漫在高空,绵绵不绝。它又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隐藏在鲜花和芳草丛中,仍能在凝露的幽谷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它又似绿叶掩映下的一朵红玫瑰,浓郁的芳香使窃香贼痴醉昏迷。

3.本课四首诗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字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2)《红烛》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风”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白描手法,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太阳彷徨许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表现出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还有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甚至还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叹为神来之笔。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      山峦(lán)闺阁(guī)酣畅淋漓(hān)
B.器鸣(xiāo)     荡漾(yànɡ)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入(qì) 铆钉(mǎo)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
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有时候很多无奈________的心情都是自作自受,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期待,生活才会更加自由洒脱。
②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去铸炼自己高尚的情操,________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看看博友,或婉转缠绵,或热烈激扬,或平实可亲,或高贵典雅,如行云流水,总是让我驻足________。
A.彷徨 积淀 留连B.徜徉 积淀 留恋
C.彷徨 沉淀 留恋D.徜徉 沉淀 留连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5.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60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①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②

雪莱《致云雀》

二、课内阅读
6.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7.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8.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9.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三、迁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殷勤”是殷切之意,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是说,游子思家国,更望家国也体会到他的爱,两者心心相印。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来历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1.“年青的女郎”的形象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自己的祖国?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种表现形式对抒发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
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
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
14.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一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
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A项,“峦”应读“luán”;C项,“揳”应读“xiē”,;D项,“霓”应读“ní”。
2.D
【解析】A项,“籍”应为“藉”;B项,“阴”应为“荫”;C项,“催”应为“摧”。
3.A 
【解析】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由前文的“无奈”一词,可知①应选“彷徨”。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沉淀:凝聚,积累。由后文的“文化素养”一词,可知②应选“积淀”。留连:指舍不得离去。留恋:指依恋牵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离开。由语境知③应选“留连”。
4.C
【解析】④提出“人们的习惯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惯”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5.①立在地球边上,感受到郭沫若先生对力的推崇,对力的激情呼唤。下面,让我们去欣赏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感受诗人闻一多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吧!
②红烛展现的赤子之心和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去耕耘和探索。让我们走向雪莱笔下美丽的云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光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先要深入地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和《致云雀》的主旨,然后运用优美、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进行抒写。此外,还要注意作为主持人在表达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二、课内阅读
6.B
【解析】B项,不是借景抒情,是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7.C
【解析】C项,“从抽象到具体”错,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8.C
【解析】C项,诗中没有运用排比、夸张。
9.D
【解析】D项,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三、迁移阅读
10.C
【解析】C项,无中生有。第三节只是交代煤的来历,没有隐喻的意思。
11.“年青的女郎”,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魅力,叫人想念。这一形象的比喻,既是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又道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及思想感情。对“年青的女郎”,诗中并没有具体描绘,但我们从诗人强烈的思念、深情的倾诉,可以想象出她的青春、美丽,充满吸引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副标题是关键,“眷恋祖国的情绪”提醒我们,这首诗不是平常情书,而是借此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热爱。
12.理解:煤虽是黑的,但经燃烧却能生成火,而其他的再漂亮的石头也不能生成火。诗句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好处:诗歌采用第二人称,仿佛面对面地赞美祖国,倾诉眷恋之情,显得直接、亲切,也更感人。
【解析】理解诗句含义,要抓住关键词“黑奴”“火一样的心肠”。作者把煤比喻成“黑奴”,凸显它外形的丑陋、身份的卑微;“火一样的心肠”和“黑奴”形成对照,表现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第二问考查第二人称的作用,难度不大——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情感。
13.B 
【解析】B项,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
14.D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课时作业』  下一个『统编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同步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