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一单元第3课别了,“大不列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A.近日,习总书记考查兰考,寄言广大干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不负众望,做一个对得住历史的好官。B.孟子说的“毋忘”“毋助”,表达了一种成事态度:一方面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另一方面要有笃定
试题预览
第一单元 
第3课 别了,“大不列颠”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近日,习总书记考查兰考,寄言广大干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不负众望,做一个对得住历史的好官。
B.孟子说的“毋忘”“毋助”,表达了一种成事态度:一方面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另一方面要有笃定不移的毅力。
C.江西婺源既是一个合乎现代背景下城市人乡村情怀的秀美之乡,也是一处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的革命胜地。
D.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集上网收发邮件看电影听音乐等功能为一身,真可谓无所不为。
【答案】A
【解析】B项“一挥而就”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不能指办事快,改为“一蹴而就”;C项“胜地”指风景秀美的地方,而革命之地应为神圣之地,改为“圣地”;D项“无所不为”贬义词,无恶不作的意思,词义色彩错误;A项“不负众望”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符合语境,正确。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走进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个参观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__公众专注的阅读。
(2)过去我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机种——米格型歼击机是__苏联的,如今我们自己研制的超过音速三倍的歼击机已骄傲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3)2015年10月5日晚,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乃__。
A.妨害仿造名副其实
B.妨碍仿造名副其实
C.妨害仿照实至名归
D.妨碍仿照实至名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妨害:有害于;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仿造:模仿一定的样式制造;仿照:模仿参照。名副其实:有名气,经过证明名气是真的;实至名归:没名气,经过努力得到名气。做这种题目,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将于4月6日和7日同特朗普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广泛深入的意见。
B.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无论物流业景气指数和其他主要分项指数,都保持了回升态势。
C.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来自全国各地的 干部群众在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墓前,寄托哀思。
D.今年清明假日期间,全国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河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为中度危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广泛深入”应该做“交换”的状语,B项关联词运用不当,“和”应改为“还是”,D项歧义,“河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清。
4.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屈指可数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画线部分有三处语病:其一,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其二,成分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其三,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前少了介词“以”。据此可看出,A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结构混乱;C项,“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成分残缺;D项,“超过七成多”成分赘余。故选B。
5.请将下面一个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出土于埃及加纳地区,制作于公元前32世纪、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风格的陶罐。
【答案】思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从埃及加纳地区出土的陶罐,它制作于公元前32世纪,陶罐的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风格。
【解析】文段中主语是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谓语是收藏,宾语中心词是陶罐。“陶罐”的定语又有“一只出土于埃及加纳地区”。这构成一个短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只从埃及加纳地区出土的陶罐。”还有陶罐的制作时间,形态规模。各自构成短句。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英国曾经侵占了大量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故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D.“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A项,“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于文无据。故选A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个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别了”,用委婉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
B.第三段中写彭定康“面色凝重”,表现了他黯然神伤的样子,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之情。
C.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的过程,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抒发了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之感。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B项,“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错,作者没有对他表现出同情。故选B项。
8.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标题双关。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②选材独特。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这一角度比较新颖,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③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属于探究类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了,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生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自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以提前结束支教,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人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邓丽没有信心。谈到支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会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会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时,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个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9月9日,有删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邓丽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为学校带来了多个“第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B.邓丽来到高原小学后,既教书又育人,还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C.邓丽毅然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高原小学,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做一名“纯粹”的老师的理想。
D.邓丽考人正式教师编制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资教离开,但是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的苦苦哀求,她才选择留下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的苦苦哀求,她才选择留下来”理解不当,原文是“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又回到了高原小学”。故选D。
10.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将到高原支教的邓丽比喻为扎根高原的雪莲花,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突显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B.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揭示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并引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
C.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邓丽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这个细节虽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但能够使通讯更加真实,利于读者接受。
D.作为人物通讯,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叙事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抒情,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错误,从文中来看,导语部分没有通过叙述介绍邓丽的支教经历,而是概括揭示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C项,“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分析不当,“也曾动摇过”这一细节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D项,“避免主观抒情”错误,这篇通讯是以记叙为主,辅以抒情和描写的。故选A。
11.作为一名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分条概括。
【答案】①富有爱心,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健康成长;②热爱教育,乐于奉献,坚守心中的理想;③扎根基层,甘于寂寞,有责任感和幸福感;④富有激情,勇挑重担,开创性地开展工作;⑤教书与育人并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分析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为一名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分条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到邓丽所做的事情以及在这些事情中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能力提升
12.最近几年,网络上频繁出现恶搞甚至诋毁英雄的现象。如有人恶搞邱少云“火烧不动违反生理学”;有人质疑黄继光“身堵枪眼与常识不符”;有人在节目中暗嘲人民公仆焦裕禄;有人诋毁雷锋,说雷锋“爱显摆,好自我表现”“干好事,本身有他的动机”“写日记是想给大伙儿看”;等等。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短评,表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答案】对网络上频繁出现恶搞甚至诋毁英雄的现象,我坚决反对。中华英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他们的英烈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质疑历史应有底线,那些经过历史评定的、民族达成共识的历史人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象征符号,绝不容许随意恶搞和玷污。质疑、抹黑、吸睛,背后暴露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过度反思”所掩盖的文化不自信和价值观危机。互联网上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违法违规行为,突破底线,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应当依法予以严厉处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写作时应结合材料,明确自己的观点,点出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危害等。比如,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国古语云:“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英雄、自己的先辈都要恶搞,甚至诋毁,那我们这个民族就危险了。最后可以要求有关部门通过立法来严惩,遏制此类事件发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下一个『《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课时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